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柞水木耳”看“竹山香菇”

2021-07-01熊飞

科学种养 2021年3期
关键词:柞水柞水县竹山县

熊飞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通过依靠发展木耳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柞水县地处秦巴山区秦岭南麓,境内山大沟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1亩。由于位置偏远、山多地少,多年来贫困人口比重较大。2014年初,柞水县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44.04%,因此被确定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省深度贫困县。从2017年开始,柞水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柞树资源,把木耳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植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产品宣传,打造名优品牌,推进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短短几年时间,柞水木耳的年制袋能力已突破1亿袋。2019年柞水县发展木耳7 5 0 0万袋,产量3 500吨,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产值达到2.25亿元,全县有6 000多贫困户通过发展木耳产业实现脱贫。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木耳”,如今真正做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2020年2月,柞水县正式宣告整体脱贫。

湖北省的竹山县和陕西省的柞水县同处秦巴山区,两县相距不远,生态环境较为相似。近年来,竹山县将香菇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整合项目资金,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柞水县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柞水县木耳实地考察、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柞水县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竹山县学习借鉴。

一、选准主导产业

山区受自然与经济条件限制,一是耕地面积有限,二是地方财力有限,三是农民投入有限。因此,想要脱颖而出,不仅要找准自身优势,而且要坚持依托优势、不断放大优势,集中人力、财力,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山区可发展的农业产业虽多,但要把优势最突出、效益最明显、前景最看好、干群认可度最高的产业挑选出来,还真有一定难度,必须做到全面、深入、细致调查和反复分析比较,否则极易陷入多头发展、分散用力,看似产业多,但重点不突出、效益不显著的窘境。

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出名,该树种特别适合种植木耳。柞水县就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明确将木耳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一县一业”,突出重点、全域发展。反观竹山县,在发展农业产业上走了较多弯路。

一是贪多。茶叶、烟叶、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竹子、养殖业,似乎样样都行,都想发展,都想做大、做强,结果力量分散,样样都不突出,都落在别人后面。

二是易变。今年想发展这个产业,明年想发展那个产业,后年又冒出一个新产业,产业“走马灯”似的换,结果多年没有一个明确的、能够持之以恒全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直到近年来才将茶叶明确为农业第一产业,同时将香菇、中药材确定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期间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三是难稳。在确定主导产业时,不是对身边的优势资源,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比较,设法找准自身的真正优势,通过扬长避短实现长足发展,而是喜欢到外地“取经”,看到外地发展什么产业好就想发展什么产业,或者上面让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总想走“捷径”,搞“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照搬照抄,结果不少产业在当地因“水土不服”,发展几年后即“烟消云散”,既浪费了人力、财力,也影响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二、抢占科技“制高点”

柞水木耳能够后来者居上,短时间内在国内热起来,其原因较多,有当地政府的统筹谋划、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和干部群众的勤奋努力。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科学技术的“硬核支撑”。

柞水县发展木耳产业虽资源优势明显,但在科技部介入以前,也面临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技术问题多、产品成本高、产业链条短、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因此未能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在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的作用有限。2017年,科技部成为柞水县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单位,柞水木耳从此迎来了转机。在获悉柞水县将木耳确定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后,科技部发挥其和技术人才联络广泛的优势,将远在2 000千米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介绍给柞水县。李玉教授是我国食药用菌研究领域唯一的院士,对木耳育种、栽培和加工均有深入研究。在科技部协调下,李玉教授很快从吉林省远赴柞水县,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和柞水县达成了科技扶貧合作意向。李玉教授带领技术团队帮助柞水县迅速解决了发展木耳产业的3个关键核心问题。

一是通过从外地引进、从当地筛选,为柞水县选定适宜当地种植推广的木耳优良品种,迅速实现木耳的良种化。

二是制定出木耳生产系列技术规程,建设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中心,迅速提升木耳种植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木耳精深加工,研发出木耳脆片、超微粉、冰激凌、益生菌等多个产品,迅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整个产业的效益。

正是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的支撑,柞水县木耳的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影响力才得以迅速提升。

竹山县香菇产业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最初也面临缺技术、缺人才问题。为此,竹山县也动了“真功夫”,花了“大价钱”,由政府出资从湖北省随州市、河南省西峡县等香菇主产区引进了一批“土专家”,专门负责对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同时经常从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聘请教授到竹山授课指导。这些措施,对迅速弥补竹山技术、人才不足,促进香菇产业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专家不“专”。多数外地“土专家”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本地种植香菇感觉“轻车熟路”,但却缺乏理论知识。转战竹山县后,有的照搬过去成功经验,常因气候、环境、生产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指导中出现一些失误。有的则对遇到的一些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到指导的权威性和实际效果。请来的教授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但只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和技术指导。

二是重“治标”轻“治本”。聘请的技术人员分散于各地,主要忙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没有像柞水县那样针对核心关键问题集中攻关,依靠科技力量筛选优良适宜品种,建立完善技术规范,尽量减少和避免企业与农户在生产中出现问题,因此在指导中一旦问题较多,就显得较为被动。

三是指导存在“真空”。代料香菇出菇期集中在春节前后,此时最需要技术人员深入到各种植基地和农户,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但从外地聘请的技术人员春节期间基本都回家过年,本地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地方技術指导出现“空白”,不少菇农因管理失误导致减产、减收。2020年春季出菇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管控严格时期,外地人员流动受阻,此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四是尊重技术、尊重科学的意识不强。有的企业虽聘请有技术人员,但在技术上仍然是“老板”说了算,有的农户不严格按照技术人员要求进行管理,导致生产中经常出现一些失误。

三、培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但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分散的农户如果没有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作为“火车头”带动,产业发展也难有起色。

柞水县在发展木耳产业之初,就意识到只有培植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作坊式生产黑木耳菌包机械化程度低、综合成本高、制袋污染率高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此,他们设法引进了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建设高标准木耳菌包生产流水线,实现木耳菌包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其生产能力与水平,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水平,使柞水县一跃成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工厂化菌包生产基地,有效拉动了当地的木耳生产。

竹山县发展香菇产业,虽然也非常重视龙头企业培植,出台了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先后从湖北省随州市等地引进一批香菇生产加工企业,同时扶持了一批本土制棒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存在自身实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生产重规模轻质量,管理简单粗放,制棒污染率高、综合成本高等问题,经济效益有限,有的企业自身生存都比较困难,更难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因此,竹山县发展香菇产业,应集中力量培植一家技术设施先进、现代化水平高、制棒质量高、经济效益高,真正能发挥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否则企业虽多但无真正的“龙头”,很难对整个产业起到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

四、让贫困户轻装上阵参与产业建设

山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带动广大贫困户增收脱贫,这就需要设法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但大多数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是缺资金,就是缺技术、缺销路,甚至缺胆量,有的只是“力气”。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柞水县采取的办法是,让贫困户“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即贫困户种植木耳不需要资金投入,甚至不需要任何设施,只需要投入劳力,从制袋企业借来木耳菌包或菌棚,然后按照专家制定的技术操作规程,在企业统一指导下进行管理、采摘,再将收获的木耳交给企业即可。企业将产品销售后,扣除菌包等成本,再将利润返还给贫困户,这样贫困户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只要勤劳,没有资金也敢大胆种植。依靠此方式,柞水县的木耳产业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农户积极参与,不仅将产业迅速做大做强,而且产业的扶贫成效也得以充分显现。

竹山县为鼓励、支持贫困户通过发展香菇产业实现增收脱贫,也采取了较多办法,包括菌棒补贴、免费指导、企业帮销和遇灾保险等。但在兑现补贴时,为防止非贫困户套取政策补贴,竹山县要求必须是贫困户自种。很多贫困户一是缺少购买菌棒资金,二是担心不会种或种不好,三是怕产品销不出去,四是怕种植亏损导致“雪上加霜”,总之由于条件受限、顾虑重重,结果是到制棒企业打工的较多,真正自己购买菌棒种植的较少,对贫困户的产业覆盖率一直偏低。另外,一些企业和非贫困户本想扩大种植,因其补贴额度明显低于贫困户,权衡之后也放弃种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农业发展离不开第一产业,但若单纯依靠第一产业,不仅效益有限,群众的参与程度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向二、三产业拓展,走融合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木耳产业的综合效益,柞水县在发展木耳产业上,没有仅仅局限于种植环节。

一是在技术团队支持下,加大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先后研发出多款高附加值产品并投入生产,既扩大就业又提升效益。

二是在抓好传统销售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大网上销售力度,不断拓宽销售渠道。2020年4月21日,“柞水木耳”在互联网上霸屏,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上架柞水木耳,淘宝直播间也趁势推出柞水木耳,请薇娅、李佳琦等当红主播为其直播带货,直播间累计2 200万网友下单,销售柞水县木耳300万元,创造了柞水县木耳网上销售奇迹。通过网络,柞水县木耳走出深山,卖到了全国,不仅实现了“产得出”,而且产品“销得掉”“卖得好”。

三是把木耳产业发展与当地特色小镇建设、文化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建设等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木耳特色小镇,逐步形成了“赏木耳景、看木耳戏、听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通过三产融合,协同发展,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竹山县发展香菇产业,至今仍停留在种植环节上,产品以直接出售原料为主,销售方式以传统的企业或商贩上门收购为主,导致产品销售受制于人,价格经常偏低。特别是在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人员、车辆流动困难,一些农户采收的新鲜香菇卖不出去,烘干又没有相关设备,只好靠日光晾晒,好产品没有好加工,自然卖不出好价钱。有时遇到阴雨天气,一些商贩收购时趁机压级、压价,有的香菇白白烂掉,菇农收入更是大打折扣。近年来竹山县搞香菇加工虽有想法,但还一直停留在计划阶段,缺乏实质性进展。线上销售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销售的比重不大。另外,产业孤立发展,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能力也十分有限。

六、产业要“行稳致远”,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品牌”。如今是商品市场化、社会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产品的品牌更加关注,有人甚至非品牌不购。

为把柞水木耳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到家喻户晓、名扬天下,柞水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多年坚持“一县一业”,始终将“柞水”与“木耳”绑在一起,使人看到“柞水”就想到“木耳”,看到“木耳” 就想到“柞水”。

二是成功申报柞水木耳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把柞水木耳与其他木耳区别开来,加强对地方品牌的保护。

三是通过努力使柞水木耳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柞水木耳在央视8个频道播出后,全国消费者对其知晓率、购买率都大幅提升。

四是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立体宣传,不断提升柞水木耳的品牌影响力。

竹山县在香菇品牌建设上,目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全县优质香菇虽然不少,由于几个生产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完全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品牌多而杂,对外难以形成有力度的宣传,全县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如果长期如此,竹山县的生态环境再好、香菇质量再优,也难称雄市场,获得更好效益。因此,只有在埋头生产的同时抓好品牌建设,竹山县香菇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更远,竹山县香菇才能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更高效益。

作者简介:熊 飞,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项目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各种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农村局 邮编:442200。

猜你喜欢

柞水柞水县竹山县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柞水县文化馆:“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2021年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发展新农业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陕西省柞水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柞水县文化馆:非遗进校园活动
柞水县文化馆:柞水非遗保护传承又出新招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从社会实践议发展之策:举社会之力促精准扶贫
柞水用“三项机制”跑出加速度
深入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探析
——以A市C县八个村庄为例
包泽祥 藏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