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乳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患的报道分析

2021-07-02胡志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3期
关键词:左乳肿块乳腺

余 波,胡志敏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病理科,四川 成都 61024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来源于成纤维细胞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20~50岁的中青年女性是此病的高发群体。DFSP主要发生于躯干皮肤,其次是四肢近端和头颈部皮肤。发生于乳腺的DFSP较为少见。目前,中英文文献报道的乳腺DFSP病例数少于100例。临床上在诊断乳腺DFSP时,很难将其与其他乳腺原发性肿瘤区分开,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对乳腺DFSP的临床病理认识,本文特对我院收治的1例乳腺DFSP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4岁,无意中发现左乳肿块半年,无乳房疼痛症状,乳头无异常分泌物,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初始肿块为蚕豆大小,现逐渐长大,遂于2020年3月26日来我院就诊。对其进行专科检查的结果是:双侧乳头无凹陷、无皲裂、无湿疹,双乳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酒窝征,无浅表静脉扩张;左乳内侧见一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呈暗紫红色,大小约为5 cm×3.5 cm,质硬,不活动(详见图1);双乳其余部位未扪及明显硬结及肿块,双侧腋窝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对其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是:左乳内中、内下见一椭圆形高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3.2 cm×3 cm,局部向外突出于皮肤表面,邻近的皮肤增厚。对其进行MRI检查的结果是:左侧乳腺内下象限皮下可见不规则浅分叶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详见图2),DWI呈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楚,大小约为2.7 cm×2.8 cm;进行MRI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存在轻度不均匀强化,肿块前方见小斑片状稍低密度强化区,肿块区及邻近皮肤稍增厚,时间-信号曲线呈速升缓降型。对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左乳内侧见一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呈暗紫红色,大小约为5 cm×3.5 cm,质硬,不活动。术中在直视下将肿块连同周围2.0 cm范围内的正常腺体组织及皮肤组织一并切除。术后对该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是:带皮肿物一个,大小约为6.5 cm×5 cm×4.5 cm,梭皮面积约为6 cm×4.5 cm;切面中央见一肿块,大小约为3.5 cm×3 cm×3 cm,高出皮面约2 cm;肿物边界欠清,与皮肤关系密切,切面灰黄、实性、质韧。进行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呈短梭形,部分排列成规则的短束状,并围绕一个不明显的裂隙样血管,形成车辐状结构或席纹状结构,与皮肤交界处有一狭窄无细胞区,部分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较温和,核分裂约为2个/10 HPF(详见图3-5)。对其进行免疫表型检查的结果是:CD34呈弥漫强阳性(详见图6),CK、S-100、SMA、CD68、Desmin均呈阴性,肿瘤细胞的Ki-67阳性指数约为3%。对其进行分子检测检出PDGFB基因易位及COL1A1-PDGFB基因融合。对该患者的病情进行病理学诊断的结果是:左乳肿块,乳腺DFSP。术后对该患者进行10个月的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现继续随访中。

图1 左乳内侧见一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呈暗紫红色,大小约为5cm×3.5 cm,质硬,不活动

图2 T2WI呈均匀高信号

图3-5 肿瘤细胞较温和,核分裂约为2个/10 HPF

图6 CD34呈弥漫强阳性

2 讨论

DFSP是一种来源于成纤维细胞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由Darier和Ferrand在1924年首先描述,并将该肿瘤称为“进行性复发性皮肤纤维瘤”[1]。1925年,Hoffman对“进行性复发性皮肤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其正式命名为DFSP[2]。在美国,DFSP的年发病率为4.2~4.5/100万人[3]。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DFSP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来自中山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广州军区医院的单中心数据统计显示,在所有恶性软组织肉瘤患者中,DFSP患者占5.9%~18.6%[4-6](详见表1)。

表1 国内三个单中心数据的详情

DFSP多发于20~50岁的中青年女性群体,且肿瘤主要发生于皮肤,其中近半数病例发生于躯干皮肤。发生于乳腺的DFSP较为少见。乳腺DFSP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群体,男性发生乳腺DFSP罕见[7]。大部分乳腺DFSP发生在乳腺皮肤,少数发生在乳腺实质[8]。乳腺DFSP可模仿原发性乳腺肿瘤,因此临床上很难将乳腺DFSP与其他乳腺原发性肿瘤区分开。在组织病理学上,经典的DFSP由形态较一致的短梭形细胞构成,肿瘤表浅部与皮肤之间常有一层狭窄的无细胞带,深部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沿着脂肪小叶间隔浸润,形成特征的“蜂窝状”结构;病变细胞对CD34呈强阳性,对细胞角蛋白(AE1/AE3)或结蛋白无反应。在细胞遗传学上,超过90%的DFSP中存在染色体易位t(17; 22)(q22;q13),从而形成COL1A1-PDGFB基因融合。最近的研究发现,发生于女性乳房的DFSP一部分与更常见的COL1A1-PDGFB融合相似,可激活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Subunit B,PDGFB)受体并与COL6A3-PDGFD融合[9]。本研究中该患者的皮损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等均支持乳腺DFSP这一诊断结果。

临床上在诊断乳腺DFSP时,应与以下乳腺肿瘤相鉴别:1)乳腺纤维腺瘤或叶状肿瘤。乳腺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多发生于乳腺实质部位,由增生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组成(在缺乏上皮成分的穿刺标本中要特别警惕是否为乳腺DFSP),间质细胞的CD34、CK可呈阳性表达。2)乳腺化生性癌。乳腺化生性癌主要位于乳腺实质,缺乏DFSP经典的蜂窝状、席文状结构,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可见CK、P63呈阳性,CD34呈阴性。3)皮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皮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肿瘤细胞成分复杂,可见到泡沫细胞、杜顿氏多核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着,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可见CD34呈局灶阳性,CD99呈弥漫强阳性。通过外科手术将肿块切除是临床上治疗DFSP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切除术及莫氏手术。发生于四肢、躯干且体积较大的DFSP通常需要将其广泛切除,并将病灶周围至少2 cm范围内的组织一并切除,之后通过病理学检查或CD34染色检测确保切缘呈阴性。若切缘呈阳性,需进一步扩大切除病灶周围至少1 cm范围内的无病边缘。莫氏手术适用于较小的DFSP。通过莫氏手术将肿瘤切除后,需对切缘周围2~5 mm范围内的组织全部进行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以获得阴性切缘。多项研究显示,用莫氏手术治疗DFSP能显著降低术后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10-11]。辅助放疗适用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或切缘呈阳性的DFSP,能显著降低肿瘤进展及复发的风险[12]。对于不适合进行手术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应用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为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使部分患者获益。目前,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DFSP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批准[13]。

综上所述,发生于乳房的DFSP较为少见。乳腺DFSP可模仿乳腺原发性肿瘤,易造成误诊。对疑似乳腺DFSP的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若显示CD34呈阳性,进行FISH检测的结果若显示PDGFB基因易位及COL1A1-PDGFB基因融合,可明确诊断其病情。与发生于其他部位的DFSP一样,乳腺DFSP在通过手术切除时建议留有足够的切缘,以预防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

猜你喜欢

左乳肿块乳腺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左乳
巨大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治乳腺炎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