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模式研究
2021-07-01梁晶晶
梁晶晶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越来越普及,高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这是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是育人工作的改革机遇。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中的问题,更应当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一直以来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准确高效地进行管理,使贫困生及时得到资助,高职院校引入“互联网+”管理模式,实现资料共享,快速认定,及时资助,使贫困生资助精准高效,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中的问题
1.1 資助管理工作中育人理念的缺失
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困境,使其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但在资助过程中,却将学校育人单方面甩给思政教育,使得贫困生精神教育在资助过程中呈现缺失状态。这种资助变向成为扶贫的管理方式,完全显现不出育人的功能,贫困生也缺乏感恩情感,思想上、精神上、意识上、心理上都无法得到及时引导和点拨,自然缺少感恩情怀,对其后续的自强奋进的人格发展不利。这种育人内涵的缺失,使得贫困生发展受限,综合能力不强,自信心缺失,就业后心理也会产生阴影,自控力不强的学生还会产生反社会心理,危害社会。
1.2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心理的转变
当前网络影响深入校园,对于贫困生而言,个人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等都受互联网的冲击而与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此时,学生不能及时受到资助精神层面的教育,容易在心理上倾向拜金主义,总想一夜脱贫致富,从而接受不了贫困现状,形成心理落差,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沟通更为方便,沟通对方无教育责任,言语过激、挑拨是非、所谓的鸣不平等与学生思想共鸣,从而使学生过分依赖网络逐渐走向封闭和孤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物质帮助必不可少,但精神食粮更是贫困生精神与心理的支柱。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娱乐活动、竞技活动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不影响自己的心理成长。
1.3 资助育人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需要严格的认定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体系,才能使资金用在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从而显现资助的公平性。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凭学生提供的资料和证明,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贫困认定。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假的贫困生,而真正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却得不到帮扶,这种遗漏现象并非个例,导致资源配置缺乏公平、公正性。而且学生弄假得不到及时制止,会对后续生活和成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使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都受到危害,不利于社会。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模式的构建
2.1 转变资助育人理念
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资助是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贫困生要有心理准备,资助的仅是在校期间的生活补贴,使学生摆脱经济困扰,专心投入学习中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特长。可见,资助具有阶段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这段时间,充实自我,掌握专业技能,为将来摆脱贫困状态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高职院校要加强认识,注重物质和精神双资助,使育人观念逐渐渗透到管理体系中去,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道德素质,积极面对生活,拥有一颗回报社会的心和责任,才能彰显资助育人的精神理念。同时,要完善监督体系,引入公众监督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和育人作用,将学生精神塑造、感性激励、心理疏导、思维开拓作为资助育人的核心,体现资助育人的本质。
2.2 结合互联网的多元化平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性,高职院校要积极宣传资助政策,加强贫困生认证与信息核实工作,在“互联网+”模式下,完善和精细化资助育人管理体系,使其资助育人实现专业化管理、精准化落实、持续化作用、高质化推进。首先,宣传力度要明显增强。把握关键时间点如学生入学、学生实习、学生毕业等,将政策进行精细化解读,使贫困学生及时了解和享受资助待遇,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针对不同的贫困生给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使学生意识到学校的恩情;其次,在“互联网+”模式下,将微信、微博、APP等纳入宣传,拓宽宣传渠道,使政策宣传精准、到位、全面、及时,使网上信息共享成为线下宣传的有效补充,从而完善资助育人政策宣传方式和效果;再次,注重宣传内容的选择与解读。贫困学生关注的资助时效和资助对象,要特别在网络上加强宣传,使学生对号入座;最后,注重宣传队伍多元化。
2.3 运用互联网技术,保障资助资料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模式的目的,除了提高资助管理的效率外,主要是方便资料共享、完善、更新、查询,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网络共享下,高职院校要直接登入贫困学生当地的民政机构进行信息访问和比对,保证贫困生资源真实可信、准确无误,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所以,高职院校、政府、地方民政等机构要做好互联网建设,使贫困生资料能够在这些机构共享与应用,打破高职院校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用互利。同时,要做好贫困生资料的安全保护,避免贫困生资料被盗用、篡改、删除等。此外,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操作能力培养,建设专业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保护贫困学生的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2.4 通过互联网课程体系的建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资助育人理念的转变需要从实际行动上进行改变,实质性转变就是构建资助育人课程体系。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媒体进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现线上+线下的立体教育模式。线下教学的疑问,学生可以在线上反馈给教师,教师集中解答,并可以与学生实现平等互动,实现情感教育和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将心理辅导和精神解压融入其中,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心理阴影和自卑,引导学生感恩回报,诚信待人,真诚待人。心理课程要注重学生心理分类,充分利用线上时间进行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疏导,使同类学生心理压力同时得到释放,避免不同类型混合教育而产生排斥心理。通过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此时的贫困,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积极努力提升自我,为将来的脱贫做好专业技术准备。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重视学生信息的反馈,积极对信息反馈进行研究,指导学校调整资助育人方案,减少因信息反馈不及时而导致的贫困资助效果差问题。因此,高校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构建信息反馈机制,能够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跟踪与回访,收集资助育人效果信息及意见反馈。利用互联网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上传,为政策修正提供有效参考。
2.5 借助互联网的普及,增加学生勤工俭学、就业及创业机会
首先,利用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构建网络管理群,如微信群、QQ群等,在群内进行政策解读与宣传,贫困生认定时间推送,认定条件发布,助学贷款信息共享以及勤工助学信息发布等,使学生及时了解资助动态和时间节点,做好自身的准备。勤工助学相对于资助而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情怀,学校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信息推送,将勤工助学信息和报酬发送到每一位贫困生手机上,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内实现经济解困,使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形成积极努力才能改变生活的意识,真正体现资助育人理念,提高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为将来回报社会打好专业基础。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结合地区特色经济,运用学校自身互联网技术优势,组建电子商务运营企业,从学院抽调电子商务涉及的技术和运营教师人才,吸收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共同组成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尝试电商创业和地区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电商创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电商创业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业指导,为地区经济的發展提供更多新型高技术水平的人才资源。
2.6 结合互联网资助平台,完善监督与管理体系
在“互联网+”模式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管理模式需要借助特定的资助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对接。在资助平台上,政策宣传、资质认定、信息共享、资料更新等均可在平台上找到窗口。资助平台的构建需要网络支持。因此,学校要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将网络平台向智能终端开放,并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APP、公众号以及学校专门为资助而设立的抖音号等形式进行相关资助条件与信息发布,使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迅速找到相关资料信息。在平台上,信息公开要及时,方便监督与管理,体现贫困生资助的公平、公正、公开。资助育人平台每天产生的数据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类汇总,为贫困生心理问题挖掘、资助准确性定位、学生需求变化特征等提供参考,从而方便学校调整育人方案,提高育人效果。同时,在资助平台上,号召全体师生共同投身于监督队伍中去,能够对贫困生资助的每一细节进行动态监督、回溯监督、过程监督,从而体现管理的透明化和公正化。在平台上,规划出特定的区域板块用于发布政策动态、心理疑问与沟通,使学生的问题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3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更应当与时俱进,转变资助育人理念,结合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技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监管与互联网课程体系,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就业及创业机会的同时,做好资助资料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雯,翟雨翔.“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微信平台构建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380381.
[2]孙梦荻.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扶贫扶志研究[J].电子世界,2020(05):5960.
[3]陈晓.“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5):2830.
基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GJ1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