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秋季节羊常见病的防治

2021-07-01袁茂证

科学种养 2021年3期
关键词:羊肠痢疾脓疱

袁茂证

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蚊虫多,是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羊传染性脓疱、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科学防治。

一、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1. 诊断要点

①发病情况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称“红眼病”。一般认为是由嗜血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一种以眼结膜和角膜发生炎症,并伴有大量流泪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通过直接接触病羊眼睛、鼻分泌物,或通过头部摩擦、打喷嚏、咳嗽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羊眼睛、鼻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途径间接传染。常发于气温高、湿度大、蚊蝇和飞蛾较多的夏、秋季节。潮湿、闷热、氨味大的圈舍环境,放牧时阳光暴晒、风沙、扬尘,均会促使本病的发生流行。本病发病急促并快速波及全群,不分品种和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幼龄羊发病率较高。

②临床症状

本病损害部位一般仅限于眼部,极少数病羊会有发热症状。病初,常见一侧眼患病,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结膜充血潮红,角膜凸起,有时可在角膜上发现有白色或灰白色小点。眼角黏附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发展成双眼感染,少数形成角膜翳、角膜瘢痕,甚至失明,影响采食和行动。严重时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奶山羊泌乳量下降等。

2. 防治措施

①预防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加强通风透光,做好环境消毒,夏秋季节注意杀虫灭蝇。大风扬尘天气和烈日照射时段不放牧。

养羊过程中,要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放牧羊群在每天清晨出牧、晚上归牧时,舍饲的羊群在饲喂、饮水过程中,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羊群中的每一只羊,发现病羊及时隔离,并对羊舍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隔离出来的病羊应尽早治疗。

②治疗

可先用微温、无刺激性的2%~5%硼酸水、生理盐水或0.01%新洁尔灭溶液等轻轻清洗患眼,切不可强力冲洗,也不可用棉球擦拭,以免损伤眼结膜。拭干后,用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每次3~5滴,每天3~5次;如果患病羊出现角膜浑浊、角膜翳等情况,可在清洗、拭干后,取拨云散眼药少许点入眼角,每天2~3次;羊群中患病的羊只较多时,可用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直接点眼,每次3~5滴,每天1~2次。

每只成年羊(体重按30千克计算)可用苍术、柴胡、白药子各35克,菊花、栀子、黄连、决明子、旋复花、青葙子、木贼、生地各25克,加水1 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倒出,药渣再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滤渣后混合两次药液,候温一次灌服。每天1剂,连用3~5剂,可清热祛风、平肝明目,加快病羊康复。

二、羊传染性脓疱

1. 诊断要点

①发病情况

本病也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以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疣状硬痂为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羔羊、幼羊(3~6月龄)最易感,并多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散发。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途径接触感染,且以夏、秋季节多发。

②临床症状

病初,在山羊的唇、口角、鼻镜等皮肤较薄的地方出现一些散在的小红斑,接着形成丘疹和黄豆大小的结节,继而变成水疱和脓疱,破溃后形成较硬的疣状痂皮,呈黄色或棕色。輕症经1~2周痂皮逐渐干燥、脱落,继而康复痊愈;严重病例,患部不断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痂垢,相互融合并向外扩展到口唇周围、眼睑、耳廓,向内扩展到口腔黏膜,形成头部大面积痂垢。如有继发感染,则会引起深部组织化脓甚至坏死,病情会恶化可能引起败血症,预后不良。病羊口唇肿大外翻,不能采食、咀嚼和吞咽,可继发肺炎等病症而死亡。

绵羊发病时,通常侵害蹄部,多见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有水疱、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外层覆盖脓液,继发感染后会波及蹄骨、肌腱或关节。病羊卧地,不敢行走,勉强行走时跛行,缠绵难愈。

个别情况下,病羔吮乳时还可传染到母羊的乳房皮肤,导致乳房、乳头皮肤发生丘疹、脓疱、烂斑和痂垢。

2. 防治措施

①预防

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可用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活疫苗或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在口腔下唇黏膜划痕接种,每只羊接种0.2毫升;也可在颈部或股内侧皮下注射,不论羊只大小,每只注射0.5毫升。

经常保持羊舍内及圈舍周围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定期清除粪便;圈舍和用具定期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放牧时严防皮肤、黏膜受伤、感染,舍饲时少用粗硬饲料或饲料先碱化后再饲喂,捡除饲草和垫料中的铁丝、芒刺;在羊的食槽、水槽上方或休息区要放置舔盐砖,让羊自由舔食,防止羊啃土、啃墙发生外伤;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只和其他畜产品,必须购进时,应严格隔离检疫2~3周,并彻底消毒后方可混群饲养。

②治疗

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先用水杨酸软膏涂在口、鼻等患处,待痂皮软化后除去痂垢;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晾干后涂抹2%龙胆紫溶液、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等,每日1~2次,对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重症者还应进行对症治疗。

蹄部损伤可先用5%~10%甲醛溶液浸泡患病羊蹄,每次浸泡1分钟,每日1次,连续浸泡3次;或隔日用2%龙胆紫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擦患蹄。

三、羔羊痢疾

1. 诊断要点

①发病情况

本病是由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1周龄内尤其是2~5日龄内羔羊、以严重的持续性下痢为临床特征的急性毒血症,患病羔羊致死率高。羔羊体弱,营养不良;母乳不足,饥饱不均;昼夜温差大,圈舍环境潮湿等,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②临床症状

病羔表现精神沉郁,不愿吃奶,体温升高至41~42℃;腹痛,下痢,排黄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稀粪,粪便中带有血液、气泡、黏液,气味恶臭;病羔磨牙,不停咩叫。有的病羔表现腹胀,排少量血便,关节肿大、跛行,呼吸急促,口鼻流出泡沫,卧地不起,最后昏迷死亡。病死羔羊尸体明显脱水。

2. 防治措施

①预防

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本病流行地区,妊娠母羊在分娩前20~30天,用羔羊痢疾甲醛灭活苗于后腿内侧皮下注射2毫升,10天后將剂量增加至3毫升,重复注射1次,可使初生羔羊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非本病流行地区,每年春、秋两季使用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干粉灭活疫苗,按瓶签标明的头份,用前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解成1毫升/头份,充分摇匀,不论年龄大小,每只羊肌内或皮下注射1毫升;也可以使用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疫苗,肌内或皮下注射,不论羊只年龄大小,每只注射5毫升。同时,要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羊奶水充足,羔羊体质强壮。另外,还要搞好圈舍卫生和消毒工作。

②治疗

病初,可先给予缓泻剂,以清理胃肠。可用硫酸镁2~3克、40%甲醛溶液0.2~0.3毫升,溶于30~40毫升温水中,一次灌服。6~8小时后,再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15~20毫升,每日1~2次,连用2~3天。也可在清理胃肠后,用土霉素0.3克加等量胃蛋白酶,兑水20毫升,一次灌服,每日2次;或用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次硝酸铋、碳酸氢钠各0.2克,兑水20毫升,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用2~3天。

脱水严重的羔羊,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早、晚各1次。

中药可用白头翁、黄连、秦皮、山药、诃子肉、茯苓、白芍各10克,山茱萸12克,白术、干姜各5克,甘草6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滤出药液后再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两次药液混合共300毫升,候温,每只羔羊灌服10~20毫升,每日2次,连用3~5天,可加快病羊康复。

四、羊肠毒血症1. 诊断要点①发病情况

本病也称“软肾病”,又称“类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本病是以病羊发病急、死亡快、肾脏软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12月龄、膘情好的绵羊,山羊较少发生;多呈散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春末夏初青草萌芽时和夏秋季节牧草结籽后常见多发;阴雨连绵、气候骤变、过食嫩草和精饲料、运动不足等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②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急促,最急性者常看不到或刚出现临床症状就很快死亡。急性者精神不振,离群呆立,或卧或跑,咬牙,抽搐倒地,四肢划动,左右翻滚,头颈后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痛苦呻吟,多于1~2小时内死亡。稍慢死亡者,腹胀、腹痛、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或有黏液,最后于昏睡中死亡。

剖检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是肾脏软化、质脆,稍压即碎烂。

2. 防治措施

①预防

每年春秋两季定期使用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干粉灭活疫苗或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疫苗免疫,这是较为可靠的预防措施。

②治疗

本病发病急促,病羊常来不及治疗就死亡。对病程稍慢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铺镇兽医站 邮编:276400)

猜你喜欢

羊肠痢疾脓疱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鱼腥草外敷除脓疱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羊肠毒血症的防与治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诊断和防治
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羊肠毒血症的中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