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用药管理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的作用
2021-07-01杜宏国
杜宏国
甘肃省渭源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甘肃渭源 748200
近年来,医院抗菌药滥用现象日趋严。滥用抗菌药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致病菌耐药,为其后续治疗带来困难[1]。常规抗菌药用药管理以医师为主体,即由医师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既往用药经验,开具处方,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这一管理方法虽然可保障多数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效果,但仍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用药问题[2]。药剂科参与管理方法主张以药剂科为主导,其主要借助药剂科参与临床用药管理这一路径,促进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将其用于抗菌药用药管理,该方法可利用药剂科参与处方评估、参与临床会诊、参与医师培训等策略,推动抗菌药用药管理质量的提升[3]。为确定该方法的临床价值,该研究主要针对2018年2月—2019年9月期间该院药剂科的12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抗菌药用药管理中推行药剂科参与模式的时间为分组依据,分别于推行前(2018年2—10月)、推行后(2019年1—9月),所选研究对象均为药剂科工作人员,共12名,包括男4名,女8名;年龄28~41岁,平均年龄(35.16±2.77)岁。同时选择两个时间段该院各收治的900例患者为服务对象,其中推行前患者性别比为 男/女=512/388,平 均年 龄(42.53±4.93)岁;推行后患者性别比为509/341,平均年龄(42.71±4.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该院于2019年1月开始实施药剂科参与管理,详细管理措施:①药剂科参与抗菌药处方审核。建立药剂科参与各临床科室抗菌药处方审核机制。为药师规定每月处方审核量标准。药师经审核发现不合格处方后,反馈至开嘱医师,由医师对处方内容进行说明[4]。根据医师反馈内容进一步确定抗菌药处方质量。对于最终筛查出的不合格抗菌药处方,于全院范围内公示,以便医师自主于后续抗菌药用药中规避类似问题。②药剂科参与会诊。对于需使用抗菌药的疑难杂症、重症患者,邀请药剂科药师与医师共同会诊。在会诊期间,医师负责为药师提供患者病情、既往用药史等资料,并初步阐述用药意见。而药师负责从药学知识方面为医师提供专业指导。医师、药师经协商一致后,共同确立抗菌用药方案。③药剂科参与用药指导。构建药剂科参与用药指导模式,即由药师参与患者的抗菌药用药评估,根据患者用药后感染症状控制状况、免疫指标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进一步的用药指导。对于使用抗菌药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药师与医师共同协商,拟定新的抗菌药用药方案,并针对患者实施跟踪随访,直至患者的症状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后停止[5-6]。④药剂科参与医师培训。确立药剂科参与医师培训机制,即于药剂科药师中,选择取得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抗菌药药学知识储备者,组建培训团队。该团队成员参照抗菌药处方审核结果,确定培训重点(如抗菌药配伍方法、重点监控抗菌药的剂量设置等)。由来自药剂科的药师培训团队面向各临床科室医师开展培训。培训课程包含理论讲解、考核评估两部分。待医师完成前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由药师根据该院既往抗菌药用药状况,设计经典病例,考察医师的培训成果。如医师所开具的处方符合临床用药管理要求,且契合病例治疗要求,视为培训通过;如医师开具的抗菌药处方在剂量、配伍、疗程等方面存在不足,要求其重新接受培训,直至考核通过为止[7]。另外,在开展培训工作期间,药剂科培训团队需注意将近1年内出现2次以上开具不合格处方行为的医师纳入重点管理范畴,通过对这类医师的强化培训,提升其抗菌药用药安全意识,并确保医师在后续临床用药中避免不合理用药行为。
1.3 观察指标
使用文献[8]所介绍的方法对实施前后药剂科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药品存放管理评分、特殊药物管理评分、用药计量管理评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证明药剂科工作人员的工作越理想。同时记录实施前后处方误差发生率、药品盘点误差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频数和百分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核结果
比较推行前后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推行后显著优于推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管理推行前后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对比[(±s),分]
表1 管理推行前后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对比[(±s),分]
时间药品存放管理评分特殊药物管理评分用药计量管理评分推行前推行后t值P值81.53±2.77 94.62±1.49 13.542 0.001 80.27±2.06 96.14±1.02 12.009 0.001 83.69±2.11 95.49±1.09 19.848 0.001
2.2 处方误差发生率与药品盘点误差发生率
根据对推行前后患者的服务情况可知,推行后患者处方误差发生率为0.00%(0/900),显著低于实施前0.67%(6/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5)。且比较推行前后某一月的药房判断误差比例,推行后优于推行前,见表2。
表2 推行前后药品盘点误差发生率
3 讨论
随着抗菌药种类的不断增加,这类药物的临床用药管理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药剂科参与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典型特征为:该模式重视药剂科的作用,强调借助药剂科成员(药师)的专业性优势,逐步纠正临床用药管理中的不合理问题[9]。根据既往经验,导致抗菌药管理中出现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原因为:①医师药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在临床抗菌药治疗中,医师既是处方开具者,又是患者用药指导工作的负责者。上述状况对医师的药学知识储备状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当前医师团队的药学知识掌握状况来看,各临床科室均有部分医师存在药学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状况。这一问题为不合理用药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②用药管理模式不合理。当前部分医院的抗菌药用药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进而导致抗菌药滥用、处方剂量过高等问题的形成[10-11]。基于上述状况,选择适宜方法优化抗菌药用药管理质量具有一定必要性。
抗菌药用药管理中,药剂科参与管理的应用优势在于:①减少不合格处方数量。一方面,评估审核机制的缺乏、监督力量的缺失,为不合格抗菌药处方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医师在抗菌药药学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也会增加不合格处方的形成风险[12]。常规用药管理模式难以纠正医师药学知识储备缺陷、用药监督不当等问题[13],因此,部分患者仍然会面临不合格抗菌药处方。而引入药剂科参与管理机制后,药剂科参与处方审核制度、药剂科参与医师培训机制的确立及实施,可强化医师的用药监督,并扩充医师的药学知识储备,有效遏制不合格处方的形成。该研究提示:在推行新模式之后,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考核成绩有显著提升(P<0.05)。②保障疗效。在抗菌药治疗中,抗菌药处方质量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相较于常规管理模式,药剂科参与管理模式更加重视患者的处方开具管理、用药指导[14]。在该模式下,医师可在药剂科药师的辅助下,开具剂量适宜、用药频次合理、配伍得当的抗菌药处方。此外,药剂科药师所提供的用药指导支持,也可为患者疗效的改善提供助力。③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形成风险。在实施抗菌药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因药物剂量设置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而形成药物不良反应。这类问题的形成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痛苦体验,严重不良反应还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常规用药管理模式多由医师自主管理。个别医师可能因临床治疗经验有限、药学知识储备不足,而为患者提供不合格处方,进而导致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升高[15]。而在药剂科参与管理模式下,药剂科药师可从处方评估、医师培训、临床会诊等多个方面,全面抑制不合格处方的出现,上述改变有助于控制接受抗菌药治疗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16]。该研究验证:推行新模式之后,药剂科的处方误差率显著下降(P<0.05)。此外,引入药剂科参与管理模式后,随着处方质量、用药指导质量的持续改善,接受抗菌药治疗患者的满意度水平也可出现一定提升,该研究数据也显示,推行新模式后药品判断的误差率显著下降,提示该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护医院效益。
综上所述,宜于抗菌药用药管理中,引入药剂科参与管理模式,以便借助该方法,提高抗菌药处方合格率及总有效率,满足患者的药物不良风险预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