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021-07-01李华青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5期
关键词:企业制度执行力

李华青

【关键词】企业制度;制度全生命周期;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5-0193-03

0 引言

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立项、起草、预审、会签、审核、签发、宣贯、执行、检查、评估优化等环节。制度立项、起草、预审、会签、审核、签发统称为制度的制定;宣贯、执行、检查、评估优化是实施者了解制度、认识制度、增强自觉遵守制度意识,促进制度有效执行的环节。

企业制度是指公司及所属各单位根据上位制度制定的或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按照细则规定程序制定的具有长期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制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依法依规治企的重要基础。企业制度管理的历程,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管理不断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提升过程。企业制度一经印发实施,应当严格执行,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制度的制定、修订、更新是阶段性工作,制度的贯彻、执行、实施是长期的过程,而执行是企业管理的难点。如果要克服这个“难点”,则需要我们打一场持久攻坚战,找出合理、有效的攻克法宝。笔者根据从事制度管理工作的经验,指出影响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影响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因素

影响制度执行力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立项不合理

制度立项由各业务部门结合上位制度或实际生产情况需要,在年初时做出年度制度计划。根据制度梳理情况进行立项,就会遇到这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承接,承接上级制度照搬照抄,不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二是新增,只根据业务部门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出发,忽视与其他部门工作衔接,造成制度之间存在冲突;三是废止,内容不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个别领域存在碎片化问题,只顾及解决新增加问题,没有考虑全局性,随意性较强。

1.2 制度不完善

制度一般企业由主办部门制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从战略高度、全局性角度考虑,但受人的思维、意识、经历、阅历、经历、资历、学历等因素影响,每个人对制度的考虑、看法、观点不同,会使制度制定的完善性受到限制。例如,制度的表述不明确、不清晰,在含义上过于宽泛,使人可以从多种角度予以解释,则必然在执行中出现多种行为均符合规定或均不违反规定的后果。若内涵不严谨,常常导致执行者各取所需、差异执行的后果;若赋予执行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2]。

1.3 可操作性不强

制定制度时容易走两个极端,走哪个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个是制度程序过于烦琐,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要么制度执行成本较大;另一个是制度内容规定过于宏观笼统,标准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1]。

1.4 宣传力度不大

制度出台后,未及时进行宣传,或是要求自行学习;重要制度未进一步讲解,仅是在会上读一遍;关键操作规则未进行指导和演练,也未进行必要的培训。时间一长,将淡化制度在员工的意识[3],导致员工不熟悉、不了解企业制度,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较低,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得不到贯彻执行,制度出台的目的无法见效,也就等于制度没有制定。

1.5 执行不到位

制度业务部门没有履行好相应的管理职责,未对本单位制度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制度未能切实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非主观故意不执行。业务部门未对制度进行宣传或讲解,使企业员工理解不透彻或缺乏责任心不执行。另一种主观故意不执行。制度制定了、发了文、上了墙、成了册,就大功告成,领导干部没有带头严格执行,以致员工未彻底贯彻、落实,使制度执行效果不到位。

1.6 监督不力

业务部门对制度未起到监督责任,原因如下:未明确涉及的监督检查对象、方法、标准与奖惩办法;对制度奖罚条款不重视,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在不超过重大安全、重大财务、重大风险问题时,不作要求,也不过问;这些现象严重缺乏监督,一旦制度执行出现纰漏,将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

1.7 责任追究不严

监督检查和处罚追责力度不够,违反制度的成本低,导致一些管理者对制度执行的身体力行程度不够,执法不严,甚至存在知章违章、违章指挥等行为,使制度形同虚设。

2 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对策

2.1 提高立项合理水平

立项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一步,在制度制定中发挥先导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制度计划统筹,减少制度出台的随意性。首先,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出台的,不能朝令夕改,大的原则和重要条款不能轻易改动;其次,对于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出台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才能立项;最后,随着社会和企业不断发展,对确实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立项时要立足于管理实际,从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出发,在充分评估基础上提出“立改废”计划,该及时修订、完善或废除的,要坚决取缔旧制度,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

2.2 完善制度体系

制度的本质是一个企业的法律、规则,是文化和软实力,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管理层要从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上重视制度建设,做好制度建设规划,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责,实现企业制度设计最优,创新及时和具有实效,形成企业集中、统一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2]。

業务部门制定制度要严把制度起草关,确保责任界定清晰化、制度流程化、检查条款明细化,有些业务涉及面比较广、流程比较复杂,如资本与金融业务为可研发、总体设计与基础设计、计划下达等阶段,每个阶段可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程序和步骤。提高制度编制质量,启动征求意见程序,特别是在制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直接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时,需履行法定民主程序,并通过公示、告知等方式,使员工熟悉、知晓相关制度,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公正性、规范性和员工的认可性,从而提高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3 提高制度可操作性

其一,为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管理机构要审核具体制定制度的业务部门,审核对现有制度的评审报告,经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制定制度。其二,按照规范管理的原则,对于有流程管理要求的业务,通过细化业务流程程序,落实相关部门、人员的环节责任,明确各环节的时限要求,推进管理责任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也为制度流程化建设打下基础。其三,制度约束力度合理,规范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譹?訛制度结构安排合理,条理清楚,符合客观逻辑;?譺?訛制度相关概念表达准确、前后统一,语言符合规范要求;?譻?訛制度内容中涉及其他制度规定时,要衔接一致,不能存在冲突和矛盾;?譼?訛制度内容规定具体、流程清晰、人为裁量权最低,突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4 加大宣贯力度

第一,做好宣贯工作是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业务部门原则上在制度印发后1个月内完成宣贯工作,对于制度涉及范围广、宣贯工作量大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宣贯工作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得影响制度执行。第二,采用多种渠道宣传。制度出台后,对于企业直接执行的重大法律法规,采取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进行宣贯;对于企业核心管理制度,应当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对于专业管理制度,可通过办公系统、移动学习平台、制度管理系统、报刊、微信、企业网站等媒介进行宣传[3]。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增强干部员工制度意识,深入认知制度的内容、执行意义、重要性和违反后果的严重性,在具体执行制度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合规经营。第三,加强对新出的制度的宣传。对新出台的制度要在广大员工中开展学习和宣传。既要宣传制度出台的背景、制定依据、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管理模式、职责分工等,又要宣贯规范性条款、专业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具体操作程序、管理流程、约束性条款等,真正把新制度宣传到人,落实到人,形成员工热情学习制度的氛围。

2.5 加大执行力度

业务部门宣传、贯彻、落实、执行制度必须责任明确,就是指每一项制度要求认真落实执行,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主体,由确定的执行部门和相关岗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责任主体的确定上绝不可模糊,更不可给执行者以责任不清的裁量权。为了提高不同部门的整体效能和合作成效,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按照科学化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不同部门各自的责任范围和职责内容,最大限度地压缩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的空间,从制度上强化责任归属,以促进制度执行力的提升[2]。此外,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业务部门必须站在“制度至上、依法治企”的高度上重视此项工作,要求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落实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激发干部员工活力,激励干部员工作为,具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股权激励方式进行激励[3],破除阻碍公司改革发展的制度绊脚石,用制度来盘活资源、提高效能。

2.6 完善企业监督及评估机制

第一,完善监督机制。将制度各执行条款逐点检查和内控权限受控范围检查相结合,形成立体式监督检查方法,确保制度管理“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全受控”。各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不脱离制度管控,严格履行监督程序,使内部运行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4],加强对岗位职责履行、工作业绩、科研创新等考核[5],促进内部财权和事权的规范管理。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与制度监管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学习教育与查处惩戒相结合,确保对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监督的落实到位。

第二,落实监督检查职责。根据专业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或是对所属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检查。检查部门应当通过专业检查、联合检查、内控检查、日常检查等途径,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年不少于1次。依据检查结果,对违反制度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追责处理,对存在制度缺陷的,应当及时进行修订与完善。业务部门结合日常管理工作,不定期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资料、抽查员工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制度执行是否落地进行检查。首先,检查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制度是否有可操作性。其次,检查是否管控到位,有无管理漏洞。以提升执行力为着力点,强化本单位制度梳理与监督检查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以业务为中心”的流程高效、职责清晰、务实管用的制度管理体系。最后,业务部门依托制度管理信息系统,结合“马上就办”要求,以工作时效为重点,对制度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存在问题的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并适时通报。

第三,对制度本身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制度评估机制。业务部门定期组织执行单位,对重点业务领域制度进行评估。評估主要围绕合法合规性、系统完备性、权责匹配性、流程准确性、执行操作性等方面开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专业领域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估。评估结果与现行制度和法律法规不相符、与企业管理体制不适应、与业务管理控制要求不匹配、与其他相关制度有冲突的[6],及时开展规章制度“立、改、废”,保持规章制度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形成闭环管理。

3 结语

企业要规范制度管理,强化制度流程建设,提高制度内容质量与执行力,推进全面依法依规治企,就要严格制定程序,把好制度规范性、统一性、合法性的审核关,提升制度严肃性、可操作性,强化制度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问责,确保制度管理责任高效落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保障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参 考 文 献

[1]金华明,崔连秀.如何提升制度执行力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2(6):20.

[2]雷传文,浅析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0):34-35.

[3]姜帅.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02.

[4]李健,谭智丹.社会企业家精神:内涵维度、功能价值及培育路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06.

[5]金向红.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4.

[6]于丽洋,企业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J].经营者,2020(9):83-85.

猜你喜欢

企业制度执行力
测测你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多匹配
谁还不是小“逗”包
领导力是执行力的“定海神针”
浅析企业制度建设与创新
关于做好国有企业管理提升路径的思考
关于强化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浅析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
提升执行力 做行动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