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三试刘皇叔与隆中对策(上)
2021-07-01杨枫
杨枫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轻轻点出已经寻访两次,今番“再往”,足见刘备对贤才之渴望。)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提出“礼”,正是“礼贤下士”之本义。“礼”于刘备而言却是如何都不为过。)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前两番寻而不见,观其居所,遇其亲朋,听其歌声,见其童子,个个不凡,因此知诸葛亮定是大才,故刘备必要寻见,并非病急乱投医之“惑”。关公非不知,实不乐,心中嫉妒。)玄德曰:“不然。昔齐恒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言齐桓公,正是欲效仿齐桓公。三次不见,则将四次;四次不见,则将五次。足见刘备之坚韧执着。)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张飞是嫉妒,也是维护,认为刘备屈尊三顾实在委屈。)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张飞之粗俗、野蛮。)玄德叱(张飞毕竟粗野,故严词厉色斥责。)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言周文王,是自比。周文王,王也,开周八百年天下;齐桓公,霸也,退蛮夷,定中原,正华夏,功至大:隐隐可见刘备雄心壮志。)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激将法)”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叮嘱张飞“不可失礼”,只因张飞粗野,往往无礼。又见“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恭敬之礼。)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对弟则言“令兄”,是敬辞,是礼。)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如仙。仿佛可见诸葛亮风姿。又是一番烘托。言罢而去,却不讲礼,更不重三人身份,正是隐者情怀。)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一“侥幸”更见得才之难。诸葛亮小刘备二十余岁,“先生”或指饱学之士,或指可以为师之人,皆可见尊敬与仰慕。)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张飞直言,照应前文。)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言下之意是“人各有志,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称对方则“先生”,称自己则姓名,谦恭之甚。礼。)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谦恭谨慎,不愿扰先生高眠。礼。)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怕二人入内,失了礼数。)玄德徐步(徐:缓,轻。唯恐脚步声重惊醒先生。礼。)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谦恭。拱立:拱手而立,非直立。礼。)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半晌”“张飞怒”,知刘备拱立时间长。愈见其礼。)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不是傲慢,实是考验。)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张飞急躁,此番无礼。)云长再三劝住。(关公毕竟冷静。)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万万不可再失礼。)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谦恭。礼。)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如何“立”?应是“拱立”。立多久?至少两个小时。)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非是“春睡足”,是考验已将足。)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先生原是一直醒着,否则怎么知有俗客。客为“俗客”,只因“我”是“隐者”。)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说与谁听?刘备?童子?)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更衣见客,是礼,亦是考验。)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是美男子),头戴纶巾(是儒生),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是隐士)。玄德下拜(礼。)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言己则“愚夫”“贱名”,称孔明则“先生”“大名”“久闻”“如雷贯耳”,正是谦恭之礼。)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一拒。避而不见,是一番考验;见而不理,是一番考验;理而不受,又是一番考验。)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换了一番说辞,己则“鄙贱”,对方教诲,则是屈尊,则是赏赐,则是不弃。)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耕夫不足谈天下事,二拒。)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隐士所居)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前者是引《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后者是引《大学》,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一说儒生志向,一说儒生怀抱,是知诸葛亮乃儒生。)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再拒则失礼。)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亦是儒生怀抱。非如此不足以打动孔明。)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荆州刘表非其主,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其主。)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益州之士思明主,又指劉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箪食壶浆所迎者,是王师。言下以刘备为正统。)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大志)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原来孔明早有准备,隐居山野以待其时。)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天下形势一一道来,显然思虑已久。隐者孔明有辅佐明主之心久矣。)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礼)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仁。如此孔明知刘备不会害己,自己不至于“狡兔死,走狗烹”,能效死力。)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是天命)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茅庐之中,时时关注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原来刘备本无请孔明辅佐之意,见其指点天下形势,果然大才,方才动了请孔明出山的心思。)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一番客套)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晓以天下大义,示以儒生抱负。)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动以款款之情)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士得明主)玄德大喜,(君得贤臣)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礼)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原来三顾之事孔明皆知。)不容不出。(士得明主,当出;天下大乱,当出。当出则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功成而弗居。功成身退,隐者高人风范。)后人有诗叹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出镜:步步烘托出的第一智者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诸葛亮在第三十五回才姗姗来迟。
第三十五回中,刘备跃马檀溪,逃得性命,误入司马徽庄上。水镜先生司马徽点明刘备集团当前存在的致命伤:“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即有勇士如关羽、张飞、赵云,但其勇猛发挥不出来;有孙乾、糜竺这样的良吏,却缺少一个能统筹谋划的王佐之才。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刘备集团虽然屡屡“死灰复燃”,却始终运行不畅。司马徽的分析使刘备茅塞顿开,访求大贤一事成为刘备集团的重中之重。于是,刘备问“奇才安在?”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却故作一顿,不再明言。次日一早刘备再问,仍然不肯明言,吊足了刘备的胃口,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司马徽能一言道破刘备集团的弊病,且与庞德公、庞统(凤雏)为友,显然也是有识之士。能得司马徽如此认可,可见卧龙必非一般人物。此乃第一次烘托,“卧龙”名号由司马徽口中引出。
到晚,刘备偷听司马徽与徐元直交谈,误以为徐庶为卧龙、凤雏之一;回马入城,又闻“单福”(徐庶)歌“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刘备又寻思这是卧龙、凤雏之一。此后专写徐庶练兵布阵,挫败曹军。刘备集团刚得一“王佐之才”,便变得生龙活虎,几乎无往不利,迫使曹操集团设计将徐庶骗走。走时,徐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卧龙先生诸葛亮,认为自己与之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又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是诸葛亮平时用来自比的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辅佐燕昭王兴燕的乐毅都比不上的人物。徐庶已经如此优秀,而在徐庶心中诸葛亮竟然比他更为杰出。这是第二次烘托。
司马徽前来拜访徐庶而不见,向刘备再次推荐名士,细说诸葛亮交友逸事,认为诸葛亮“其才不可量也”,甚至认为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给出了更高的评价。这可算作第三次烘托。此三次烘托着力写出诸葛亮经天纬地、开国安邦之才。
一顾茅庐,刘关张在隆中野外听闻农人耕作而歌孔明之诗,“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俨然大手笔、大气魄,又极为超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已知孔明格局不在小。这是第四次烘托。
到得门前,刘备报上名号,却被童子奚落。童子尚且如此,主人孔明当更是忘却功名,浑然脱俗。此时,孔明却是“踪迹不定,不知何處去了”。孔明之潇洒与忘却世俗可见一斑。这是第五次烘托。
离去之时,观隆中景物,见“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山、水、地、林,别具风采,实乃主人胸中丘壑;猿猴仙鹤,隐士所亲;松柏竹篁,志者所近。山水自然景物,实写孔明高洁品格。这是第六次烘托。
途中又遇崔州平,他谈论天下形势、治乱相替,正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理,认为世事方乱,不可猝定,颇有见地。崔州平与诸葛亮相友,友人对天下局势能有如此把握,且司马徽言孔明认为崔州平四人不过能至刺史、郡守,而孔明见识更在崔州平之上。这是第七次烘托。
二顾茅庐,刘备在路旁酒店中听石广元、孟公威作歌,一个歌:“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至今谁复识英雄?”一个歌:“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虽然在与刘备的交谈之中,二人言明“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但他们的歌诗之中却满是对功名的向往及对乱世的厌恶不满,只是二人认为事不可为,如司马徽一般,所以选择了隐居。二人自陈不懂治国安民之事,却是自谦、拒绝罢了。而此二人又是卧龙之友,同志为友,孔明作为隐者,其看淡功名但隐隐又希望待时而出的心态可见端倪。这可算作第八次烘托。
到得庄上,刘备见到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一联取自诸葛亮晚年的作品《诫子书》,原文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移用在此处,显然又是为了烘托孔明的形象。如果不能淡泊,则可能迷失在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而忘记志向;如果不能宁静,则可能纠结于纷纷扰扰之中而难以抵达远方。以此为联,正是烘托主人孔明的淡泊、宁静。这是第九次烘托。
听草堂之上少年抱膝而歌:“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诸葛均之歌,其实也是诸葛亮之歌;诸葛均自视为“凤”,也是诸葛亮自视为“凤”。唯其自视甚高,所以能够“非主不依”“待天时”而动。兄弟实为一体,此处以弟衬兄,这是第十次烘托。
上马欲行之时,见一逍遥老先生,吟诵“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却是孔明岳父黄承彦从孔明处观《梁父吟》时看得此篇,感而诵之。驴,是隐士骑乘;梅,是坚贞品格。黄承彦身上之闲散,正是孔明之闲散,又隐隐烘托出孔明之洒脱恬淡与桀骜不驯。这是第十一次烘托。
及至三顾茅庐,刘备则恭敬备至,“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竟是敬大贤之礼节,又轻轻地烘托了一次孔明的不世出之才。这可算作第十二次。
层层烘托之外,作者又处处停顿,直让人以为孔明出场,却终于不是,呼之欲出,却始终不出。吊足读者胃口之后,诸葛亮方才缓缓出场。司马徽推荐卧龙、凤雏,却不言卧龙、凤雏是谁,是一顿;刘备听见元直与司马徽的交谈,以为徐庶便是卧龙、凤雏,二顿;听得单福长歌,以为是卧龙、凤雏,却不是,三顿;门外先生峨冠博带前来拜访,又疑心是孔明,四顿;见崔州平,以为是卧龙先生,五顿;遇路旁酒店中石广元、孟公威击桌而歌,便以为卧龙在其间,六顿;见草堂上少年诸葛均抱膝而歌,竟认其为卧龙先生而行礼,七顿;二顾茅庐离去时见老先生黄承彦踏雪而来,刘备又闻歌而曰是卧龙,八顿。此八顿,足见刘备急切要见到卧龙先生,所以听风便是雨。直至第九次,真孔明终于出场,刘备方得长出一口气,读者也随之获得了异样的满足感。
等到三顾茅庐,诸葛亮即将登场,作者又巧心安排,“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讓诸葛亮直接登场。毛宗岗总评第三十八回列其十二曲:
玄德第三番访孔明,已无阻隔。然使一去便见,一见便允,又径直没趣矣。妙在诸葛均不肯引见,待玄德自去,于此作一曲;及令童子通报,正值先生昼眠,则又一曲;玄德不敢惊动,待其自醒,而先生只是不醒,则又一曲;及半晌方醒,只不起身,却自吟诗,则又一曲;童子不即传言,直待先生问有俗客来否,然后说“知”,则又一曲;及既知之,却不即见,直待入内更衣,然后出迎,则又一曲:此未见以前之曲折也。及初见时,玄德称誉再三,孔明谦让再三,只不肯赐教,于此作一曲;及玄德又恳,方问其志若何,直待玄德促坐,细陈衷悃,然后为之画策,则又一曲;及孔明既画策,而玄德不忍取二刘,孔明复决言之,而后玄德始谢教,则又一曲;孔明虽代为画策,却不肯出山,直待玄德涕泣以请,然后许诺,则又一曲;既已许诺,却复固辞聘物,直待玄德殷勤致意,然后肯受,则又一曲;及既受聘,却不即行,直待留宿一宵,然后同归新野,则又一曲:此既见以后之曲折也。文之曲折至此,虽九曲武夷,不足拟之。
“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曲折折之中,虽无大波澜,三顾茅庐的故事生动非常。(待续)
(作者单位:河南省全人之美教育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