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例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
2021-07-02齐顺利于晓倩
齐顺利 ,于晓倩,孙 平
(北京市肛肠医院1.病理科 2.肛肠科,北京 100000)
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是指发生在患者肛管或肛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导致其罹患肛周鳞状上皮癌[1]。因此,尽早对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治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明确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可确保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2]。本文主要是分析61例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北京市肛肠医院收治的61例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本研究经北京市肛肠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这61例患者中,有男36例,女25例;其中,年龄<40岁的患者有19例,年龄为40~60岁的患者有30例,年龄>60岁的患者有12例。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肛周鳞状上皮病变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3]。2)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3)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这61例患者进行MRI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感染HPV的情况、P16基因突变的情况等,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在这6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2~23个月的随访,观察其病情复发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这61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其中不同级别的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感染HPV、发生P16基因突变及病情复发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61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对这61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中低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有43例(占70.49%),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有4例(占6.56%),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有14例(占22.95%)。详见表1。
表1 这61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2.2 不同级别的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感染HPV患者的占比
在低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感染HPV的患者有8例(占18.6%),在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感染HPV的患者有2例(占50%),在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感染HPV的患者有4例(占28.57%)。详见表2。
表2 不同级别的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感染HPV患者的占比
2.3 不同级别的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P16基因突变患者的占比
在低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P16基因突变的患者有11例(占25.58%);在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P16基因突变的患者有2例(占50%);在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P16基因突变的患者有4例(占28.57%)。详见表3。
表3 不同级别的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P16基因突变患者的占比
2.4 不同级别的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病情复发的情况
这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43例低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进行广泛性局部切除术。术后,在这43例患者中,病情复发的患者有3例(占6.98%)。对4例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进行完整切除术。术后,在这4例患者中,病情复发的患者有1例(占25%)。对14例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进行完整切除术联合放射治疗。治疗后,在这14例患者中,病情复发的患者有7例(占50%),死亡的患者有5例(占35.71%)。
3 讨论
肛周鳞状上皮病变常发生在中年人群中。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有36例(占59.02%)。这说明,男性是罹患肛周鳞状上皮病变的主要群体。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约有23%的患者病情会发展为肛周鳞状上皮癌。尽早对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进行诊治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感染HPV是患者罹患宫颈癌、口咽鳞状细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证实,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感染HPV后,其病情开始逐渐恶化,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肛周鳞状上皮癌。
P16基因属于肿瘤抑制基因。赵健等[4]的研究表明,P16基因可在细胞分裂周期中起到调控的作用。临床实践证实,对罹患不同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P16/Ki-67免疫细胞学双染色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均存在P16基因突变的情况。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相比,低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感染HPV患者的占比和P16基因突变患者的占比均更低。这说明,发生P16基因突变可能加重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的病情,从而诱发肛周鳞状上皮癌。本次研究的61例患者中,感染HPV的患者有14例,这14例患者均发生P16基因突变。这说明,P16基因突变的发生与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感染HPV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感染HPV后,其体内HPVE7蛋白选择性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结合,使转录因子E2F被激活,从而导致P16基因突变。由此可见,感染HPV、P16基因突变均是导致肛周鳞状上皮病变与肛周鳞状上皮癌的危险因素。笔者认为,P16/Ki-67免疫细胞学双染色检查联合HPV-DNA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对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有效方法。在本次研究中,这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低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病情复发的患者有3例;在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病情复发的患者有1例;在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中,病情复发的患者有7例,死亡的患者有5例。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对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进行完整切除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可严重影响其预后。这可能是由于接受手术后的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机体的抵抗力较差,此时对其病灶进行放射治疗会使其机体发生放射损伤,从而可影响其预后。另外以往研究文献中,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的HPV感染发生率为60.00%左右,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和宫颈癌患者的P16HPV感染发生率在25.00%、81.00%、95.00%左右[5]。但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造成此数据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以往文献的样本量多为几百例,而本研究仅纳入了61例,样本量较少,导致研究比例发生偏差,后续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度研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分析。
综上所述,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感染HPV与其P16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在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中,高级别肛周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和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较易感染HPV,且其常存在P16基因突变的情况。术后,肛周鳞状上皮癌患者的病情较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