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天地蕴万象

2021-07-01李仰臣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3期

李仰臣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广义上说,记叙文还包括散文、小说、传记、通讯、新闻等类别。纵观每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不难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分值偏高,选文均出自课外,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大,一直备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一、备考攻略

考点1:分析文题含义,品味标题妙处。

【考点概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了解作品的一扇窗户,它直接或间接呈现出文章的主旨与内容。精彩的标题往往巧设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有的是文章的线索,灵活串联全文;有的揭示文章主旨,统领文章内容。正因为如此,对文学作品标题的考查,往往成为中考语文命题的“嘉宾”。

【常见题型】

1.选文用“××”作为标题,好在哪里?

2.文章的题目可否改为“××”?

3.文章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4.文章的题目是“××”,开篇却从“××”写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答题技巧】

纵观近年来考生答题的情况,不难发现一些考生由于对这类题缺少系统训练,答题不全面,失分比较严重。为此,我们下面介绍几个答题技巧。

1.比较标题优劣

解答“這样改好不好”“哪个标题更好”这类问题,第一步确认回答“好”或“不好”,或“哪个更好”;第二步联系文章中心,仔细辨别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如紧扣主旨、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形象地表现主旨;第三步分析语言特点、风格及作用,如准确、生动、形象等;第四步比较置换之后的优劣点。

2.理解标题含义

理解标题含义分三步走:第一步,弄清标题的表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内容加以概括;第二步,联系文章主题、作者情感以及表达意图,从多个角度挖掘,答出标题的深层含义;第三步,提炼标题的语境义,结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联系文中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情感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3.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以人或物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关联主要情节,概括文章内容;③点明文章主题,突出情感;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答题时一定要抓住文章主旨具体分析,考虑全面,切勿缺失。

考点2:理解词句含义,分析句段作用。

【考点概述】

“重要词语”,是指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或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其含义往往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它在文中的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重要句子”是指比喻句、概括句、主旨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或者含义比较含蓄的句子,或者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重要语段”,主要指揭示主题、表明中心的段落,一般是文章的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

【常见题型】

1.第×段中“……”的“×”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理解第×段“……”这个句子的含义。

3.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4.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5.文章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1.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1)语境法

文章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受其他词语的制约,共同表达某种意思。因此,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要结合语境去认真推敲。一般来说,先要明确重点词语所在的句段,然后了解语境写什么或写谁,接着把握词语的内涵,并加以提炼概括。

(2)修辞法

有的作者在表达某个意思时,不直接使用某个意义鲜明的词语,而是借助某种修辞来进行,让读者去领悟它丰富的隐含义。解答这类题时要透过词语的表面意思,结合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

(3)情感法

理解词语的含义,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凡优秀文章都有真挚的情感贯穿始终,因此分析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应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主旨法

优秀的作者在遣词造句时,总是紧扣文章主旨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剖析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往往要考虑它与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关系,揣摩这个词语是怎样体现文章主旨的。

2.分析重要句段的作用

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两方面考虑。

(1)重要语句的作用

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全文,归纳中心,如文中的总结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渡句、伏笔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①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铺垫;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照应。

(2)重要段落的作用

一是开头段。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成了记叙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开头段的作用不外乎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巧作铺垫等。解题前,考生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语段的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

二是过渡段。为了前后连贯、气脉相承,写文章需要设置相应的段落,或承上启下,或对比反衬,或埋下伏笔,或巧作铺垫等。除了上述从结构上考虑外,答题时还要从内容角度来进行。比如:这段话写了什么;体现了人物什么情感;点明语段与中心的关系。

三是结尾段。大凡优秀文章都会精心打造一个豹尾,以赢得读者的青睐。一般来说,结尾段的作用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等。答题时,考生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语段内容套用这些术语,以免自己总结出来的语言乏力。

考点3:理解描写方法,认识形象特点。

【考点概述】

文学即人学。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挖掘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情感,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关键,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记叙文的一把钥匙。考生除了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之外,还要懂得侧面描写,即通过描绘其他人物、环境或事物,使描写对象更形象、更鲜明。

【常见题型】

1.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除了描写×××以外,小说还具体写了哪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4.文章画线处两次描写×××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文章第×段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题技巧】

1.外貌描写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够展现人物的长相、身材、服饰、神态等外部特征,还有助于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成为夺人眼球的亮点。答题时先要识别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而后结合语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有时三言两语就能凸显人物个性,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通过品味叙述性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其身份、教养等,有利于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3.动作描写

为了让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作者可通过个性化的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解答时,要抓住有关的动作描写,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最后运用“什么描写方式+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的思路来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4.心理描写

优秀的作品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真正的思想感情,凸显文章的中心。阅读时,要仔细揣摩分析人物的心理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答题时,还要考虑人物的心理与表达中心的联系。

5.侧面衬托

除了正面描寫人物外,还可以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景物等的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或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具体有以人衬托人、以景衬托人、以物衬托人。尤其是景物描写,其作用有:一是渲染气氛;二是映衬心情;三是烘托性格;四是推动情节发展;五是表达作者感情。

考点4:品析作品语言,领会表达特点。

【考点概述】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近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中不断得到加强的一个考点,主要考查对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考生们只有学会品味记叙文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才能更好地窥探语意的内涵,理解作品的主旨。

【常见题型】

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很能打动读者,请简要概括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4.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5.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段的文字。(角度有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

【答题技巧】

1.词语运用的角度

文中精彩的词语往往体现了作者独具的匠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答案:动词或形容词,这里是的意思,它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2.修辞手法的角度

为了具体形象地表现事物,记叙文经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因此,通过考查修辞手法来赏析句子的试题频繁出现,并且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一般的答题思路是先指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指出其修辞效果,再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明确句子所包含的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最后给予评价。

3.语言特色方面

记叙文的语言各有特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答题时,首先看一下文章体裁,再根据文章整体的语言特色来分析。整体的分析层次,可分为三步:一般是先从总体上概括语言特点,再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和文章中心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语言特色的表达效果。

4.表现手法的角度

诚如衣服需要新颖的款式,以展示其亮丽一样;优秀的文章也需要运用表现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考生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赏析语言特色,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外,还要熟练地运用答题技巧,以便于提高准确度,赢取高分。比如衬托的答题形式:用来衬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考点5: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作品主旨。

【考点概述】

“概括内容”,要求考生对文章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理解、分析和整合,用一两句简明扼要的话准确地表达出来,考查考生的提取、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提炼主旨”,即考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用意或目的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题型涉及概括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升考生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常见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请按时间顺序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作者用“××”作为文章题目,其原因是什么?

4.纵观全文,面对“×××”,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5.简要谈谈文章给你的教育、启迪。

【答题技巧】

1.概括内容

答题时,我们要先看清题目、明确答题要求,接着带着问题去认真通读全文,然后采用如下方法:

一是六要素综合法,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二是特殊词句法,即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抓住那些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或者一些特殊的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

三是合并段意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篇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是标题扩展法,即围绕标题进行,根据文章的大致内容对标题进行扩展。

2.提炼主旨

(1)捕捉文题。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关键句。文章开头的总起句往往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结尾的抒情句,常常是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抓住了它们,也就能理解主旨。

(3)分析背景。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专题训练

一条鱼的故事

杨晓升

①母亲喜鱼,尤其是爱吃鱼。

②我小的时候,当乡村教师的父母用他们每月总数共九十七元钱的工资养活我们全家六口:姐、我、两个弟弟和父亲母亲自己。让人揪心的是,母亲长期患有胃病。母亲胃疼的时候,愁眉苦脸,双手捂腹在床上“唉唉”一躺半天,令全家人坐立不安。父亲心疼,用小铝锅为母亲熬稀粥,还挤出钱每周去墟上为母亲买回三五两猪肉,加水及佐料炖烂,供母亲一人慢慢享用。如此奢侈的菜肴,令我们姐弟几个直淌口水。母亲吃着,却微皱着眉,还时常趁父亲不在时把肉分给我们,令我们姐弟四人既兴奋又纳闷。后来我们才发现,母亲最想吃、最喜吃的东西,其实是鱼!

③在南方乡村,鱼比猪肉便宜。父亲于是每周抠出钱来为母亲买鱼。只要有鱼,母亲总是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全家人乐,禁不住逗她:“妈,您怎么天生就那么爱吃鱼呀?”此时,母亲就讪讪地笑:“我是属猫的,哪能不喜鱼?”

⑤刚出家门,一位同龄的伙伴就堵住我,压低声音说:“喂,干吗把鱼放生,多傻呀!拿到我家去,今夜玩耍完了,在我家煮鱼粥,如何?”他眼神热切,我和二弟怦然心动。我眉一扬,大声嚷:“就这么办!”说着,慷慨地将硕大的鳙鱼递给他。我的心也过节般充满兴奋。我想,自己和二弟一个月都难得打次牙祭,把送到嘴边的鱼放回池塘,未免太亏了!

⑥这天晚上,我和二弟晚饭后便溜出家门,在月色溶溶的乡村之夜嬉戏玩耍。虽是耍着,内心却总记着那条鱼。于是,玩了个把小时,便直奔那位小伙伴家。他的父亲和大哥已经煮好了鱼粥,于是,我、二弟和另几个小伙伴美滋滋地饱餐了一顿鱼粥。吃罢,却不由得提心吊胆。幸好事后一切都相安无事,母亲也一直蒙在鼓里。

⑦直至我读完大学分配到北京工作,有次回家探亲,全家人在一块说笑时我又想起当年那条鱼,我和二弟都公开了那条鱼的真正去向。母亲听罢,皱着眉瞪着我和二弟,嗔怪道:“好哇——你们兄弟俩原来合伙糊弄我呐!”

⑧我和二弟直乐。一会儿,二弟嘻嘻地问母亲:“妈,要是再有鱼跳上岸,又让我们逮着拎回家来,您还让不让我们送回去放生?”不料母亲瞪一眼二弟:“那还用说?不是你劳动或花钱换回来的东西,啥时候都不能要!”

⑨这次,我和二弟没再笑,望着生养我们的老母亲,久久说不出话来……

(来源:《文摘报》2020年2月29日)

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以鱼为线索展开叙述,请梳理文脉,在下面的橫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3.第⑧段中“不料母亲瞪一眼二弟:‘那还用说?不是你劳动或花钱换回来的东西,啥时候都不能要”的“瞪一眼”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读完本文,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的收获。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6.文章结尾写“我”和弟弟久久说不出话来,请揣摩“我”的心理,写一段“我”在心里对母亲说的话。

那是谁的影子

刘亮程

①那时候,喜欢在秋天的下午捉蜻蜓。蜻蜓一动不动地趴在向西的土墙上,也不知哪来那么多蜻蜓,一个夏天似乎只见过有数的几个,单单地,在草丛或庄稼地里飞,一转眼便不见了。

②或许秋天人们将田野里的庄稼收完草割光,蜻蜓没地方落了,都落到村子里。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趴满了蜻蜓,夕阳照着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捉住了也不怎么挣扎,一只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地趴着。

③如果够得着,搭个梯子,把一墙的蜻蜓捉光,也没一只飞走的。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点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

④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上。人东奔西波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根。

⑤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长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或打盹,蜻蜓趴满头顶的墙壁,趴在黄旧的帽檐上,像一件精心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缕残阳里,已无从顾及。

⑥也是一样的黄昏,从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不知觉。他的衣裳和帽子都被太阳晒黄了。他的后脑勺晒得有些发烫。他正从西边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他的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她喊孩子打洗脸水:“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快准备吃饭了。”

⑦孩子打好水,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独独的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1.文章以“那是谁的影子”为题,有哪些妙用?

2.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的畫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请分别说说第⑧、⑨两段中加点的“(他)茫然地停住”“他感激地停住”的原因。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

(2)从描写角度对文章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5.说说下面的文段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主题上的不同之处。

链接材料: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

有一天,他问影子:“请告诉我,你从哪里来?”

影子回答: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那么说,只要有亮光就有你,是吗?”盲孩子觉得又新奇,又兴奋。

“是的。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影子说这话的时候,觉得无比幸福。

盲孩子很受感动。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带给他温暖。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来源:金波《影子和他的盲孩子》)

雪野

张艳荣

①大雪覆盖着小兴安岭,1938年的冬天,抗联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鬼子咬牙切齿了一个夏天,就等着大雪封山,把抗联冻死、饿死,彻底消灭东北抗日队伍。

②战士们饿得吃树皮,可伤员不行啊。管伙食的战士是四个女人,还有一个只能说是女孩吧,才14岁,叫小英。她们商量着下山弄点粮食。小英忽然想起爹跟她说的秘密。兵荒马乱的年月,小英她爹留了个后手,把一些粮食藏在金满屯村后山的地窖里。小英的爹妈都被日本人杀死了,是抗联收留了她。小英跟班长说了这个秘密。“班长姐姐,我带你去整粮食吧,伤员哥哥快饿死了,我也快饿死了。”

③“我们去,你不能去,”班长说,“雪大,你走不动。也太危险了,到处都是鬼子巡逻队。”小英把小腰板一挺,说:“我不去,你们找不到地方。”班长考虑再三,汇报了上级领导,领导勉强同意了,派一名男战士跟她们同去。

④他们出发了。天空特别晴朗,太阳下的雪地银光闪闪,晃得人睁不开眼。小英很快乐,平日整天跟着抗联在山里,难得跟姐姐们出来,就像是去赶集,快乐得像放飞的小鸟。雪很深,上面还有一层硬壳,一脚迈进去,拔出脚都费劲。小英有些走不动了,再说,早晨出来的时候水米没打牙。刚才的兴奋劲过去了,她像只倦怠的小猫,赖叽叽地跟在姐姐们身后。班长说:“小英啊,你是抗联战士了,可得挺住啊。”“嗯,”小英握着拳头,“我要坚强。”

⑤雪越走越深,小英瘦小,一脚迈进雪里,快没头顶了。好不容易走出深雪,天又刮起小风,别看风不大,但风硬打在脸上,像刀割。忽然,听到了沙沙声。班长做个停止前进的手势,大家就地卧倒。果然是鬼子,能有二十多个。

⑥班长确定,鬼子已发现他们了。但狡猾的鬼子不开枪,不喊话,是想给他们一个没被发现的错觉,好抓活的,找出大部队藏的地方。班长果断决定:“你们保护小英向后撤,我掩护。”其他几个人,匍匐着爬出一段距离,猫腰开始跑。鬼子开枪了,班长也开枪了,枪声响成一片。小英听到枪声里杂着班长的喊声:“小英,快跑。”

⑦拼命地跑,拼命地跑,小英不敢回头,她怕枪声,怕子弹,怕一回头,鬼子就把她抓住。她不知道腿该怎么倒腾了,累麻木了,实在跑不动了。

⑧“小鬼子,你们放开我!呸,你们这些畜生!”这是班长的喊声。小英激灵一下,她支棱着耳朵听着。班长姐姐被鬼子抓住了。小英抬头,她不能在这等死。对面的大树有个树洞。这样的树洞,往往猫着黑瞎子。唉,管不了那么多了,先钻进去再说吧。小英向树洞爬去。她身形瘦小,刚好挤进洞里,还好没碰上黑熊。外面的风嗷嗷的,这山上,说刮风就刮风。多亏了刮大风,把雪地的脚印都刮平了。一会儿,洞口就堆满了雪。她听到了凌乱的脚步声,踩得雪咯吱咯吱响。

⑨班长被鬼子推搡着,问她:“你的人有跑的吧?”班长一路上环顾了,都死了,只有小英跑了。她心里有数,这孩子太小,力气也小,她跑不远,八成躲哪儿了。她说:“一个也没跑,都让你们打死了。”

⑩班长知道小英就在不远处藏着,几只鸟从树梢飞过,班长看着小鸟,哭着喊:“山上的小鸟啊,你展翅飞吧,飞得越远越好……”班长趁鬼子不备,一头撞上对面一棵松树,鲜血染红了松树,也染红了她的脸。

??小英听到了撞树声,又听有人说:“撞死了。”小英使劲捂着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她都不能动,她要活着,班长姐姐是共产党员,她临死前喊着小鸟,这话就是对她的命令……我一定要完成任务。

??听脚步走远了,小英才从洞里出来。她扑到班长身上,压抑着,默默流泪。她用花手绢盖上班长的脸,用雪堆成一座坟,又把边上的树枝折断作标记。完成任务后,她要回来找他们。天擦黑了,她要继续赶路了。这回,任务要她一个人完成了。她约莫着金满屯的方向,出发了。

??天空中又飘起了雪花,洋洋洒洒。这无边无际的雪野呀!

(来源:《湛江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阅读选文第①自然段,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内容,与小英在整篇小说中的主要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拼命地跑,拼命地跑,小英不敢回头,她怕枪声,怕子弹,怕一回头,鬼子就把她抓住。

4.选文第⑩、??段都写了班长的英勇赴死,请比较这两段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懷念我的爷爷季羡林

季清

①爷爷去世十年了,我没有一天不怀念他。

②生活中的爷爷是平凡的。从我四五岁时来到爷爷奶奶身边,我印象中,爷爷永远坐在那张大藤椅上,在他的大书桌前看书、写书、翻书。小时候,爷爷的书桌我很少碰,因为上面有他写的稿子和查阅的资料。我从小就懂得从爷爷书桌旁边走过时要放轻脚步,压低嗓音。有时候我觉得无聊,就悄悄地走到爷爷的房间,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看着他工作。有时过了很久,爷爷突然发现我还坐在那里,就从大书桌下面翻出些零食来给我吃。

③爷爷不吃零食,经常顺手“扔”在书桌下面,从此不再问津。当你问他那些东西他收藏了有多久时,爷爷会憨厚地咧嘴笑笑,有点不知所措地答曰:“不知道,不记得了。”可爷爷对正经饭食还是很有讲究的。他写的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中认为,中西方的烹饪手法之所以不同,实际上是和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④爷爷教导孩子的方式也很特别。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自觉。以前吃完饭后,爷爷稍坐一会儿就回房间继续他的工作,后来爷爷就不再马上回房间工作,而是留下来擦桌子。老祖、奶奶很过意不去,爷爷就说:“要教孩子干活,光说不行,一定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他这样“从我做起”,我看着却觉得有趣,每次爷爷“身体力行”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看“热闹”,甚至有时候还会指手画脚,点出他没有擦到的地方。

⑤爷爷和猫的感情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只刚刚出生几个星期的小猫,就是虎子。我看了特别喜欢,老祖就留下了。当时爷爷有些不太高兴。可是,天长日久,他同猫产生了感情,咪咪被送来时,爷爷没有表示一点点反对。他待猫就像待孩子一样,不打,不骂,不约束,任猫在他的书桌上他那些稿子上爬来爬去,晚上猫咪们都会跑到他床上去睡觉。

⑥爷爷的一生是既单调又波折的一生。单调在于他除了做学问还是做学问,似乎对其他的都不是那么感兴趣。爷爷总讲,他“向无大志”,但那并不等于他没有志向。大志没有,小志可是层出不穷的。爷爷给自己设立的一个个小志向就好像我们爬高楼,上到一层,接着上第二层、第三层……直到顶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⑦爷爷在后期的许多文章里,经常讲“忍让”与“和谐”。在《谈孝》一文里说:“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着重强调了“父慈”的理念,这是对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剖析。

⑧最后,让我用爷爷晚年最欣赏的陶渊明的诗句做结束语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来源:《济南时报》2019年7月30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对第④段中的“要教孩子干活,光说不行,一定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这句话,你怎样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一般人只知晓季羡林做学问很厉害,而通过本文作者的讲述,你“邂逅”了一个怎样的季羡林呢?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的认识。

5.“横看成岭侧成峰”,请回忆你和家中长辈相处的片段,刻画他的独特风采。

【参考答案】

《一条鱼的故事》:

1.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交代了文章的线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我”捉到一条鱼,母亲让“我”把鱼放回池塘,邻居把鱼做成鱼粥与“我们”分享,成年后谈送鱼的往事。

3.“瞪一眼”,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永远不会做不劳而获的事以及她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4.示例一:对比手法,比如用母亲爱吃鱼与母亲要孩子把鱼放生作对比,表现了母亲不占公家便宜的高尚品德;用母亲把鱼放生与邻居做鱼粥作对比,表现了母亲不愿占公家便宜的高尚品德。示例二:以小见大,文章围绕一条鳙鱼写起,但凸显的中心却是诚实正直这个主题。此外,还有文章层层铺垫,线索分明;开头引起读者兴趣,结尾令人深思。

5.疼爱孩子,母亲把好吃的偷偷分给孩子吃;正直无私,母亲坚持让孩子把鱼放回池塘;俭省持家,母亲不吃猪肉,喜欢吃鱼;教导有方,教育“我们”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6.示例:母亲真是个好人!这么多年了,母亲依然坚守传统道德。感谢母亲的教导。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做违背道德良知的事,一定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让母亲幸福安心地过好晚年生活。

《那是谁的影子》:

1.揭示了文章主要内容与“影子”有关;“影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我”捉蜻蜓的内容,引出下文长大变老的那些人在夕阳里的闲适与惬意的描绘。

3.“茫然地停住”,原因是田园耕作归来的恬淡闲适让他在如梦似幻的夕阳美景中浮想联翩,对眼前的家感受得不真切,显得虚无缥缈;“感激地停住”,原因是一家人和谐美好的亲情让他快乐而满足。

4.(1)意为“十分喜爱,难以舍弃”,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蜻蜓对阳光的钟爱。(2)运用动作、语言描写,通过妻子看丈夫的影子一点点接近家、喊孩子打洗脸水的细节,生动地体现出妻子盼望丈夫回家吃饭的急切心理和见到丈夫即将回来的喜悦之情。

5.本文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而片段则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主题: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歌颂人世间最美好和谐的亲情,而片段则表达爱让生活更温暖美好的主题。

《雪野》: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历史背景;抗联队伍处境艰难;敌人无比凶残。

2.不矛盾。第④段画线句子表现了小英与姐姐们去执行任务时最初的快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小英纯真的内心,符合其年龄特点;整篇小说主要表现了小英在抗战岁月中懂事、坚强的性格,纯真的孩子也不得不與凶恶的敌人周旋,突出了侵略者的罪恶以及战争的残酷。

3.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突出了小英为逃脱敌人的追捕而拼尽全力奔跑的情态,表现出小英在枪林弹雨中紧张、害怕的心理。

4.第⑩段从正面描写班长的英勇赴死,第??段通过小英听到的情况进行侧面烘托。

5.这三个词语带有明显的方言(口语)色彩,用这样的语言叙写反映东北抗战的故事,体现了浓郁的东北地域特点,也使得作品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气息)。

6.突出了东北原野的壮阔,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出小英悲伤(沉痛)的心情,暗示了小英独自一人去完成任务的艰难。

《怀念我的爷爷季羡林》:

1.内容上,开篇点题,交代文章写作背景,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怀念;结构上,总领全文,渲染气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传神地刻画了爷爷憨厚、有点迷糊的可亲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爷爷的亲近与怀念之情。

3.句子含义:身教胜于言传。比起语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看法示例:我赞同季老的观点。从我有记忆起,我的父亲就常常手不释卷,甚至吃饭时都舍不得放下书。出于对他学识渊博的敬佩,我从小就喜欢遨游书海。不用父亲说什么“读书很重要”,他已经用行动作了最好的诠释。

4.示例:给孙女零食吃——关怀疼爱孩子,平凡可亲。或:忘记零食收藏时间——憨厚、有点小迷糊;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不吃零食,讲究正经饭食,有小中见大的睿智;身体力行教孙女劳动——讲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和猫咪的感情演变——情谊渐生,平凡而有真性情;爷爷的志向——大志没有,做学问的“单调”小志层出不穷。(自选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5.略。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