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

2021-07-01

科学种养 2021年3期
关键词:盐碱地奶业饮用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

2020年12月22日,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砥砺二十载 同心护未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20年暨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北京举办。会议旨在总结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20年的推广成效和实践经验,发布《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2021-2025年)》,并阶段性总结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动我国奶业现代化进程凝聚智慧和力量。

此次《规划》正式发布,标志着“学生饮用奶”未来五年规划正式启动。《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将取得明显进展,政策法规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为高效,质量安全显著提升,入校操作更加规范,供应能力明显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营养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

会议指出,应从加强学生饮用奶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学生饮用奶宣传推广、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等多方面共同着手,联合多方力量,加快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加大计划的推广力度,全力护航奶业高质量健康持续发展。

2020年7月,中国奶业协会启动了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借此次推进会契机,为首批现代奶牛场定级评价师颁发了证书,并为首批现代奶牛场定级与评价中心颁发授权证书和铭牌。

目前,全球60多个国家在推广学生奶,超过1.6亿儿童受益。20年来,我国“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切实提高和改善了亿万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和膳食习惯,有效促进了我国乳制品消费和奶业发展。

袁隆平:2021年示范推广100万亩海水稻种植

2021年1月15日,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论坛以科技创新引领,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国际海水稻论坛主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袁隆平致辞称,希望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力争2021年推广示范100万亩海水稻种植,早日实现亿亩盐碱地“荒滩变良田”目标。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从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到百亩片、千亩片的实验种植,再到如今万亩片示范种植。2020年,该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了万亩片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2万亩,扩大推广到现在的10万亩。其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

国际海水稻论坛自2016年开始,本届论坛以“金融、产业、十百千,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以“海水稻+土地改良+智慧农业+产业生态圈”为基础,通过技术融合赋能、产业交叉渗透、体制系统创新等方式多维协作,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农业集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乡村振兴,通过技术与产业输出,助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零饥饿”目标。

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入其中之一,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农民增产增收,都必须打造好农业“芯片”,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说到耐盐碱岛种子研发的进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发副主任李继明博士介绍,自2017年开始,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牵头国内18家单位,组建了国内唯一一个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分为4个试验组别34个试验点同时开展区域进行。通过建立水稻耐盐碱评价标准以及育种材料筛选程序,针对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设置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组、沿黄粳稻组、华东沿海籼稻组、华南沿海籼稻组4个组别。在广东、浙江、海南、江苏、辽宁等34个区域试验基地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在西北、东北等18个试验基地进行品种测试试验。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已通过国家耐盐碱区域试验审定。

团队围绕海水稻品种推广与低效土地改良利用,将高标准、规模化的种植运营及农产品深加工,与智慧农业服务、产业生態圈构建、金融赋农机制及耕地占卜平衡调剂耦合为一体,成功启动了“十百千工程”(即实现10万亩海水稻种植示范、力争100万亩海水稻盐碱地改造开工、1 000万亩盐碱地改造全国布局)及其配套的产业融合模式,有力保障海水稻事业顺利推进。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亩产逐年递增,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千克,最高亩产超过800千克,在寸草不生荒废的盐碱地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年。

二、产业模式搞创新,盐碱地上多融合

“以中国芯、中国技,牢守中国粮、中国地。”论坛期间,山东青岛市城阳区区委副书记袁瑞先称,城阳区积极推进海水稻产业化运作,通过申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平台建设,率先开展智慧农业及万亩盐碱地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构建以耐盐碱水稻品种研发、稻作改良技术推广、装备制造、双创孵化、成果交易、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新业态。

在山东潍坊,青岛海水稻团队已在潍坊市寒亭区成功打造了海水稻特色产业园区,围绕海水稻产业,建设海水稻加工中心、展示中心、控制中心、大数据中心、中央厨房、稻米品质与深加工研究院等,建成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内蒙古杭锦旗副旗长贾巴特尔称,该旗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着40万亩盐碱地的提质增效和现有80万亩向日葵种植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依托海水稻研发中心河套分中心,建设杭锦旗百万亩盐碱地稻葵生态产业园,打造河套地区海水稻+N盐碱地作物轮作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现代农业是多元产业融合,多功能的拓展,推广种植“海水稻”,正是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数字农业发展的瓶颈,凭借土地改良+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与运营优势,海水稻团队将以多产业模式融合的顶层设计思路,助力各地乡村振兴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目前,陕西、甘肃、上海、广西、江西等地多个项目正蓄势待发,共计千万亩盐碱地及低效土地整理项目陆续签约。

仓廪实、天下安。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计划用8~10年时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各地特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实现海水稻的推广和全产业链发展,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经典案例与样板工程,乘“一带一路”倡议之势,将中国土地治理、耕地保护的经验传递到全球,矢志创新、拓荒为耕,改造亿亩荒滩变良田。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在袁隆平院士倡议下,国家科技部牵头汇聚全国耐盐碱水稻领域的优势科研和产业单位,启动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 。随着海水稻在迪拜试种成功,以及在世界各国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海水稻已作为一个全要素全产业运营体系,有效承载我国对“一带一路”及“上合组织”国家的技术交流及农业合作需求。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海水稻还将作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打造国际农业经济合作与发展平台。

河北沧州:新技术促青贮玉米增效显著

“自从使用了青贮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我种植的玉米比常规种植增产30%以上,大大增加了种田效益。”日前,河北省黄骅市友和種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志清说,“使用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不仅提高了种植密度、降低了倒伏风险,还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益。”

“春播青贮玉米播种早、价格好,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但是易受春季降雨少、雨量小、气温低的影响,易导致在需水需肥的大喇叭口期出现‘卡脖旱、苗期发育慢,造成减产。”该市二科牛村党支部书记杨风彬说,传统的春播青贮玉米种植技术多为露地等行距平播,播种密度较低,制约了春播青贮玉米产量。特别是随着国家“粮改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实施,春播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传统的春播青贮玉米种植方式与当地气候资源不耦合,种植技术落后,投入产出比低。

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研发了春播青贮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即通过起垄覆膜、膜侧种植玉米的方式,实现垄沟集雨,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的同时减少蒸腾作用,保证玉米平安度过“卡脖旱”,提高了地温,保证了播期的稳定和“全苗壮苗”,并促进玉米苗根系发育,表现为后期抗倒伏、产量高,增产效果显著。同时,该院成功研发配套了青贮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垄四行”大型播种机,一次耕种可实现“旋耕、起垄、整形、覆膜、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每天播种100余亩,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据了解,该技术在沧州市黄骅、沧县等地推广面积较大,增效显著。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盐碱地奶业饮用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
饮用生鲜奶存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