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分析

2021-07-02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3期
关键词:经脐单孔胆囊炎

袁 刚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外科,重庆 400080)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腹部急症。发生细菌感染和胆囊管梗阻是诱发急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急性胆囊炎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临床症状[1]。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较好。但是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通过多孔入路进行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可导致其术后出现明显的瘢痕。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只需做一个手术切口,可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其术后恢复[2]。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8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8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内科学》(第5版)中有关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3]。2)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3)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经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或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2)合并有胆囊萎缩的患者。3)合并有右上腹严重粘连的患者。4)合并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5)合并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6)存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禁忌证的患者。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41例/组)。在参照组患者中,有男21例,女20例;其年龄为23~60岁,平均年龄为(45.32±5.81)岁;其病程为20~72 h,平均病程为(48.22±4.21)h。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8例;其年龄为23~60岁,平均年龄为(45.67±5.70)岁;其病程为20~72 h,平均病程为(48.31±4.16)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是:让患者取仰卧位,为患者铺置消毒巾,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腹膜腔内,做人工气腹,将腹压控制在12~14 mmHg之间。在患者的剑突下方做一个长度为10 cm左右的主操作孔,为其插入套管针(Trocar)。在患者的腋前线和肋缘下方做一个长度为5 mm的抓钳操作孔。对患者胆囊及胆囊三角区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采用钝性分离的方式对其粘连的胆囊进行处理。根据患者胆囊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分离其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切断其胆囊动脉,切除其病变胆囊,缝合其切口。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是:让患者取仰卧位,为患者铺置消毒巾,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脐孔内缘上方做一个长度为15 mm的切口,将其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在患者的切口处置入三通道穿刺套管、腹腔镜及弧形电钩等医疗器械。通过腹腔镜对患者发生胆囊炎症的部位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炎症的严重程度。在患者壶腹部及胆囊底部进行悬吊,并适当向上提拉其腹部缝合线。用超声刀在左侧Trocar处分离患者的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用生物夹夹闭患者的胆囊管,用超声刀离断其胆囊动脉,用顺逆结合法切除其胆囊。剪断患者的牵引线,使用取物带通过患者脐部切口处将胆囊套出,用可吸收线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术毕至肠道恢复蠕动的时间、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12 h及72 h,采用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其评分标准是:1)0分:患者无疼痛感。2)1~3分:患者有轻微疼痛感,可以忍受。3)4~6分:患者的疼痛感已对其睡眠造成影响,仍然可以忍受。4)7~10分:患者的疼痛感剧烈,无法忍受[4]。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及腹腔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

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及进行手术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毕至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及术毕至肠道恢复蠕动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s)

组别 例数 术中的平均出血量(mL)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min)术毕至肛门首次排气的平均时间(h) 术毕至肠道恢复蠕动的平均时间(h)参照组 41 39.87±2.46 65.57±5.24 22.68±5.19 29.95±5.61研究组 41 38.92±2.29 70.97±5.16 12.30±5.27 21.38±5.42 t值 0.741 1.969 3.814 2.923 P值 0.557 0.503 0.028 0.030

2.2 对比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VAS的评分

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12 h VAS的评分及术后72 h VAS的评分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VAS的评分(分,±s)

表2 对比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VAS的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术后12 h 术后72 h参照组 41 6.24±1.15 4.84±1.38研究组 41 4.35±1.10 2.08±0.26 t值 3.147 3.953 P值 0.029 0.027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

3 讨论

以往,在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常需在其腹部做多个操作孔,致使其受到的手术创伤较大,进而增加了因其术区大面积暴露而发生创口感染的风险。在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仅需做一个操作孔即可完成该术式,进而可减轻其手术受到的损伤。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毕至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及术毕至肠道恢复蠕动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促进其术后恢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切口较少。在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在其胆囊壶腹部及胆囊底部使用缝线做悬吊处理,使其胆囊三角得以充分的暴露,可减轻其胆道损伤,进而促进其术后的恢复[5]。在患者的脐孔内缘上方做一个长度为15 mm的切口,将其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在其切口处置入10 mm及5 mm的Trocar、腹腔镜、弧形电钩等医疗器械后,有助于观察其病变胆囊的情况,并可根据其病变胆囊的情况对其实施各项手术操作。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12 h VAS的评分及术后72 h VAS的评分均更低,P<0.05。此研究的结果与张一帆[6]的研究结果相似。这说明,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基于微创理念实施的术式。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这种手术时,手术的切口较少,可减轻其在术中的应激反应。另外在患者弹性较好的脐部做切口,可降低将其病变胆囊取出体外的难度,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其腹部肌肉,降低因其术区大面积暴露而发生创口感染的风险,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经脐单孔胆囊炎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