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以中国为例
2021-07-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薛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薛楠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应该能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能满足社会进步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描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
(一)高等教育系统指标
(1)高等教育投资率(X1):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2)政府对每名高等教育学生的资助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X2):反映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水平。(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X3):反映人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4)生师比(X4):反映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5)QS世界前百强大学综合评分平均值(X5):反映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社会经济系统指标
(1)GDP(Y1):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2)GDP增长率(Y2):反映国民经济的成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3)性别比(Y3):男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比值,是一国高等教育在性别层面上的平衡度的体现。
其中Y1与Y2为经济系统指标;Y3为社会系统指标。
二、评价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以输入指标为例,设参考因素数列X0,比较因素数列Xi,i∈m,
计算灰色关联度为
式中ξ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可以证明在最小信息原理下取0.5。对关联度进行排列,构成输入、输出灰色关联矩阵 Xi、Yr:
将Xi作为DMUi的投入要素集合,将Yi作为DMUj的产出要素集合,
通过θ的值,我们可以得出一国在某一年份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与该年的社会经济系统是否协调,从而衡量其高等教育系统是否健康可持续。
三、模型的应用
以2014-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中国一年的数据作为一个DMU(见表1)。
表1 DMUiofChina
DMU0是DEA有效,DMU2、DMU3和DMU4是非DEA有效,DMU5是弱DEA有效。这说明其高等教育系统尚未达到健康状态,有改进空间。
四、模型结果分析
我们对DMU5进行DEA投影分析,计算出高等教育投入冗余额和社会经济产出不足额,以此为依据寻找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效率不佳的原因以及绩效提升的方向。
(一)投入方面
X1投入冗余较多。这可能是由于前期DMU规模报酬递增导致只注重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而忽略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从而使得资源利用率不高。高校经费使用率低,教学设备长期闲置,资产购置带有盲目性。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打破社会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极容易造成教育人才资源浪费。
X4投入冗余较多。中国高校教师的负荷仍然很大,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不仅体现在数量方面的短缺,还体现在结构方面的失衡,这些不足在基础课程和新兴专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X3投入冗余较多。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向普及化阶段迈进,但学生总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毛入学率大幅度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入学适龄人口数量的绝对减少。高校盲目扩招,优质生源危机持续发酵。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日渐严重,就业压力较大,就业质量下降。
X2存在投入冗余。资助资金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这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鉴定资助对象的资质具有一定难度,执行者难以确定合理准确的资助数额,高校缺乏对资助资金去向的监管,忽视了受助生对资助使用情况的跟踪和监督。
X5投入适当。QS世界大学评分标准包括学术声望、雇主评价、师生比例、教师论文引用数、国际教师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较为全面合理地展现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中国高校竞争力不断增强,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
(二)产出方面
Y1和Y2增加幅度较小,该方面产出相对较多。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良好并保持稳步增长,这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Y3增加幅度大,说明性别平衡度方面产出相对过少。中国排名前30所重点大学中大部分都是女性占比少于男性,也就是说虽然高校女生总体上人数较多,但是进入重点高校的女生人数占比较低,并未实现性别平等和教育公平。此外,两性在学科专业的分布也不均衡,这直接导致了职业壁垒。
五、政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财政投资规划
(1)增加投资资金的获取途径:①开征“教育税”。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和需要扶持的学校学科的教育成本进行补偿。②增强金融杠杆的支持力度。国家建立高等教育银行,发放债券,为高校提供资本基金;发行高等教育彩票。
(2)革新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①成立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高校的总体财务计划进行评估、明确高校在资金使用中应承担的责任、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②引进绩效导向的拨款模式,把高校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拨款规模的依据。
(二)高等教育资助制度设计
(1)构建政府主导、投资多元的资助模式:多元一体的资助体系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及学校资助作为补充,鼓励家庭和学生自助。支持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民间组织或个人设立奖、助学金。
(2)规范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以美国“家庭预期贡献”公式为例:对经济援助的需求是上学成本和预期家庭贡献之间的差额。这种方法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关部门应完善受助生信息库,动态掌握学习状况、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定期对被资助学生进行调查或回访,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三)高校招生政策改革
(1)改革高校招生评价制度:借鉴英美等国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统一考试成绩、平时过程性学习成绩、面试表现等,提高生源质量。
(2)合理分配招生指标:杜绝盲目扩招行为,招生数量应与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3)完善招生配套措施: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政府需要引导开拓就业空间,建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平台,鼓励毕业生创业。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我国高校中同时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很低,中高级人才多为年长者。高校应重点培养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领头人和高精尖创新型人才。
(2)适度调整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我国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职称评定和教师聘任制度的指标体系更偏重于科学研究,主要考察教师的科研成果。建议增加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权重,鼓励教师将科研方法和学术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五)高等教育性别平衡实现路径
(1)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高中文理分科教育体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性别择优。取消部分学科专业招生性别要求,为男女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2)加强性别平等思想宣传力度: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主力军,加强性别平等思想宣传力度,改变女性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传统定位,摒弃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