APP下载

安康石泉长兴村传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策略研究

2021-07-03卢渊罗鑫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长兴村落重构

卢渊,罗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43)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生活的遥远源头和根据地,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①。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中的核心展示与体验空间,是承载农村居民生产与生活、邻里来往的重要场合。“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对优化村落社会整合促进村落凝聚力有着不能忽视的功能,是村落文化与记忆的载体”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再次为当代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③。然而,目前稳定的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尤其是村落空间格局模糊、功能不匹配、生态环境恶化、民居凋败与新时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致使村落逐渐消失。纵观传统村落的发展,探索适宜的空间重构路径是优化村落环境使其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措施。

一、长兴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一)村落概况介绍

长兴村位于石泉县南侧,距后柳古镇直线距离7.1公里,介于秦岭、巴山之间,中贯汉江,以巴山大断层(两河口—喜河—熨斗—五里坝)为界,山势北高南低,山谷多呈“V”型或“U”型。村落北承金齐村,南连庙坪村,东接民强村,西临黄村壩村。东西长2695米,南北宽1885米,面积约5平方千米。村落整体呈现三角形布局,地势南高北低,是石泉旧八景之一“烟波灵洞”所在地。(图1)

>图1 长兴村区位图

村落分布在鸽鸡河谷地带,四面环山,水系穿谷而过。左辅、主山、案山与右弼呈围护之势,高大山峦与缓坡防风聚气,抵御山洪同时排泄冬季寒潮,森林与农田小气候给长兴村居民和农作物提供了更长久的气候舒适期。村落选址与生态安全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村落营建山水格局,形成以人—地关系为基质的农业社会安全的人居生存空间。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长兴村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环境,也使得传统建筑遗存较为完整。村落布局古朴,村落住宅70%为传统民居建筑,其中以合院建筑为代表的朱家大院是主要的清代民居聚集区,建筑群处于纬度较高的木竹山颈的朱家垭坡地,宅地平稳、耕地肥沃、水源充足,背靠木竹山向前眺望赵家院。后合公路南侧为主的传统民居聚集区,位于鸽鸡河东侧,沿道路两侧分布,建筑较好地保存了传统民居的样式和风格。新建民居主要位于百年七叶树周边,沿鸽鸡河两岸分布,体量较大的主要为公共建筑和两层及以上的框架结构民居建筑。(图2)

>图2 长兴村现状平面图

通过空间重构优化村落人居环境,兼容村落发展需求,接续断裂的乡土记忆,在“融合共生”的理念下,探寻村落发展、环境优化和现代乡村人居需求的重构策略。(图3)

>图3 长兴村公共空间形式

(二)村落公共空间类型与分布

长兴村传统文化遗存整体格局呈“人”字形分布,古建样式也很丰富,有明清合院、传统民居建筑、河道与滨水空间、石桥、古瞭望台、老虎洞等公共空间,根据利用类型可以划分为滨水空间、街巷空间、公共休闲活动空间、合院公共空间、传统民居外环境活动空间。(表1)

>表1

空间的类型、尺度、功能寄托了空间使用者的情感表达,影响着使用人群的行为。村落受地形影响明显,民居建筑呈现“顺势而上”“片区分布”的特点,街巷狭长局促且蜿蜒曲折,富有动感,空间布局上,构成以“点”状分布的天井空间与庭院空间,“面”状分布的居民活动空间,“线”状分布的滨水与田园景观体验等空间(图4)。详细划分传统村落点、线、面空间类型与分布特点,有利于探寻适宜于本村的公共空间利用方式与优化提升策略,在旅游发展背景下营造特色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增加旅游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

>图4 长兴村公共空间形式

二、长兴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一)公共空间的核心空间缺失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单元小型且分散,缺少专属空间和高质量绿地。其生存环境固化、通行空间狭小且相对独立、功能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居民使用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当下村落建设中对场所空间的塑造和保护的忽略导致村落空间开发混乱,人口的扩散与流失、空间的废弃与零散也导致特色的传统活动诸如火狮子、抬宫灯、祭祀活动等销声匿迹。村落道路景观、村口滨水空间和朱家大院应该是整个村落的重点区域,但活动空间的断裂使得各个节点之间连接持续弱化,公共空间逐渐模糊丧失。

(二)公共空间的主体功能消失

空间功能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村落居民空间使用需求与旅游发展的适宜度。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许多都是基于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复合形成的“多功能”场所,例如传统习俗表演场所、庭院和巷道等。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而村落休闲健身、文化空间、互动景观、基础公共设施等空间与功能的缺失导致村民与游客对村落的利用度与归属感降低。长兴村公共空间面积狭小,以村口滨水空间、巷道空间、庭院空间、中部闲置土地为主的侵占与废弃场所难以满足村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影响村落地域特色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三)公共空间的文化记忆消失

传统村落是一种动态的文化遗产,文化环境是其精神内核,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清代建筑群朱家大院建筑破败缺乏修缮,公共空间景观匮乏,排水渠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沼气刺鼻,难以提升村落旅游吸引力。老虎洞、古瞭望台破损废弃,传统文化承载物与空间逐渐消失,村落传统文化核心缺失,村民迫切希望重塑传统文化承载物质与空间,提升传统村落文化核心竞争力。

现实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消失,导致村落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公共空间活力不足。公共活动空间作为本土记忆的载体面临重构危机,缺乏人文关怀,对于村落的认同感也在逐渐下降。长兴村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尤其以“六大文化”最为明显。(表2)

>表2 长兴村文化类型

(四)长兴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通过环境行为学对村落居民进行调研统计,并根据统计学方法得到使用类型与评价分析。

1.居民使用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出村落主要使用者年龄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占75%;其次为儿童以及青少年,约占20%;同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老人是公共空间的主要受用者,青少年和儿童则于节假日在公共空间活动较为频繁。

2.空间活动分析

村落空间类型大体可分为生产型和休憩型。从生产型上看主要集中于谷物晾晒与劳作生产,休憩型主要包括邻里交往、照看孩童玩耍、打牌等。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村落外部空间使用程度低、活动单一,公共空间功能与质量不能满足户外需求,亟待提升村落环境与配套设施以增加村落户外空间的吸引力与利用率。

3.村落主观评价分析

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居民主观评价以分析其村落使用满意度,主体对于村落评价满意原因在于“自然环境较好”与“乡土文化”,占比约为“55%”和“48%”。主要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因素为“缺少活动设施”与“场地景观较差”,分别占“37%”和“35%”。由于村落地理环境与发展的局限,村落空间类型与使用程度复杂多样,但总体利用率低、配套设施匮乏、场地景观条件较差影响空间的使用,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落主观需求。

(五)长兴村公共空间问题

长兴村公共空间零散、功能缺失影响村落户外空间使用,历史文脉难以延续与发展。从村落的整体空间特征、现状调研结果总结分析村落需修复空间格局、强化空间连接性,丰富场地景观,提升空间功能多元化,动态把握村落需求变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通过空间重构以适应乡村居民兼容外来游客需求,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与生机,优化村落环境。

三、长兴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策略

传统村落重建重构的规划策略包括了点状、线状、面状空间,通过点状空间、线状空间与面状空间结合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场所环境。在提升村落人居环境的同时,丰富村落环境资源的旅游利用适宜性,达到村落公共空间质量提升与发展利用的联动要求。(图5)

>图5 长兴村空间重构

(一)确定核心保护区,优化点状空间

面状空间以朱家院空间为核心保护区,优化古瞭望台遗址空间、老虎洞防御空间和百年古树及其附属空间。通过体验者对动态移动与静态空间的视点和情景体验,避免单调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塑造,重构村落“起”“承”“轴”“合”完整的村落景观的空间序列。

(二)提升线状文化空间,打造特色游线

以古瞭望台遗址、朱家大院、老虎洞构成的古防御空间的景观更新、分散性的建筑组团及空间单元的衔接。结合村落防御属性,与自然环境特点,古防御空间单元从宏观上可解析为“伏空间—隐蔽—建筑空间”“起空间—障碍空间单元—山脊线分隔、“漏空间—缓冲空间单元—点位间隔”。依托“伏”“障”“漏”空间单元营建特色旅游环线,进行旅游景点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旅游业态构成(图6)。遵循人群行为特点与体验习惯,用场所表达地域文化,以文化增加场所的特殊性与认同感。

>图6 线状空间序列重构

(三)内外联动,统筹规划面状文化空间

面状空间以修复节点空间连接为主,修复面状空间中分散的空间单元,聚合面状空间整体性。包括村委会空间、村口滨水空间与街巷空间等。将节点空间线性连接,促成点、线、面联动发展的系统性重构,整合产业资本与环境发展优势,融入地域文化提升村落影响力。依托古村落防御设施与朱家大院清代建筑群,着力打造与传统村落环境相适应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遵循“开放原则”创造一个内外兼容的乡村公共空间以满足村民休闲生活的需求,提升村落文化自信与对外吸引力。

(四)网状结构的联动式发展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改建应当联合各构成部门以统筹推进村落建设。增设夜间照明与艺术光影设备以及乡村公厕、垃圾桶等配套,加入以传统纹样构建的展览展示设施,创建富有变化与文化底蕴的乡村公共空间。吸引艺术家与学生入村进行文创活动,恢复乡村文化活力,增强旅游品牌和吸引力,提高乡村公共场所的舒适度。

四、小结

空间重构是一种有意识的并经过自主改造的复杂空间形式。其经济转型、社会重构、建筑再造、生态保护等彼此相关联。需要挖掘隐蔽于空间表面下的延续性、共生性与文化特征,从整体联动的角度进行乡村空间重构。在优化空间功能与环境质量的同时匹配发展需求,重塑乡村旅游开发理念,同时尊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以长兴村传统为例,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共空间重构策略,并重申了公共空间对于延续历史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②李源,甘振坤,欧阳文.北京延庆区柳沟村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策略[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3):32-36.

③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3):69-74.

猜你喜欢

长兴村落重构
以长兴百叶龙文化为例谈非遗的视频化传播策略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长兴古银杏长廊之旅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长兴吊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和毒理学初步评价
长兴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