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富顺的山西人
2021-07-01刘刚
刘刚
《钦定四库全书·滇略·卷八》之乔坚诗作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这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自古雅称“表里山河”。说起山西人,历史上行遍天下的晋商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传奇,他们用自己的信义与担当,为山西赢得数百年的声望。除此以外,还有一群与晋商一样走出三晋大地的山西人,他们背井离乡,远赴西蜀富顺出仕为官,在千里之外获得一如晋商般的荣光。
经查富顺旧志,从元代至清代共有十八名山西人先后到富顺任职。今择其四例,以管中窥豹般地揭示这个山西群体在富顺的辉煌过往。
诗人知州乔坚
乔坚,字鼎实,山西太原人,元至正六年(1346年)任富顺知州,后到云南做判官。
元代的富顺,经历过两次更名。第一次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因富顺军民坚守十年的战时首府虎头城失守,富顺监从此划入元朝版图,并改名富顺安抚使司;第二次是八年后的至元二十年(1283年),富顺安抚使司又更名富顺州,隶属叙州路,并“设知州一员,判官一员,吏目一员,学正一員”。从这时开始,元朝中央政府开始陆续向富顺派遣知州。据富顺旧志记载,在乔坚到来之前,已先后有任显忠、彭宗渐、龙济安、彭虎师普等四人就任。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加之明代四部县志全部佚失,关于乔坚在富顺的主政事迹已无从查找。但在遗存的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富顺县志·序》中,该志的主笔——县进士何钟这样提及乔坚:“自今考之,产于地者,或潜或见,代有文人。至语诗则自外至者如司马端明、郑晁叔、周延儒、乔坚诸公……修撰新都杨公等,相继倡明于圣世,皆可与诸郡邑之文互相比次。”何钟的意思,在宋、元、明三代,与富顺有关的著名文人很多,包括撰有诗作《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的司马光、在庙坝葛仙山留有题刻诗的郑晁叔、培育富顺首名进士的北宋知监周延儒以及明代状元杨慎等,无不文采斐然,当然乔坚也是其中之一。经查《钦定四库全书·滇略·卷八》,乔坚有《滇池》《题河尾关驿壁》(二首)等诗作人载其中,看来他在“语诗”方面确实名不虚传。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富顺县志·图考》之县治图(近前为谯楼)
“卓异”知县卫璨
卫躁,号文漪,山西泽州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教习任富顺知县,任职时长约四年。在四年的任期内,卫知县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重建谯楼,二是培修学宫。
该谯楼位于县衙中轴线的最前端,相当于县衙的大门和门楼,具有嘹望、警戒之功能,是县城内的地标性建筑,其始建年代不详。据富顺旧志记载,在清代以前,湖广孝感籍知县童纶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曾对谯楼重修过一次,佥事蒋信还为此专门在署前建“昭勋坊”以表之。后历经战乱,谯楼毁于兵燹。此次重建,卫知县基本参照旧制,建成后的谯楼下部柱身颇高,空间高朗以利通行,顶上仅一层小楼以备登临,小楼正面题有硕大的“谯楼”二字。
清乾隆二十五年《富顺县志·图考》之学宫图
而富顺文庙自宋高宗绍兴年间由知监蒲津辟修以来,经历任执政主官扩修,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堂及两庑、名宦祠、乡贤祠等一应俱全,截至明末先后培养举人近500人,进士200余人,使富顺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蜀才子之乡”。但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学宫“倾圮无存”。好在著名知县钱绍隆高度重视教育,先后修复废弃多年的文庙大成殿、明伦堂并恢复祭祀和学宫,取得“规制俱伟”的效果。曾任教习的卫知县与钱知县一样注重教育、培修学宫,为富顺文风再次昌盛竭尽全力。
对卫知县的上述德政,“世人戴德”。后来,卫知县也因“卓异”升任同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邑中绅士钱溢等为纪念卫知县的功德,特立下“去思碑”一块。
三任知县王铨
王铨,山西浮山人,监生,分别于嘉庆二年(1797年)、四年(1799年)、十年(1805年)三任富顺知县,任期总长约四年。
据旧志记载,王铨是富顺历史上首位三任知县。尽管三个任期相加的时间不长,但他在任上心无旁骛地办理了不少民生实事。如县内有罗氏一门老少三媳,年轻时均不幸丧夫,但矢志不嫁,抚孤孝老,守节数十年,集三世贞操于一门,人称“罗氏三节”。王知县了解情况后,深为感动,亲自执笔为罗家写下《节堂跋》,以旌表她们的节操。尤其在第二、三个任期内,王知县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先是修补县城北门,包括城门、城墙及城楼等功能性设施,然后又在县衙二堂的左边修建签押房三间,以缓解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这些工程都是在有限的任期内完成,实属不易。
另外,嘉庆十年(1805年),富顺遭遇天旱,“收成不及五分”。时逢浙江金华籍知县王梦庚在任,通过一番“劝捐平粜”,百姓的生活困境很快得以缓和。王铨接任知县后,继续开展未竞的善后工作,还就整个救灾过程撰写了一篇专记,并竖碑以传,对大灾中涌现的大善大义予以肯定和表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富顺县志·图考》之县署图
清末知縣赵渊
赵渊,字澧泉,山西河曲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进士任富顺知县,任职时间约一年,后官至黑龙江民政使(职同布政使)。
赵渊所在的晚清时期,清政府屡屡败于对外战争,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为了偿还赔款,清政府向老百姓摊派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各地起义运动和盗抢事件渐起,社会秩序逐渐恶化。就在赵知县上任这一年,县东发生一起商贾被劫事件,县衙接到报案时已是半夜。赵知县当即“投袂而行”,连夜率兵勇追击,骑行数十里天色才微微见亮。一行人快马催鞭,直到第二天才终于将盗匪追上。双方接战,赵知县“以身先”,险些被盗匪击中。最终,在众人的合力下,“擒盗以返,缉诛骈戮十数人,邑遂靖。”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赵知县决定推进改革。首先,他决定从削减书差诉讼费做起。该收费政策由前任知县陈锡鬯于光绪初年实施,规定“一案犹数十缗”,一直延续了二十余年。为减轻老百姓负担,赵知县“视前额,十减其七”。其次,为补上因禁烟失去的烟厘收入缺口,赵知县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施行抽取酒厘政策,以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再次,赵知县倡导廉洁高效的办事作风,宣布废除一切请托之陋习,坚决杜绝各种走门路、通关节的现象,取得“士民称颂至今”的效果。
附一:
山西籍富顺职官简表
附二:
乔坚诗三首
滇池
滇水不可涉,石戟参嵯峨。
胡能宅蛟龙,但可藏鼋鼍。
渚风荡惊湍,乃尔泥滓多。
我欲澄其源,应自昆嵛阿。
才谬谅靡救,临流将奈何。
商山紫芝曲,渔父苍浪歌。
斯人久不作,千载无清波。
题河尾关驿壁
其一
苍峰千丈玉槎牙,锦树模糊噪晚鸦。
浊水难将明月污,好山多被乱云遮。
江村日落人争渡,旅店年丰酒易赊。
可是炎方风景别,玄冬开遍野桃花。
其二
池上苍山翠作堆,池边花竹映楼台。
夜喧灯火庖人语,地覆松花使客来。
战马不嘶关柝静,哀猿无语瘴云开。
征衣尽拂红尘去,且向邮亭进酒杯。
注:河尾关亦称龙尾城、龙尾关,故址在今云南下关市。因位于洱河下游,故又名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