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育助跑:新时代小学劳育基地发展路径探索*

2021-07-03江西师范大学王健怡蔡馥羽郑志琴苏曼诗

区域治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基地劳动运动

江西师范大学 王健怡,蔡馥羽,郑志琴,苏曼诗

一、引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落实和实施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焦点。201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宣传与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当前,劳育相关的研究已相对完善。但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教育有了新的挑战,对小学生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新的思考。本文基于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以劳育基地为切入点,探索新时代小学劳育基地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小学劳育提供借鉴。

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至6年级的137名学生、205名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三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功能异化、内容窄化、形式封闭化。

(一)劳动教育功能异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重智轻劳现象仍然存在。智育的地位无可撼动,劳育的功能逐渐异化。其一,劳动教育逐渐边缘化,难以得到重视。43.8%的家长认为学校的相关课程安排太少,甚至有27.01%的学生表示从未上过劳动课。学校劳动课课时无法得到保障,开设的劳动课有时还存在被主课占用的情况。其二,劳动教育呈现碎片化趋势。37.96%的学生表示每次劳动课时长为0-1小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仅有10分钟左右,与西方国家相比明显不足。[1]其三,劳动教育目的功利化。47.45%的学生在“长辈让我去做时”去做家务活,30.66%的学生在“长辈会给一些奖励时”才会做。自愿做家务活的学生仅占到21.9%,甚至有些家长将劳动视为一种惩罚方式。以命令或者奖惩让孩子被动劳动的教育方式,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作用,但长期以来,不利于孩子养成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劳动教育内容窄化

当被问到“您的孩子都会做哪些劳动活动”,高达85.37%的家长选择了“扫地”,82.93%的家长选择了“擦桌子”,紧接着的是“拖地”“洗锅”,而“烹饪”占到18.05%,“缝纫”仅占3.41%。在家长的观念中,劳动活动的内容仅限于一些体力劳动(家务活等)。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元的,具体包括生活性劳动、职业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等四类。[2]此外,调查还发现,学校劳动课很少涉及到与劳动相关的安全知识、劳动模范的精神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劳育与安全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的结合不密切,劳育的综合育人价值[3]尚未被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被窄化,劳动教育实施中普遍存在形式化、表层化倾向。

(三)劳动教育形式封闭化

大多数学校虽开设了劳动课,但52.55%的学生通过劳动课学习到的是“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等理论知识。老师有时对劳动活动进行举例,但也是零零散散,具体的劳动实践形式较少得到落实。同时,高达67.77%的家长也提出学校的劳动教育过于理论化,孩子缺乏实践机会。一方面,社区、家庭、社会等主体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缺位严重,尚未与学校发挥联动作用。学校劳动教育较少涉及到外部社会资源,也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教育,劳育资源难以“引进来”。另一方面,当下的劳动教育主要依赖学校开展,但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设施,并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学生要么被关在教室里上理论课,要么只是在封闭的室内开展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学生被关在学校里“闭门劳动”,难以“走出去”,感受不到鲜活的实践经验。

三、劳动实践基地功能分析

(一)场地设施保障:为劳育增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办好劳动教育,最为基础的就是场地和设施。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学校的场地面积小,学校经费有限,活动开展方式受限,实践活动难以开展,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以长沙市朝阳小学为例,虽然建立了学校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但由于学校面积有限,课程中种种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限制。[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不可缺失的物质载体。

(二)知识拓展:为劳育赋能

劳动教育基地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能让学生将理论性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学生们不再只是纸上谈兵地去畅想,而是通过实际操练加上相应讲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目前多数学校是通过把学科教育和劳动相结合进行劳动教育,缺乏专门的劳育教师。即便有专门的劳育教师,其专业性也很难保障。而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提供专业指导老师进行基础劳动知识讲解,营造一种“知识性+趣味性”的劳动情境。学生在参与实践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劳动关系、劳动效率、劳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劳育赋能。

(三)个性化培养:为劳育添趣

学生进入劳动教育基地后,其身心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融入了这片环境,摆脱了学校里固定化课堂自上而下的理论教学,在书本以外的地方寻觅属于自己的天地。劳动教育基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项目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启蒙。例如,湖南酷贝拉欢乐城有医生、消防员、记者等多个不同的职业体验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通过劳动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劳动中赚取工资。此种劳动体验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尽早树立职业理想,设计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奋斗。以人为本,以兴趣为导向,为劳育添趣,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新时代劳育基地路径探索

为使劳动教育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得以实施,笔者结合现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优势,提出了“依托基地,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模式。“依托基地”是指以劳育实践基地为起点,基地自身实现教育功能升级,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需求。“多方协同”则是社区、家庭、学校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合力,盘活劳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联动育人”新格局,促使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一)劳育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升级路径

1.场景信息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各地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坚持应用驱动,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5]劳育基地的建设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注重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并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如在基地的劳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曾在教科书中有所了解的一些劳动场景,使课本知识立体化。再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通过新技术带给学生一些沉浸式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

2.菜单式选择

劳动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使学生能有更多可供选择去学习的劳动技能。随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劳育基地不仅需要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劳动技能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需使这些课程形成一个体系。这一体系可以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技能进行区分,如分为生活性劳动、职业性劳动、创新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等,再在每个类型下设置相应的课程。劳育基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使不同类型的劳动技能课组合成一张便于学生选择的菜单,学生可以参考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再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使劳动教育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3.资源多元化

劳育基地的建设能起到更全面地整合劳动教育资源的作用。基地的劳动教育不只限于开展常见的劳动技能课,还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可抓住当地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这一特色将相关专业人士邀请到基地为学生讲授,这有助于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怀。再如邀请一些劳动模范到基地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基地的劳动教育不限于在基地内开展,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些机构、一些工厂等去参观,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盘活劳动教育资源,从意识上与行动上深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二)外部联合构建多元协同基地网络

增强对外的联动性是劳育基地教育活动提质增效的有益途径。基地可通过与学校联合举办劳动技能竞赛,或与社区联合举办劳动教育活动等方式不断充实劳动教育内容。此外,基地、学校和社区共同加强宣传劳动精神以及科普劳动相关的知识等,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家庭是检验劳动教育效果的一块试金石,基地通过加强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加之家长的职业多样,基地可与家委会联合探讨劳育课程的完善策略。同时,学校和基地可抓住“课后服务”的契机,在课后服务的时间中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促使劳动教育落地。社区是劳动教育的练兵场,学校和劳育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社区,引导学生近入社区的公共场所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的辛苦。更新课后服务课程安排,构建适龄学生的劳动实践平台,不仅高效利用了真空期,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加强外部联合,基地、学校、社区与家庭可以在制度保障、课程建设、技术支撑和机制联动方面形成合力,打造“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协同育人”的新格局[6](见图1)。

图1 “依托基地,多方协同”劳动教育模式

(三)线上平台助推发展

为了使劳育基地能够不断助推劳动教育的发展,基地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平台,如创建劳育基地的网页。基地可以宣传劳动教育成果,通过宣传来营造更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其一,为师生与家长提供意见与建议的反馈渠道,促使基地不断完善。其二,在新时代,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劳动教育网络微课程,促成劳动教育资源集约化,便于学生随时重温知识。其三,为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劳动,基地还可以在网页上开设“分享加油站”,学生和家长可以在其中分享参与过的或正在参与的劳动实践,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分享、相互激励、弘扬劳动精神的平台。

相关链接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体力运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运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步行、挑水。体力运动是所有动物具有的运动形式,生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动物的运动系统。体力运动的形成使动物一方面能够通过改变自己与外客观事物的空间距离,以灵活地选择客观事物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能通过肌肉和骨骼形成一定的机械作用力来改变事物的数学与物理性质,如空间位置、形状尺寸。任何体力运动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必须依靠机体其他生理系统的参与,并为之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体力运动必然伴随着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

脑力运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思考、记忆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脑力运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低等动物的大脑由于不具备第二信号系统,不能相对独立地进行脑力运动,它只是为体力运动或其他运动提供必要的本能控制信号,从属于其他形式的运动,因此脑力运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运动形式。

生理力运动是指除了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生物组织主体运动。广义地讲,生理力运动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运动形式:对于植物来说,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对于动物来说,有消化运动、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任何形式的生理力运动都可归结于细胞的运动,而细胞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过程。

猜你喜欢

基地劳动运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不正经运动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