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主席批示的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

2021-07-01安江印

文史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夜校农业

執笔者采访当年的夜校学员安江印

西张耿,1947年运城解放时,是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村庄。翻身得解放的西张耿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生活的建设当中。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结合扫盲运动,办起了“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带动周边村庄,使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得到毛主席的批示。西张耿村为此而名扬全国。如今的西张耿村,隶属于盐湖区龙居镇,已经是一个拥有900多人的村庄。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西张耿人,为老一代人创业创新和追求科学的精神而自豪,立志再铸新的辉煌。安江印,当年“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文化教员;姚凤兰,当年西张耿农业合作社妇女主任、副社长、“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发起人之一。聆听这两位“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亲历者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诞生之初,中国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激情。

安江印:我今年79岁,在村里当过十几年村干部。当年,我是夜校的文化教员。我们西张耿村位于运金公路南,东与东张耿为邻,北接麻村,西邻龙居,南通下张耿村,历史上传统农业以小麦、棉花为主。说起我们村的历史,有个传说,隋末李渊起兵时,军需处一个耿姓卒头,在我们村这里大面积种植棉麻,供应前线部队有功,为了奖励这位耿姓卒头,李渊将此地分封给他。耿卒头有三个儿子,分住后,形成现在的东张耿、西张耿、下张耿三个村。

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最早的校址

执笔者采访当年的夜校学员姚凤兰

1947年解放后,西张耿隶属解虞县。1950年4月21日,西张耿党支部成立,开始扫盲运动。那时我村只有90户300多口人,传统作物就是小麦和棉花。1953年春,解虞县西张耿乡西张耿农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包括西张耿、东张耿、麻村三个村。为了提高生产,1954年初,妇女主任、副社长姚凤兰等十几个青年积极分子和刚从高小毕业的回村学生,组成“青年技术学习小组”,结合扫盲班还学习农业技术。1955年,我们村的初中毕业生王泰成、杨明东、王臣志与完小毕业生王银代、王冬至和我六人组织自学小组,后并入夜校,边学习文化知识、边学习农业技术。

姚凤兰:新中国刚成立时,妇女不出门、不上学,更不会干农活,只在家里做饭、看孩子。1952年,我18岁,当上村妇女主任。先是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学文化,参加扫盲班;后来,成立互助组,动员妇女参加劳动。妇女都不会干农活,我就利用扫盲学习的时间,叫来几个或者十几个妇女,让干活好、爱学习研究的王运生当教员,组成“青年技术学习小组”。一开始,学的很简单,明天干啥,今天晚上就讲啥,比如棉花间苗,“稠拔稀,双拔单,间隔距离七寸半。”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学习,点上煤油灯或者马灯,还用过汽灯。尤其是妇女,从家庭走进田间、由门外汉变种庄稼把式。学习场所就在村口玉皇庙的二楼,能容纳二三十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就转移到大队部(土改前一户地主家的空房)。1955年,我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奖励了一条毛毯,一直保存着,留作纪念。

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辑录了介绍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的文章,毛主席亲自写了编者按语

夜校教师王运异(中)在田间进行教学

安江印:那时有文化、懂生产技术很光荣。去“青年技术学习小组”学技术,大家开了眼界。比如治棉花蚜虫,原来用棉布蘸烟叶水或草木灰水,既费工夫,效果又不好。夜校从北京请来的技术员,掌着喷粉机用六六六粉一喷,蚜虫一下子治光了,速度快,效果好。青年妇女和中年男子看了技术员的操作,热情很高,积极加入学习小组。1954年5月,应乡里其他村庄社员的强烈要求,“青年技术学习小组”改组成“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以自然村为单位组成6个学习小组,逢五排十的晚上组织学习,学员由自发变成有组织行动,由简单的扫盲学文化变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场所,很快学员达到86人。1953年和1954年,全村粮棉大丰收。棉花过去是“七疙瘩,八疙瘩,一亩地只收两包花”,也就是20斤皮棉。学习技术后,棉花亩产4-6包花,产量翻了一番,全县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小麦产量由亩产一担,也就是120斤,达到亩产二至三担,成为晋南地区十杆旗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员的建议,夜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我们从实际出发,就地选拔,能者为师,土法办学,白天和晚上相结合,课堂和田间相结合,夜校随着季节办,常年坚持不断线,少讲、讲清、多打比方,课堂讲解,田间试验。夜校开设了政治、文化、技术、军事等课程,设立了青年班、群众班、扫盲班和短期专业培训班。

夜校根据农时适时组织社员学习培训

运城专署秘书办闫广宏把夜校的情况写成经验材料发表到报纸上。毛主席看到后,1955年12月27日在他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批示:“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共青团的各级组织应当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由青年团负责一同管理起来。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山西省委将西张耿村的这一做法在全省迅速推广。消息传到西张耿村,全村人欢欣鼓舞,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把12月27日作为纪念日。西张耿村成了全省、全国人民公社兴办业余学校的典范,同时也成了当年下乡插队知识青年争相要去的地方。

夜校育种组数年如一日选育小麦优种

到1958年,夜校学员达到570多人。当时,解虞县的领导和西张耿乡的群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要将“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扩办成一所业余的农业综合“红旗大学”。当年的6月15日,“红旗大学”正式成立,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农村老粗办大学的奇迹。当时的解虞县县委书记王学厚担任校长兼政治课教授,西张耿乡党委书记刘生溪和团委书记张可忍担任副校长,全国著名植棉模范曲耀离和技术股长王运生等一批土专家担任教授、助教,坚持“坐下来听讲和到地里劳动生产相结合、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农民生产经验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开设棉粮栽培、土壤肥料、庄稼病虫、家禽畜牧、机械电气、土木建筑、财务会计、园艺、艺术、妇婴保健等十个系,每个系开设长年固定学习班、短期专业学习班和群众学习班等三个班。业余时间学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并开展篮球、乒乓球、舞龙等体育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经资格审查,485名青壮年男女社员首次跨进了大学。张可忍在太原大礼堂发言时,总结道:“乡办大学稀奇事,开天辟地头一次,谁说农民没文化,老粗赛过洋博士。”

西张耿村办夜校的同时,一直保留24亩小农场作为试验田和技术课基地,引进、培育、繁殖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夜校一度停办,小农场也另作他用。

夜校第二次修建校址校门和教室

经查阅有关资料,以下事件值得记录下来:

196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到西张耿视察。

1964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源源出人才——农村人民公社办好业余学校的一个范例》,按语:“十年来,它是当地农村青年学习生产本领的场所、科学实验的阵地、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青年业余生活的园地。”第二天,《文汇报》原文转发。

1968年,20名知识青年到西张耿插队落户。

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在省委书记谢振华陪同下,视察西张耿。

1975年,在现址建起“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同年12月27日——1976年元月2日,原中共运城地委在西张耿召开庆祝毛主席对“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批示20周年暨农村业余教育运城会议。

1976年3月4日,山西省委以晋发(1976)18号文件,批转运城地委《关于庆祝毛主席对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批示20周年暨农村业余教育运城会议的情况报告》,向全省各地、市、县发文,要求学习西张耿做法。

夜校第三次修建的校址教室

走进新时代,明珠绽异彩。2016年,在西张耿村广大党员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西张耿党支部、村委会发动干部党员带头捐款,筹资1.35万元,对夜校进行简单修复,并举行了庆祝活动。盐湖区委高度重视这一红色基地,拨款135万元进行修缮,并于2017年12月27日在这里召开盐湖区弘扬“红船精神”动员大会。龙居镇党委邀请专家教授围绕“乡村振兴”进行总体规划,争取资金500万元,对全村道路、排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运城市“中农乐”公司作为服务农村的知名企业,及时入驻,推广农业新科技、培养新型农民,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打造全区乃至全市“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引导、帮助村民发展采摘、观光等城郊型乡村旅游项目。

走进西张耿,规划整齐的村庄、干净整洁的巷道以及两旁修剪成行、乔灌交错、四季常绿、鮮花点缀的美丽景色,就像步入公园,令人赏心悦目;偶尔遇到正在疯狂生长的核桃和红花丛中枣儿般大小的石榴,更使人望而生津,流连忘返。

西张耿村委大院,设在“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的原址,位于村中,坐东面西。大院没有围墙,安装有健身器材和乒乓球台案。迎面两棵高大雪松,衬托得开放式村委大院更加开阔敞亮。北边一排平房是西张耿社区,西边是支部、村委办公场所,东边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南是仿农家屋的图书阅览室,分门别类,藏书数万,窗明几净,环境整洁,如家感觉。西南角紧挨大巷,专门建立了一个婚庆场所,搭建有喜庆彩棚,置办了20套桌凳,砌有婚庆典礼的背景墙,免费供村民使用,周围有乡规民约、德孝宣传栏,形成浓浓的喜庆氛围。正面大礼堂看似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房子,就是培养了一批批农村青年学习农技本领的“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

在夜校门前建有门牌,上书毛体鎏金“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九个大字。两旁砖柱对联:光辉批示千秋永,夜校明灯四海钦。这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几经改造,重新翻盖,加前檐砖柱,铝合金门窗;两台高功率空调,装备一新的桌椅;南边大舞台正循环播放着电视采访片,讲述着“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的前世今生。这里早已变成了多功能会议厅,周围墙体布置着村史,又是村史展览馆。

(盐湖区政协供稿)

猜你喜欢

夜校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
设施农业文摘
下乡锻炼日记选登/带着阶级感情办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