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忘党恩 逐梦“铸造强国”

2021-07-01赵军

企业文明 2021年7期
关键词:铸型铸件钛合金

赵军

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百年的励精图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一百年来走过了坎坷荆棘,走向了辉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逐梦“铸造强国”的科技工作者,内心的自豪感无法言说,自身的使命扛在肩。回想自己的入党历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在耳边回响……

践行初心,坚定用铸造技术报国的信仰

每个人的信仰是不同的。入党是一种人生信仰的选择。我对党的最初了解,源于我的父辈。我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我的姑姑和姑父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从事革命工作的老党员,他们经常告诉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中国发展重任并从胜利走向胜利”。父辈的教诲让我铭记在心。

由于受到父辈的影响,我对党的知识的学习特别渴望,尤其是上了大学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很希望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大学三年级,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我们铸造专业的辅导员杨建君老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信仰的力量在于笃行,要把坚定的信仰融入到干事业当中去,为我国铸造事业的发展作贡献。”如今回想起来,正是受到他的影响,让我对党的信念更加坚定。

1994年我来到沈阳铸造研究所(现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铸所”),从事铸造专业的研究工作。刚刚踏入工作岗位一定要下车间实习,拜师傅、学手艺,踏踏实实地在车间了解各工序生产情况。如今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当时我所在的熔铸车间有一位老党员张金林主任。工作时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他说过:“我们这代人是党培养的,让我上了学、读了书,我要好好工作,发挥自己的每一分力量来报答党的恩情。”我想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情怀吧,心中装着党,眼里有干不完的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勇担重任,建国内首个钛合金铸件科研基地

中国的钛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沈阳铸造研究所在6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国内第一个钛合金铸件科研基地。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沈铸所在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领域还是空白,当时部门安排我承担此领域技术开发任务。项目组初创时,条件十分艰苦,实验装备更是简陋至极。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另辟蹊径?项目组的同志一商量,决定自己制作一台氢气焙烧炉。时任钛部主任的韩行任亲自绘制机械部分图纸,现任沈铸所董事长谢华生同志负责加热炉设计,气路设计由我负责。图纸出来后,大家就开始分头去搜集各种原材料。然后几个人就钻进实验室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耐火砖必须加工成规定的形状,我们就用双金属带锯条一点一点手工制作,连续一个多星期,几个人走出实验室,全身上下都是一层厚厚的耐火砖粉尘,面目全非。整个实验装置仅有的几个花钱的地方就是流量计、调压阀和碳硅加热棒,整套设备花费未达到300元。没有合适的调压阀,买的是空压机配件,调压不合适,就将原有弹簧拆除,我们还自己制作了微正压弹簧。一个氢气焙烧炉就这么制作成功了。

試验设备有了,只是第一步。试验过程才是最具挑战性的。由于在氢气还原性气氛下焙烧温度最高要达到1 050℃,当时谁听到要做这种试验都很紧张,为安全起见,实验装置放在沈铸所刚购置的中试基地的填埋坑里,距离坑十米开外,用菱苦土板搭建了一个观察点,项目组的几个人轮流值守,由于升降温时间长,一次试验下来就得耗时一天多。首次试验在11月下旬,那时沈阳已经进入冬季,晚上的气温早已降至0℃以下,首次试验当晚我和现任董事长谢华生同志值守,马志毅研究员当时负责另一个项目,因为是首次实验也自告奋勇参与进来。上半夜,试验顺利进行,谁冻得受不了了就跑到一百多米外的车间喝一碗热汤取暖。但到了下半夜,还是发生了意外情况,显示微正压的小火苗熄灭了。如果当场停电关炉,此次试验将前功尽弃。我们三个人一商量,虽然显示微正压的小火苗熄灭了,但流量计示值还正常,在观察流量计示值稳定的情况下,从设备后部拆起,先后拆除了点火嘴、调压阀、三通都未发现问题。三个人再一商量,把真空阀也拆除了,这一拆,管路中的一截蜡被顶出,问题原因彻底查清楚了,是型壳中的残蜡加热气化后再次凝结形成的堵塞。随后我们把清理后的零件再一一装回,点火嘴重新燃起了蓝色的火苗,首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之后,我们对试验装置的后部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沈铸所终于确保了精铸工艺的成功开发。后来以此实验装置为蓝本,与设备厂家一起,开发了钛合金精铸用氢气焙烧炉用于本工艺的生产。

该项目团队的骨干人员均是党员,大家在项目研制中互相支持,敢拼敢创、勇于担当,是项目研制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因。

开拓创新,研制出国内最大钛合金铸件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沈铸所作为国家级铸造专业研究所,必须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己任,攻关不停、创新不止。

2017年,时任沈铸所经营部长的郭培林同志获悉,国内最大的关键壳体钛合金铸件开始研制。他找到甲方用户想接下这项任务,但甲方用户表示我们来晚了,此项任务已名花有主。“如此型号任务,沈铸所不能承担太可惜了!”郭培林部长把事情向时任沈铸所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的娄延春同志进行了汇报,娄书记对承担该任务十分支持,亲自跑到甲方单位去做工作,并用诚心感动了用户。用户答应给我们机会,但提出了一点要求:如果是第一家合格交付,拿到研制经费没问题,如果成为第二家就很可能拿不到研制经费。为了能干成这个任务,娄书记拍胸脯答应了。任务总算是拿到了,但两大问题摆在面前:一是采用石墨型铸造的铸型太大,沈铸所设备能力不足无法加工;二是熔铸设备不满足要求。娄书记要求全力组织攻关,于是我组织成立了项目攻关组。针对第一个问题,由钛部质量室主任周跃同志牵头进行铸型加工外协;针对第二个问题,由熔铸车间进行设备改造,两件事同步进行。另外,质量部主任包春玲同志牵头负责总体工艺设计。铸型外协方面,周跃同时组织联系了三家外协单位,同步施工;另一边,改造设备厂家的工作人员吃住在现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抢进度。该壳体结构十分复杂,不仅尺寸大、重量大,为国内同类产品之首,而且其流道内还有5mm隔板,因在流道内部,只能采用铸造办法解决,为此技术人员开了多次讨论会,确定采取的工艺方案。静浇的工艺风险小,但5mm隔板质量很难保证,离心浇铸方案对5mm隔板成型有好处,但浇铸风险极大,石墨型和钛料投入量也将进一步增加,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为保质量采取离心浇铸方案。

经过项目攻关组的努力,熔铸设备终于在铸型完成的半个月前改造完成,大家正为闯过第一道关口高兴之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了大家的面前,该项目的另一家研制单位找上门来,因他们的熔铸设备能力不足,无法浇铸此铸件,希望用沈铸所设备进行浇铸,攻关组的人员纠结了好几天,这个忙到底是帮还是不帮?娄书记了解到此情况后,和大家讲,“我们和同行竞争要光明磊落,应该靠技术实力去竞争”,一番话后,攻关组的同志们统一了思想,答应帮助竞争对手浇铸。对方为保险起见,采用的是静浇方案,根据其提供的工艺参数,熔铸车间的同志们采用新改造的熔铸设备一次浇铸成功,对方十分满意。

隔了一周,我们自己的铸型也加工完成,进行离心浇铸,但开炉浇铸时,意外发生了,坩埚未能翻转到位,钛水进入铸型一小半儿,浇铸失败。当时,整个部门笼罩在阴霾气氛下,失败情绪蔓延。娄书记了解到情况,鼓励大家不要气馁,打起精神,找出对策,拿出解决办法。攻关组这才慢慢缓过神儿来,大家按照各自分工又开始忙碌起来,针对坩埚翻转的问题,钛部熔铸车间主任张爱博同志临危受命,和设备厂家一起找原因。经过仔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坩埚翻转机构是“小马拉大车”,浇铸另一单位铸件时,因为采用静浇方案投水量相对少,还能勉强支持,而到浇铸本所铸型时,因离心工艺投水量大,就无法正常翻转了。针对此问题,张爱博同志带领大家立即整改。第一套铸型在浇铸了部分钛水后完全报废,只能重新制作。周跃找到三家外协厂,但外协单位设备都已排满无法承担此任务,这下可把周跃急坏了,几天之内跑了沈阳、河北、北京等地的10多家加工厂,最后,一家北京数控加工厂同意帮忙。因是加工大尺寸石墨铸型,一个壮观场面出现了:为防止粉尘对其他设备造成影响,为加工石墨的数控车床架起了三层楼高的脚手架,然后用塑料布围挡起来。因不是专用设备,塑料布搭建的操作空间内安放了两台工业吸尘器进行除尘,周跃天天跟现场催进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整套铸型竟然不到一个月就制作出来了。

浇铸环节更是惊心动魄的。由于第一次浇铸失败,设备改造厂家、电源厂家都赶到了现场进行技术保障,经过令人屏息的近一个小时熔化过程,浇铸圆满完成。

铸件虽然是浇铸成功了,但是比竞争对手整整落后了一个月的时间,攻关组只能在铸件后的处理和加工、装配环节抢时间。那一阵子,攻关组的人员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产品到了谁负责的环节,谁就24小时连轴转,经过不懈努力,铸件竟然比竞争对手提前了一个月交付。2017年10月底,我们将装配好的机匣呈现给甲方用户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已经判定失败的单位还能起死回生拔得头筹。

老同志的勇于担当、年轻同志的锐意进取、技术骨干的严谨细致、团队的百折不挠,确保了这个国内最大钛合金部件的研制成功。

创新驱动,沈铸所产品助力航空航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航空和航天事业迎来高速发展,沈铸所也开始为航空和航天项目配套研制生产钛合金铸件。我还记得当时已经成为钛部主任的谢华生同志拿回从航天一院争取回来的第一批钛合金骨架铸件订单时全部门员工喜悦的样子。但大家一看技术要求却傻眼了:要求采用熔模精密铸造工艺进行生产。当时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工艺课题虽然已经验收结题,但并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连满足生产条件的压蜡机都没有,在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信任下,我组建了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团队,挑起了中试及批量生产的任务,当时我、于志强研究员、郭培军高工三个人既当技术人员又当操作人员。几个月来,大家一直驻扎在现场,一边生产一边解决问题,严把工艺、生产、质量等各个环节,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批最小壁厚只有3mm、尺寸超过 570mm的钛合金骨架精铸件。

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点贡献,能把钛合金的优质铸件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当中去,是我一直坚持的事业。当然,这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苦、挑战极大的工作,参加这一工作的人也必须具有奉献精神,还要有敢于吃苦、执着创新的信念。

2020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再次成功发射,我和谢华生同志作为试验队成员参加了发射。长征五号配套的超低温耐高压复杂型腔钛合金铸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在沈铸所预研了。当时我国要研制的这种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钛合金铸件,要求在超低温和超高压的环境下工作,并且是狭小腔道的异形复杂结构,当时国内对于该类产品的研制仍是空白。我们也是通过大量材料和工艺试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成功解决了发动机铸件的成分、性能、尺寸精度及内外部质量的控制问题,研制出高性能的优质铸件,满足了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紧急研制需求。

2016年10月和2020年5月,沈铸所也先后两次收到了用户设计单位发来的感谢信,对研发人员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本人获得了国家五部委联合授予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沈铸所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华生同志于2021年2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党在我的心中就是一座丰碑、一座灯塔、一面旗帜,让我敬仰、引我前行、催我奋进。历经100年的风雨征程,我们党正进入一个更加辉煌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事业也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不管未来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都将坚守初心,在这条通向中国梦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推动祖国由“铸造大国”迈向“铸造强国”。

(作者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團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2019年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猜你喜欢

铸型铸件钛合金
一种铸型铝的铸造方法
2021 年中国铸造行业数据发布
GJB 2896A-2020《钛及钛合金熔模精密铸件规范》解读
镂空铸型对QT400-18 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超声联合胎盘血管铸型诊断双胎动脉反向灌注序列征1例
“神的金属”钛合金SHINE YOUR LIFE
废铸件推出装置
钛合金板锻造的工艺实践
环形凹槽类铸件铸造工艺
直接激冷铸造的工艺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