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真棒!

2021-07-01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虎棒球纪录片

1.剧情梗概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的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少年马虎以“刺头”状态闯进了基地,天天打架;而“元老球员”小双心思细腻敏感,对未来满是怀疑和不确定。有着不同家庭背景和心性习惯的少年在一起训练、生活,一支棒球棍,把他们带进无尽的冲突和欢乐,也带给他们久违的热血与梦想。几个月后,他们将飞往美国,代表中国登上世界少棒的顶级赛场,但基地的球场和宿舍却面临拆迁……少年们能否逆风挥棒,叫板自己的命运?

2.精彩影评

燃与苦交织,棒球与人生之味

£徐若风

初知《棒!少年》,是因为它在2020年的FIRST获得了超高的口碑评分,拿下了年度最佳纪录长片奖,被一票影迷誉为“年度纪录片黑马之作”。

《棒!少年》为什么能触发不同层级的观众相同的共鸣?起初,我的猜想是棒球少年们意气风发的那一番“燃”。毕竟本片选择将镜头聚焦于北京市郊的一个棒球少年训练基地,标准的体育题材纪录片视角。

而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体育题材纪录片,确切地说,它更关乎生存处境与人生选择。球场之外远比球场之内更精彩,也引发了我另一些层面的思考。

影片开始于河北农村一片乱石林立的孤凉山冈,坐在山顶远眺的男孩小双,即将踏上前往北京的“棒球征程”。他的大伯带他去给他的父母扫墓,临了不免嘱托一句:“你好好地干,再也别回到我们这个地方。”镜头随之切转,本片的另一个主角——来自宁夏的马虎,一脸疲惫地出现在观众面前,神色恍惚地迎接北京的夜与昼。

寥寥几笔的开篇,就精准地埋设下了整部影片的前提,我们很快便会意识到:在这个棒球基地,每个稚气的孩童身上,也许都藏着一段叫人不忍聆听的沉重苦难。接着往下看,你会更加惊讶于,苦难轻易、简单地被这些孩子们脱口而出,仿佛这些过往都已化成不再发疼的伤疤。

性格有些忧郁的“乖乖仔”小双是个孤儿,家里因为养不起他,把他给卖了,买家却以“个头小”的理由把他“退货”,他的双胞胎哥哥代替他被卖掉。而被视作无用之人的他,差点就被家里给埋了。小双看起来比谁都温柔、内向,心里却总是杵着一股劲。

过分外向,甚至显得有些“调皮”的马虎,同样有个不幸的家庭。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离家出走,外加父亲的不管不顾,给他的童年蒙上了太多的阴影。而掩盖这些阴影的方式,就是给敏感的自己塑造一个坚硬的外壳。来基地后多次失控的表现,仿佛是他在集体中寻找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家庭不完整、身陷困境、需要帮助;年龄7岁到9岁;身体健康——这是强棒爱心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立下的“天使救助计划”选择孩子的标准。孙岭峰18岁时就入选了国家棒球队,一直打到2010年退役。退役后,他做过江苏省队的主教练,运营过中国棒球联赛,心里仍怀揣着一份要在中国棒球界发光发热的情怀。

当然,这个基地的由来并非“情怀”二字这么简单。他在片中解释了自己付出巨大的精力与金钱,从全国各地拉来这些挣扎在贫困线的孩子们,培养他们成为“棒球少年”的原因:对于这些孩子们而言,在贫困的乡野和破碎的家庭里,即便能勉强生存,也难以拥有常人眼中“像样”的生活。而来到北京,别的不说,首先解决的就是温饱与生计问题,基地给了他们一个报团取暖、集体生活的家。

其中有天赋练得好的,日后有机会能成为专业的棒球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进不去的,也可以通过比赛,拥有免试上大学的机会。假如练得还不行,这些孩子至少还可以在成年后转化成棒球行业里的员工,拥有清晰的职业之路。这些归宿显然是这些孩子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于是,这些“已识愁滋味”的少年们,实际上是被提前安置好了人生方向。棒球在中国是一种较为冷门的“精英运动”,在他们身上却得到了相反的答案:对他们而言,来到这里,棒球就成为了自己命运的跳板,是脱离生活的苦海、努力挣扎着游向另一个阶级的可能。

棒球,是他们来到命运的岔路口,几近于唯一的“好出路”。

面对基地里埋藏的这一复杂情况,《棒!少年》的导演许慧晶采取了跟一般性的纪录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模式。表面上看,这部纪录片采取的是标准的人物驱动型叙事,驱动影片前进的力量显然来自于小双与马虎这两个“互补”式人物的双线成长,同时展现出棒球少年的群体生活,看似所有的切入点都是围绕着人物渐次展开。

但与此同时,社会问题总是会如“打游击”一般出现在片中各个叙事节点上,让观众意识到小双、马虎与其处境的复杂性,并从他们情绪起伏激烈的日常生活里发散出多个层面的议题——包括对“强棒爱心基地”运营方式与工作方法的观察与反思,中国城乡图景的变化,棒球与人生命运的关系,等等。

这些在叙事中不断游动着的发言位置、视角切换,常常以硬切的剪辑方式快速地将信息点抛出,灵动且充满巧思。这让它在叙事的切面上显得更为宽泛、散落,着力的点也更多。《棒!少年》以此提示着我们:即使纪录对象是一群简单纯粹的孩童,他们的身上也可以暴露出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关注的问题。

来自社会现实的阴影,不断出现在少年的身上。片中,马虎的成长线比小双的更为清晰、完整,性格的张力也更引人关注;但我却更关注那个常常在角落里沉默寡言又心思细腻的小双,并因他而心痛了好几次。

《棒!少年》最让我百感交集的,是他们最后在美国比赛时输球后的一幕——小双哭得情绪崩溃,马虎拿着汉堡上前安慰,却进一步引起了他的自责。他懊恼自己辜负了所有予以帮助的人,当马虎进一步和他說“之后有的是机会”时,他说出了令我震惊的一句话“机会只有一次”。

难以想象,这句如此决绝的话,出自这么小的孩子之口。而正是在此刻,影片此前不断构建的“宁夏与河北的乡下——北京——纽约”这一严密的“三城记”结构,被推向了情感上的顶峰。

我们会突然发觉,无论是小双还是马虎,他们在经年累月的训练后,都早已不是自己初来基地时的样貌。在城市中,棒球运动的燃、学校教育与集体生活的优越,改变了他们;最后漂洋过海来到光鲜的纽约,在那里生活、比赛的时光,也改变了他们;而回到家乡,回到自己原先的家庭中,那个连破败都难以形容的环境里,三方图景之间的巨大落差,窘迫、贫瘠的现实又一次压得小双透不过气。

棒球与人生的关系,在小双此后的抑郁与痛苦中变得无比扎心,他的面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这道开放的难题也在影片的最后摆给了观众。

令人欣慰的是,《棒!少年》所拍出的运动之燃,并不在于棒球训练过程里的“自然而燃”;所直视的现实之苦,也并不在于少年们身世的苦情。这些层面之上,它更想让观众真正看见的,是这群少年奋力改变自身阶层处境、“叫板命运”所迸发出的冲劲,以及需要忍耐的艰辛。

棒球少年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要选择棒球作为一生的事业,那么遍体鳞伤、擦掉血泪、伤口结疤的日子才刚刚开始。但也正如只有食用苦楚之物方可体验“回甘”,在这条他们改写自身命运的必经之路上,苦终究会成为成长的馈赠。

燃与苦交织,才是棒球与人生之味。

猜你喜欢

马虎棒球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小马虎
“大”一号棒球服
马虎的水管工
去打棒球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