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研究综述(2000年至今)*
2021-07-03张静帅张卫青
张静帅,张卫青
1.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生地理实践创新实验室
在中国教育部网站上以“高中地理考试”为关键词搜索,经整理(如表1)其中关于高考地理最早的文件是1999年7月16日发布的《关于山西、吉林、江苏、浙江省2000年高考试行“综合科目”考试的通知》进行了“3+X”的高考模式,地理则作为“文科综合”的一门科目进行考查;到了2009年8月3日《上海市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成为高中学业合格性考试的起点,将地理作为考查的科目之一,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合格”又分为“ABCD”四个等级;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2014年9月4日的颁布,出现了“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3+3”模式,地理不再是副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变为“一年两考”;截至2016年月1日先后有16个省区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以上海地区为例,地理学科的选择率为64.1%;最终在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其中要求“2023年前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成绩作为高中录取依据。并且要求“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饲养、种植、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虽然《意见》没有明确提出关于地理的要求,但是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就包含了以上的实验教学要求,并且地理学科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地理实验,对于试题和操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表1 关于国内的地理高考的相关政策性文件统计表
而现今的高考选拔模式可以简称为“两依据,一参考”。新的高考选拔制度可以简称为“两依据,一参考”。所谓“两依据”是指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考生总分,由统一高考3科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组成。所谓“一参考”是指录取时要参考学生在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1]。
一、国内高考试题研究发展历程
(一)国内政策性文件
见表1。
(二)文献来源
本文的文献信息均出自中国知网(CSKI),以“高考地理试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80年7月到目前,相关的学术论文众多,笔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年限进行甄别和判断后从《地理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机构选取了48篇期刊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的整体特征
(1)主要研究态势。国内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时间跨度长,篇幅明显呈上升态势,尤其以2007年为拐点,开始大幅度增加。(如图1)
图1 国内主要研究态势
(2)主要关注领域。对国内高考地理试题期刊文献整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研究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显著的特点,集中在高考的试题分析以及教学策略。(如表2)
表2 国内高考地理试题文献统计表
二、我国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
(一)2000年-2010年
首先,许爱萍[2]从2000年高考文综地理的具体某几道试题中分析了空间思维能力的意义以及培养的途径。由于上海的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李功爱[3]超前地从时事热点的角度分析了1998年以来四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从分值、时事制度题型和考查内容做出了分析,提供了参考。
其次,王丽[4]基于价值观和地理能力的角度来把握高考改革的风向,这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指出了2001年天津卷中关于价值观培养的试题并分析,而且说明了初中地理在高考试题解决中起到的背景作用和工具作用。从2004年起,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始以试题分析报告的形式对每一年的全国Ⅱ卷进行分析,有王焕梅[5]对2004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徐宝芳,张卫青[6-9]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以及张家辉[10]2010年的高考试题分析。
(二)2010年-2017年
期刊研究多来自《地理教学》,并且截止到2017年期间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对于高考试题的解析,即以参考答案的形式来分析高考地理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以及对于高考地理试题中某一道题的解析,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在高考题中的解析,呈现出更加细化的特点。地理课标教材与试题的关系,以及SOLO理论对于高考地理试题的评价等等。首先,沈洪健[11]李兴防[12-13]等对2010-2017年不同地区的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解析。其次,董国海[14]率先以SOLO分类理论在上海市高考地理自选模块中给出了答案的分级应用。廖克槐[15]则初次以2010年的湖南高考地理试题探究了和课标、教材的一致性。同样的张详文[16]利用SOLO理论对于2015年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进行了考查能力的分级并把具体题目划分到具体结构之下,然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最后,金卫东在2015年全国Ⅰ卷37题的一道问题中分别从青藏铁路修建材料、试题图像、试题设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围观细化却有代表性。对于试题的解体策略,许丽娟[18]从2011-2015年江苏卷高考地理试题分值出发,强调从考纲分析开始,学会从正反、分段、社会经济生态三面进行答题,按转化归类、联系调动、梳理提炼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三)2017年-至今
学者们更加注意到了地理核心素养对于高考试题的重要价值,在研究领域上与之前的内容有重合,但是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都有了深化和突破。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基于核心素养以及子素养对于分析,外国与国内高考试题的对比分析,基于情景对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方法更偏于定量和实证主义。首先,李慎中[18]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探究了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及备考策略,通过试题的情景,立意和设问分为横纵向对比,按照子维度和图像情景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基于地理学科思维和能力的4点建议。李金国[19]对2017年不同地区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了分析,从综合思维及其子维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出发,探究了相关题型能力的考查。史辰羲[20]在对2018年全国Ⅱ卷9-11题的探究,从区域、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等主题说明对人地协调素养的考查。其次,刘诗瑶[21]对于香中学文凭考试和内地2018年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进行对比,从地理核心素养的描述,基于试题的难度的背景材料、知识含量、推理水平、设问方式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相关启示。朱雪梅[22]基于SOLO理论设计高中地理思维结构等级标准,并且突出了各种等级之间的过度等级的界定,然后对应了地理核心素养和思维结构的关系,并以此为测量标准对2019年“地理四套卷”的必做题进行了考查水平和赋予分值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两点教学启示。最后,刘斌[23]最早使用了SEC的方法来定量化的测量高考地理试题(2019年全国Ⅰ、Ⅱ、Ⅲ卷)和课标一致性的研究,对课标和3套试题的行为动词和内容主题以及进行编码,并按照“SEC一致性分析范式”进行计算,得出结论全国Ⅰ、Ⅱ、Ⅲ卷和课标一致性依次递减。谢鹏理[24]利用Achieve工具分析了2020年全国Ⅱ卷高考地理试题与课标的一致性,从内容向心性、表现向心性、平衡、范围、挑战的来源和层次等指标方面研究高考地理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相关问题,提出反思和建议。朱承熙[25]则使用NVivo质性分析工具,从核心素养、测试内容、问题任务、试题情境四个类目对2015-2019年的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根据情景类型学从高考真题与模拟题试题情境是否等价的角度出发,从辨别参数、内容参数、装扮参数三个维度对2017-2020年12套全国卷真题与12套各地模拟试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真题与模拟题的问题情境有较强等价性,但在一些维度也存在差异。
三、我国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对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和命制的一般模式机制尚不明确
就该方向的研究可以发现数量少之又少,只有几篇的文献说明了地理原创试题的一般模式探索。
(二)对于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方法偏于定性,缺乏实证的研究
都是偏重于文本性质的研究,运用数据统计列表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而运用专业定性软件来进行编码,用范式计算实证的方法很少,只是在最近3年中研究试题和课标一致性的方向才少有运用,有待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