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1-07-01杨世杰段玉娟

中国乳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聚氰胺胶体金回收率

赵 瑞,杨世杰,杨 艳,段玉娟

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 650217

三聚氰胺是一种含氮质量分数高达66.6%的化工原料,常用于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表面涂层、塑料、阻燃剂等[1]。由于凯氏定氮法并不能将非蛋白氮与蛋白质中的氮进行良好的区分,曾有不法商家利用该蛋白质检测方法的漏洞,在乳制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乳制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得值。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由此而来。然而《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中均有说明:三聚氰胺的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大于3g/kg·bw,被认为轻微毒性,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导致膀胱结石、肾结石。三聚氰胺本身毒性较低,但通过食物摄入体内进入肾细胞后,三聚氰胺会与氰尿酸结合形成结晶沉积,从而造成肾结石并堵塞肾小管,并有可能导致肾衰竭。泌尿系统尚未成熟的婴幼儿对三聚氰胺的反应则更为敏感,婴幼儿同时又是奶粉食用的最大群体。因此,《GB/T22388—2008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中规定了原料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分别为:婴儿配方食品限量要求1mg/kg;其他食品限量要求2.5 mg/kg[2]。

现行有效的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标准及方法有:《GB/T22388—2008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第一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第二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法),第三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C-MS/MS)〕;《GB/T22400—2008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SN/T3032—2011出口食品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SN/T2805—2011出口液态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测定拉曼光谱法》;《SN/T3627—2013出口液态原料乳中三聚氰胺的测定极谱法》;《SN/T4538.1—2016商品化试剂盒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方法一》酶联免疫竞争法;《SN/T4538.2—2016商品化试剂盒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方法二》,包含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法;《SN/T4538.3—2016商品化试剂盒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方法三》为胶体金试纸法;《SN/T4538.4—2016商品化试剂盒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方法四》胶体金法;《SN/T4479—2016出口原奶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法》;《DB34/T863—2008生鲜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测定》,安徽省地方标准,包含液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质谱法;《DB34/T1374—2011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表1对相关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梳理。

表1 现行有效的三聚氰胺检测标准、方法、适用样品、定量限比较

除上述现行标准中采用的检测方法外,基于红外光谱、传感器、免疫荧光、适配体等技术的检测方法在文献中亦有相关报道,本文就上述提及的检测方法进一步予以讨论。

1 基于色谱分离技术的仪器方法

基于色谱分离的仪器方法是目前质检部门及大多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的主要方法。依赖于色谱仪器良好的重复稳定性,成熟的检测方案、可获得稳定可靠的检测数据。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GB/T22400—2008及GB/T22388—2008第一法、DB34/T863—2008第一法均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GB/T22400—2008前处理较为简便,仅使用乙腈作为原料乳中的蛋白质沉淀剂和三聚氰胺提取剂,通过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柱进行分离,使用紫外检测器(240nm)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由于前处理过程简单,并未对样品进行细致纯化,因此抗干扰性能差,仅适合用作生鲜乳及无添加液态乳的样品检测,且所使用的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柱比常用的C18、C8色谱柱昂贵。GB/T22388—2008和DB34/T863—2008的HPLC方法前处理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通过三氯乙酸等物质沉淀蛋白后,使用阳离子交换萃取柱净化样品,之后通过C18/C8色谱柱进行分离,240nm/235nm波长检测。

北京市饲料监察所魏秀莲等[3]采用与G B/T22400—2008类似的方案进行实验,三聚氰胺在牛奶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5.9%~98.4%,当添加质量浓度低时,回收率也会相应降低,但回收率也在75%~85%(添加量为0.05mg/kg时,回收率约在78%;添加量过低时,回收率的稳定性不好)君乐宝乳业王玉英等[4]使用三氯乙酸和乙腈提取样品后经0.45μm滤膜过滤,HPLC分析(色谱柱:C18-4.6mm×250mm×5.0μm,流动相:离子对试剂缓冲液-乙腈(80+20,体积比),流速:1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40℃;波长:240nm)在2.0ppm、2.5ppm、4ppm的加标测试中获得了95.15%~99.12%的加标回收率,处理时间相对GB/T22388—2008第一法约缩短3h,但该方法的检出限较高,为0.5ppm。

1.2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

试样经提取后,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进行测定。SN/T3032—2011及GB/T22388—2008第二法二者均为LC-MS/MS法,二者稍有不同。GB/T22388—2008第二法前处理过程与其第一法基本一致,采用强阳离子交换与反向C18混合填料色谱柱分离,MS/MS外标法定量。SN/T3032—2011则是主要使用乙腈和盐酸作为蛋白沉淀剂和三聚氰胺提取剂,并在提取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同位素内标,提取液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ILIC色谱柱分离,MS/MS内标法定量。LC-MS/MS中流动相不能使用难挥发性的盐,所以不能使用离子对试剂,C18/C8反相色谱柱不能作为LC-MS/MS的分离柱。离子交换色谱柱能够满足液相色谱一质谱法对流动相的要求,所以常使用的流动相为乙酸铵/甲酸铵缓冲液[5]。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王浩等[6]将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经碱性乙腈提取,以MGⅢ-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60mmol/L乙酸铵溶液(含0.4‰甲酸)和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25mL/min。采用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或负离子模式,可以同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三聚氰胺、氯霉素、甲硝唑和洛硝达唑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测定。三聚氰胺检出限可达50ppb,回收率在50~2500ppb加标条件下为60.1%~68.1%。

1.3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及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C-MS/MS)

GB/T22388—2008第三法为GC-MS及GC-MS/MS方法,DB34/T863—2008第二法亦为GC-MS方法。试样经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后,进行硅烷化衍生,衍生产物采用选择例子监测质谱扫描模式(SIM)或多反应监测质谱扫描模式(MRM),用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化的丰度比定性,外标法定量。GB/T22388—2008中GC-MS方法定量限可达0.05 mg/kg,GC-MS/MS方法可达0.005 mg/kg。DB34/T863—2008中GC-MS方法检出限为0.05 mg/kg.

浙江省饲料监察所朱聪英等[7]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建立了生鲜乳中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试样中的三聚氰胺及其类似物经(乙腈∶水∶二乙胺=5∶4∶1,V/V)提取,饱和乙酸铅溶液沉淀蛋白后,氮气吹干,用BSTFA进行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采用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离子丰度比定性,内标法定量。采用SCAN全扫描的方式进行仪器方法学研究,每种化合物确定4 个碎片离子作为监测离子,进行SIM模式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三聚氰胺检出限为0.1 mg/kg,0.5~50.0 mg/kg的加标回收率为79.2%~110.0%。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冼燕萍等[8]建立了奶粉中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一酰胺和三聚氰酸二酰胺)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溶剂提取后,取少量提取液氮吹干,硅烷化衍生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在0.01~0.5 mg/kg呈线性,方法检出低限为0.15 mg/kg。在添加水平为0.5~2.0 mg/k g时,回收率为9 1.1%~1 0 1.3%,变异系数为2.5%~5.7%。

1.4 其他色谱方法

除国标中使用的色谱方法,亦有其他基于色谱分离技术的方法用于三聚氰胺的检测。毛细管电色谱是将毛细管柱内填充或键合固定相,以电渗流为驱动力,结合了微径高效液相色谱与毛细管电泳两者的特点,具有高柱效、快速分离、高选择性、高精度以及试剂和样品用量少等优点,但单纯的CEC模式易产生气泡、干柱等问题。而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通过微型液相色谱泵在毛细管电色谱柱一端施加压力,压力的引入使CEC分离过程受pH和缓冲液的限制相对减少,可有效地解决CEC的气泡问题,且能实现梯度洗脱;用电渗流和泵压同时驱动流动相,溶质依据它们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和自身电泳淌度的差异得到分离,对复杂样品显示出极大的分离能力。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李新燕等[9]以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技术为平台,优化了整体柱基于亲水作用分离分析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色谱条件。当流动相中乙腈与1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的体积比为80∶20,pH值为3.0,电压为3 kV,检测波长为215 nm时,三聚氰胺能获得很好的分离。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合成的亲水整体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渗透性,建立的pCEC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为0.05 mg/L、10 mg/L和40 mg/L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6%和105.5%。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郭启雷等[10]建立的p C E C方法在1.0~100 m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在牛奶和酸奶中的定量限为2.5 mg/kg,在奶粉中的定量限为10 mg/kg,加标回收率为78.9%~93.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饶钦雄等[11]建立了牛奶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高效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CEDAD)检测方法。分析物在1~1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牛奶和奶粉的定量限分别为0.5 mg/kg和1.0 mg/kg。在添加水平为定量限浓度至50 mg/kg时的回收率为72.2%~97.3%,相对标准偏差为2.1%~3.9%。

2 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检测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可以在无需样品提取的情况下快速的对样品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检测产品,在检测便利性、灵敏度、检测通量上具有极大的优势。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

SN/T4538.1—2016、SN/T4538.2—2016、DB34/T1374—2011中均提到了酶联免疫吸附法,液态奶样品可直接或经简单稀释后用于检测,具有较大的便利性。目前市售的商品化三聚氰胺ELISA试剂盒,大多基于直接竞争法原理,即孔板中预先包被特异性的三聚氰胺抗体,在孵育时,样品中的三聚氰胺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三聚氰胺竞争结合孔板中的抗体,结合到孔板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样品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呈负相关,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越高,则最后显色越浅,根据样品及标品的OD值可计算出样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

商品化试剂盒作为多种试验要素的集合,因其使用方便、检测快速,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检测与科研试验中,然而试剂盒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试剂盒本身质量问题、试剂盒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当、尚没有完善的标准或质量评价体系。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霜等[12]对三聚氰胺ELISA试剂盒进行评价研究,从基体的选择(样品)、线性试验、选择性试验、回收率试验、检测限与定量限试验、耐变性试验、批间差试验、试验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2.2 胶体金试纸条法

胶体金免疫技术因其具有简单快速、价格低廉、可单份测定,对仪器设备无依赖、适合基层单位以及个人使用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胶体金技术制备的三聚氰胺试纸条产品也因此在奶户及原奶验收环节中较为普及。目前市售的三聚氰胺胶体金试纸条产品,均基于竞争法开发,即三聚氰胺偶联抗原包被于T线,用于测试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在样品检测时,样品中的三聚氰胺与T线抗原竞争结合被纳米金颗粒标记的三聚氰胺抗体。在样品中有高于检出限的三聚氰胺存在时,T线颜色减淡或消失。SN/T4538.3—2016、SN/T4538.4—2016、SN/T4479—2016中均提到了使用胶体金试纸条作为检测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工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何田田等[13]对三聚氰胺快速检测试纸条从灵敏度、选择性、适用性、耐变性、批件差异等方面进行试验,并进行了评价。

2.3 荧光/量子点/上转发光材料标记的侧向层析试纸条

在胶体金技术的基础上,使用荧光纳米颗粒、量子点、上转发光材料替代纳米金颗粒作为标记物,可在保留胶体金试纸条易用性的同时,增加试纸条产品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使得用试纸条对样品中的三聚氰胺定量检测成为可能。

当前较常用于食品安全分析的荧光标记物多为时间分辨荧光。稀土离子螯合物的荧光寿命较长(100~1000μs),其发出的荧光称为时间分辨荧光,如果延迟一定时间(如200μs)后再进行测量,可有效消除本底荧光(1~10ns)的干扰。时间分辨荧光Stokes位移宽,螯合物的荧光发射峰狭窄,可通过波长分辨的方式进一步区别于背景荧光。以稀土离子螯合物作为抗原或抗体的标记物,将时间分辨荧光与免疫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与通常的荧光免疫分析法相比,可有效避免本底荧光的干扰,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14]。

量子点是一种半导体纳米材料,通常是由锌、镉、硒、硫等元素化合而成的,三维尺寸均处于纳米范围内的零维半导体材料,它的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当其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处于基态的载流子会被激发跳跃到更高的能级,等到这些载流子再回到原激发态时就会发出固定波长的可见光,故也称量子点为半导体荧光纳米晶粒。量子点激发波长宽,发射波长窄、对称,发光稳定。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弟萍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量子点的侧向层析试纸检测新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食品中非法添加剂三聚氰胺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荧光试纸条对三聚氰胺检测的肉眼检测限能达到10ppb,检测时间为10min[15]。

上转发光材料(UCP)是一种独特纳米级颗粒,由稀土金属元素掺杂于晶体的晶格中构成,由主基质、吸收子、发射子三种成分组成。上转化发光的产生是涉及两个及多个光子的光学过程,吸收子吸收两个及以上低能量光子(红外区),经过一系列内部能量转换,以非辐射形式将两个光子的能量连续传递给发射子,使其处于激发态,然后接着发生一个返回基态能级的跃迁,释放一个高能量光子(可见光),完成能量上转换。上转发光层析技术即将UCP纳米颗粒与DNA、RNA、抗原或抗体等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共轭连接,进而应用于生物样品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灵活性、安全性、稳定性[16]。

2.4 免疫传感器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邵科峰等构建了基于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修饰电极的免疫传感器。将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与三聚氰胺一起修饰在电极上,利用三聚氰胺抗体和三聚氰胺之间特定反应的竞争模式,以K3Fe(CN)6为探针,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监测免疫反应,对体系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对溶液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是基于抗体和三聚氰胺之间特定反应的竞争模式实现的。当电极浸入含有三聚氰胺抗体和游离三聚氰胺的溶液中时,固定在电极上的三聚氰胺分子和溶液中游离的三聚氰胺与三聚氰胺抗体发生竞争反应,形成三聚氰胺-抗体复合物,三聚氰胺抗体被吸附在电极上。三聚氰胺-抗体复合物在电极表面的形成导致电极产生位阻,减少了电极活动区域,阻碍了K3Fe(CN)6探针离子到达电极,峰值电流下降。根据免疫传感器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三聚氰胺溶液中的电化学信号的差异对溶液中游离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该免疫传感器检测线性范围为0.005~1.5mg/kg,检测限为0.0002mg/kg,在牛奶中加入0.02~1.2mg/kg的三聚氰胺可获得104.0%~106.2%的检测回收率[17]。

2.5 核酸适配体

与三聚氰胺特异识别的适配体可代替特异性三聚氰胺抗体作为检测方案中的识别单元。

核酸适配体是通过链内碱基间的氢键作用折叠形成稳定的发卡、茎环、假结、口袋、凸环和G-四链体等二级或三级结构,并与靶标产生空间结构匹配的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的核糖核酸(RNA)和单链脱氧核糖核酸(ssNDA)。核酸适配体一般由几十个核苷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易穿透细胞膜、性质稳定、容易制备和修饰,其结合的靶标范围广,包括离子、小分子、蛋白质、细胞和微生物等[18]。

按照与三聚氰胺的识别机制不同,新型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基于胸腺嘧啶(T)-三聚氰胺-胸腺嘧啶(T)错配和多聚胸腺嘧啶(polyT)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基于三聚氰胺代替无嘌呤位点(AP位点)处碱基,通过T-三聚氰胺-T错配形成三链DNA结构的生物传感器;基于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筛选出的核酸适配体,设计的生物传感器;基于核酸DNA、汞/铜等离子和三聚氰胺的配位作用的生物传感器[1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邢海波等[20]设计合成了能与三聚氰胺特异性结合的适配体,将纳米金比色法与适配体的分子识别相结合,确立了一种简单、高效、快速检测三聚氰胺的新方法,检测下限为0.0043mg/L,在牛奶样品的检测中,三聚氰胺的加标回收率为90%~120%。

3 其他检测方法

3.1 拉曼光谱法

不同物质具有与其分子结构对应的特征拉曼光谱,原料乳、纯牛奶和酸奶等样品经过稀释、离心、用基于表面增强原理的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检测。根据样品三聚氰胺含量与归一后拉曼光谱相对强度的对应关系,采用外标法对样品中三聚氰胺进行测定。SNT2805—2011采用的拉曼光谱法,可对含量高于0.5mg/kg的液态奶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回收率在80%~100%之间。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曲干等[21]利用纳米金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无标记、无分离的检测三聚氰胺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0.012~0.174mg/L,检出限(LOD)为0.0023mg/L。

3.2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光学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多个领域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其中无损、高效、快速、成本低、无污染的优点,使其明显优于传统的分析检测技术,而且样品无需预处理,更加便于实现在线分析。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程文宇等通过近红外光谱结合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对液态奶样中三聚氰胺的定性判断[22]。

3.3 电化学方法

SN/T3627—2013采用极谱法对液态乳中三聚氰胺进行检测。其原理为首先利用膜分离技术,利用渗透膜对三聚氰胺分子的选择性透过功能从液态乳制品中提取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分子中3个氨基基团均具有电化学活性,当电极所加载的电位向阳极扫描时,在碱性溶液介质中能产生特征的氧化还原电位,以特征的氧化还原电位来定性,以特征电位尝试的的峰电流值定量。该法定量限为2mg/kg。

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罗永丰等[23]报道了一种基于金银核壳纳米粒子(Au@AgCSNPs)检测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电化学方法。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将二硫苏糖醇(DTT)、金银核壳纳米粒子(Au@AgCSNPs)、L-半胱氨酸(L-Cys)键合在金表面,形成Au/DTT/Au@AgCSNPs/L-Cys修饰传感膜,检测限为0.0076mg/L,该修饰电极选择性和重现性好,用于牛奶样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回收率为98.2%~106.0%。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刘凤玉等[24]利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在玻璃碳(G C)电极和金(Au)电极上检测三聚氰胺,检测限可达0.1nmol/L,检测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样品,回收率在93%~107%。

4 总结

色谱方法、免疫学方法、光谱法、电化学方法等方法均可用于三聚氰胺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当前,以色谱方法和免疫学方法较为常用。

高效液相色谱,是大多数食品检测实验室常规配置的检测仪器,HPLC法亦大量被用于日常三聚氰胺的检测工作,现有的HPLC方法相对于LC-MS/MS或者GC-MS(GC-MS/MS)方法而言,灵敏度偏低,在无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下,仅测试代谢产生的三聚氰胺时,其灵敏度已经不能满足检测需求。在日常测试工作中也时常遇到三聚氰胺峰与杂峰分离不佳的情况,造成定量的困难。LC-MS/MS或者GC-MS(GC-MS/MS)的灵敏度较高,但仪器昂贵,检测通量低,GC-MS(GC-MS/MS)的前处理因为需要硅烷化衍生,从而更为耗时。因此,仍有必要开发基于HPLC的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案。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这种特异性的识别,受限于抗体本身的特异性,以及样品中的干扰成分。当抗体自身特异性不强,样品中又存在比较多的干扰成分时,其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想去甚远。这也是免疫学检测产品检测结果不稳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用于检测的免疫学产品,需要经过仔细的评价,确认各个指标均满足检测需求方可使用。

胶体金试纸条由于其使用简便,在基层广泛使用。但经常会遇到有假阴性、假阳性的情况发生,或者会因为主观判断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判断结果。相对而言,基于酶联免疫的试剂盒产品,定量结果通常比胶体金产品更为可靠,是日常检测工作的必要补充。

就三聚氰胺而言,其免疫学检测产品的灵敏度通常可以达到甚至超过LC-MS/MS或者GC-MS(GC-MS/MS)方法,而仅仅需要非常简便的前处理,或者无需前处理,直接检测。并且试纸条和试剂盒可高通量的对样品进行检测。但受其原理的限制,并不能排除假阳性的可能。因此,在应用免疫学检测产品检出阳性样品时,仍需要通过C-MS/MS或者GC-MS(GC-MS/MS)方法予以确认。

SNT2805—2011中描述的拉曼光谱法,前处理过程较为简单,离心获得上清液,搭配专用的检测试剂与提上清混合后,使用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相对色谱法而言,该法具有前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等优点。便捷程度及检测通量、检测灵敏度不及免疫学产品。且拉曼光谱仪通常价格不菲,该方法应用场景十分有限。

SN/T3627—2013中描述的极谱法,前处理较为繁琐,检测灵敏度欠佳,实际工作中极为少见。相比之下,文中提及的其他电化学方法,更为灵敏。但未见成熟的商品化产品面世。

基于免疫传感器、核酸适配体、红外光谱法等原理的三聚氰胺检测技术,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商业化的产品尚有距离。

猜你喜欢

三聚氰胺胶体金回收率
三聚氰胺价格两个月腰斩
三聚氰胺:上半年走势偏弱 下半年能否反弹?
不同形态氮肥对棉花15N回收率和产量的影响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三聚氰胺:上半年机会大于下半年
胶体金在钩体病监测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三聚氰胺价格上蹿下跳为哪般
新型B族链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临床应用评价
基于EP-17A2的胶体金法检测粪便隐血的空白限、检出限及定量限的建立及评价
流式微球术、胶体金渗滤法及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