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羟基丙酮还原糖属性的实验确认∗

2021-07-01段双庚杨荣武

生物学通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还原性糖类氧化剂

段双庚 卢 彦 李 俊 丁 智 杨荣武∗

(1 江苏省大港中学 江苏镇江 212028 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学习生物体内各种组分,例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由于糖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概念性定义较多,内容易教易学,并且与有机化学课程有部分重叠,因此,一些教师不重视糖类生物化学。近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糖类除了作为能源物质,还具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例如,参与分子识别等。目前,糖链的研究已被公认为是继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后,探索生命奥秘的第3 个里程碑[1]。近期,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寡糖链可与非编码RNA 共价结合在一起形成糖RNA(glycoRNA),且这种带有糖衣的RNA 可定位在细胞表面[2]。由此可见,糖类这一章讲解应是生物化学教师的必备技能。本文对糖的还原性进行深度思考,并设计实验确认酮糖的还原糖属性。

1 糖的还原性和还原糖

据调查,部分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存在错误理解,他们认为:还原糖就是具有还原性的糖。这点比较容易纠正,具有高中化学知识的学生,只要记住糖的基本结构定义,即多羟基醛,或是的聚合物或衍生物,便能很快认识到还原糖和还原性之间无法画等号。还原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失去电子的能力。一种物质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反之,物质失电子能力越弱,其还原性就越弱。物质的还原性是相对的,需要有参照物,这里的参照物就是配套的氧化剂是强还是弱。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一种糖类化合物概括为具有还原性或不具有还原性。

还原糖的定义是什么?经查阅生物化学经典教材,将有关还原糖定义和说明内容,分别摘录在表1 中。比较表1 中几种还原糖的定义,不难发现,还原糖都与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这种弱氧化剂有关,即能被弱氧化剂(例如,Cu2+和Ag+)氧化或能将弱氧化剂还原的糖。其中,斐林试剂是一种可鉴别还原性物质的试剂,一般由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在1849 年发明。Fehling 试剂常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可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此处强调弱氧化剂非常关键,若是包括强氧化剂(例如,硝酸),则所有的糖类化合物都是还原性的。朱圣庚等[4]在《生物化学》上册给出的定义是“能使Fehling 试剂还原的糖,称为还原糖”。该教材明确了还原糖的参照物其实是二价的铜离子。而在杨荣武等[3]的《生物化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能被弱氧化剂氧化的糖才是还原性糖”,并总结出“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所有的多糖都不是还原糖,而寡糖有的有、有的没有”的结论,该结论是清晰明确还是略显草率?

表1 经典教材中还原糖的定义

2 单糖还原性的争议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物化学教材对于还原糖的定义非常明确,但在网络上仍有许多争议。其中有部分是对还原性与还原糖的概念模糊造成的。此外,最简单的酮糖,即1,3-二羟基丙酮(以下称二羟基丙酮),是否属于还原糖也令人困惑(图1A和B)。在高中教辅书(图1D)中特别指出:二羟基丙酮是非还原糖。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上(图1C),二羟基丙酮也被标记了非还原糖属性。还有一些文献也提出了二羟基丙酮是非还原糖的观点,但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6-7]。笔者推断:这可能是由于“所有的醛糖都是还原糖”已是共识,但酮糖的还原糖属性在大部分的教材中并未明确提及。从图1 总结,这些讨论都倾向于认为:二羟基丙酮属于非还原糖。

图1 二羟基丙酮还原糖属性的争议

在体外,由于单糖中的醛糖与2-酮糖可在稀碱溶液中通过烯二醇中间物实现互变,在细胞内,则有专门的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磷酸化的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化的二羟基丙酮(磷酸二羟丙酮)相互转变,而Fehling 试剂中含有稀碱溶液,故坚持二羟基丙酮是还原糖观点的人认为:既然果糖(六碳酮糖)是还原糖,则二羟基丙酮(三碳酮糖)也应属于还原糖。持反对意见的理由是:二羟基丙酮的2 号位为羰基不易被氧化,1 号位羟基氧化成为羰基,则导致1,2 号位置电子云密度过大,负电荷过于集中,产物不稳定。以上特性造成二羟基丙酮不易被氧化,即不具有明显的还原性。

3 二羟基丙酮的还原糖属性实验

以上正、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是否有实验验证二羟基丙酮为还原性糖?笔者未查到利用实验直接确定二羟基丙酮是否为还原糖的文献。为此,从上海拓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5 g二羟基丙酮,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用以确认二羟基丙酮的还原糖属性。

常见的还原糖定性实验主要是采用Fehling试剂和本尼迪特(Benedict)试剂,其中,本尼迪特试剂,也称班氏试剂、本尼迪克试剂、本尼迪克试液或班乃德试剂,是一种浅蓝色化学试剂,为Fehling 试剂的改良试剂。考虑到Fehling 试剂的常用性,决定使用Fehling 试剂验证实验。

3.1 实验器材及实验试剂

1)试管(10 支)。

2)微量加样器(1 mL)。

3)沸水浴装置。

4)Fehling 试剂A:称取硫酸铜(CuSO4·H2O)3.45 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50 mL。

5)Fehling 试剂B:称取氢氧化钠12.5 g,酒石酸钾钠13.7 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50 mL。

6)2%淀粉溶液:称取0.2 g 淀粉定容在10 mL热的蒸馏水中。

7)2%蔗糖溶液:称取0.2 g 蔗糖定容在10 mL蒸馏水中。

8)2%葡萄糖溶液:称取0.2 g 葡萄糖定容在10 mL 蒸馏水中。

9)2%二羟基丙酮溶液:称取0.2 g 二羟基丙酮定容在10 mL 蒸馏水中。

3.2 实验操作 各取20 mL Fehling 试剂A 和B,混合于烧杯中,即为Fehling 试剂,即混即用。取8只试管,洗净烘干,按表2 操作。

表2 二羟基丙酮还原糖鉴定实验

3.3 实验结果 实验显色结果如图2(见插页2), 描述性结果如表3。

表3 二羟基丙酮还原糖鉴定实验现象与讨论

3.4 实验结论 二羟基丙酮为还原糖,其与Fehling 试剂可快速反应。

4 二羟基丙酮的还原糖属性实验的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笔者认为二羟基丙酮与Fehling 试剂能反应的原因是(图3):其2 号位的羰基在碱性条件下生成非常活泼的烯二醇结构,1 号位羰基再与二价铜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羰基被氧化成为羧基,二价铜离子被还原成一价铜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铜,加热后变成氧化亚铜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成红棕色,且有沉淀析出。而认为二羟基丙酮不是还原糖的观点则只关注了其1 号位置上的羟基,认为该羟基无法被氧化成羰基,因此,没有还原性。在确认二羟基丙酮属于还原性糖后,从杨荣武主编的《生物化学原理》得出的“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所有的多糖都不是还原糖,而寡糖有的有、有的没有[3]”的结论是完全成立的。

图3 二羟基丙酮在碱性条件下通过烯二醇中间物与甘油醛的互变

糖的Fehling 实验是经典还原糖实验,目前也常用于产物为还原糖的化学反应的定性检测,或鉴定某些催化上述反应的酶的活性,例如,乳糖酶活性检测[8]。Fehling 实验在部分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已开展,在大学生物化学实验中也属于重要的糖鉴定实验。但实验设计较为简单,一般是对几种经典的还原糖和非还原糖进行测定。笔者认为不妨将其升级,以问题为导向,在讲解完毕糖的化学性质和经典化学反应后,向学生提出:“二羟基丙酮是否为还原糖?”这一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进行实验验证。这一过程不仅在课堂上重现了科学研究的经典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还可加深学生对糖的还原性质的理解。同时在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详细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对几种糖的反应过程的现象差异进行讨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超出教材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直接设计实验解决的问题,比通过理论推演更令人信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和严谨地验证结论。

猜你喜欢

还原性糖类氧化剂
常用氧化剂及还原剂在印染中的应用进展
“氧化剂与还原剂”知识解读
熟悉优先原理 迅速准确解题
“糖门”大起底
“主食”应多吃还是少吃
为什么霜降之后的青菜比较好吃
巧用化学中的“经验规律”化繁为简
“碳”疑解惑
富电子与缺电子对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的影响
影响烧结矿FeO含量不稳定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