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长江江豚繁殖特征及保护启示∗

2021-07-01

生物学通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江豚体长鄱阳湖

吴 斌 李 涵 贺 刚

(农业农村部湖泊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昌 330000)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栖息地,其江、湖关系复杂,受气候变化、三峡水库运行、五河入流及湖区取用水、采砂等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呈现“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鄱阳湖湖口入江水道河床下切导致湖口水位降低、湖区水面坡降增大,地形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1]。鄱阳湖长江江豚数量多年保持稳中有增态势,早期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调查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大约100~400 头[2]。2018 年7 月中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2017 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鄱阳湖有457 头长江江豚(2012 年450 头),是野外长江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3]。

1 鄱阳湖长江江豚繁殖特征

长江江豚的婚配制度为混交制,雌性可能先于雄性性成熟,雌性首次生育年龄为4 ~ 6 龄,雄性 为4.5~7 龄[4]。Shirakihara 等[5]发 现2 头21 龄 和23 龄的个体仍可怀孕和哺乳。但也有研究指出,长江江豚一般15 龄左右退出繁殖或繁殖成功率较低,其新生幼豚的性比为1∶1,每胎1 仔[6]。雄性后代可能会在大约2 龄时离开雌豚,或至少2龄后雄性后代与雌豚的关系疏远。但雌性后代可与雌豚长期在一起,且可在母系群体中进行繁殖[7]。Chen 等[7]在2009 年、2010 年、2011 年 和2015年的春季进行了4 次鄱阳湖长江江豚的捕放调查,标记了所有被捕的个体,植入了体内物理条码并获得了遗传信息样本,主要基于亲子鉴定和线粒体单倍型的结果,分析了长江江豚的群体构成及子代扩散特点。笔者基于该文的主要结果及其公开提供的原始数据,从繁殖特征的角度对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讨。

2009 年一头雌豚体长为152.5 cm(原文个体识别物理条码号为2009F7),2015 年发现其有一头体长131 cm 的雄性子代(原文个体识别物理条码号为2015M7)。根据体长和年龄的转换关系[8],即雄性为Y=114.4458x0.1410,雌性为Y=116.2519x0.0947,Y为体长(单位:cm),x为年龄(单位:年),体长152.5 cm 的雌豚2009 年的年龄约为16.5 龄,体长131 cm 的雄性个体2015 年年龄约为3.5 龄,可推断鄱阳湖长江江豚雌豚在18~19龄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繁殖能力。此外,2015 年也发现一头体长134 cm 的雌豚(年龄约为4.5 龄,原文个体识别物理条码号为2015F19),有一头体长107 cm 的雌性子代(年龄约为0.4 龄,原文个体识别物理条码号为2015F20)。由此可知,鄱阳湖长江江豚少数雌性可能4 龄左右就可生产后代,除去长江江豚妊娠期11 个月[8],即鄱阳湖长江江豚雌性个体性成熟年龄可能是3 龄左右。

笔者将文中捕放调查的数据按照特定年龄和年限分析其性比,发现鄱阳湖长江江豚0~1 龄个体性别比为1.1(雌∶雄=11∶10),接近1∶1,提示其新生性比处于正常状态。在通长江水道中(2009年和2010 年数据)的长江江豚存在偏雄性化趋势,而在大型沙坑中(2011 年和2015 年数据)的长江江豚存在偏雌性化趋势(图1),提示鄱阳湖中心湖区可能是长江江豚繁育的主要水域,而通长江水道可能是雄性个体扩散和求偶的主要水域,这与混交制的交配制度是相适应的。在此交配方式下,雌性个体数量和状态是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而扩散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雄性个体主导扩散,进行基因交流,对于种群是有利的。最后,根据年龄和性别分组,得到鄱阳湖长江江豚的个体数比例金字塔(图2),不难发现其种群动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2~4 龄及4~6 龄长江江豚个体数占比明显降低,提示降低2~6 龄长江江豚的死亡率可能是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图1 鄱阳湖长江江豚抽样性比

图2 鄱阳湖长江江豚分年龄性别的个体数比例金字塔

2 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启示

通过分析鄱阳湖长江江豚繁殖特征及个体数金字塔可发现,强化基因交流、充分发挥雌豚的繁殖潜能、降低幼豚死亡率、减缓灾害影响是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的主要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基因交流、提高繁殖效能是改善鄱阳湖长江江豚脆弱性的主要手段。例如,长江江豚在鄱阳湖大型沙坑的互联互通,以及鄱阳湖与湖口下游的安庆自然保护区之间互联互通。水利工程和桥梁建设等应当确保鄱阳湖长江江豚交流通道的畅通,必要时应进行人为辅助交流。繁殖率、最大繁殖年龄和幼豚死亡率等均能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动态产生明显影响,而饵料资源短缺、生境质量不高、水体污染和“江-湖”交流不畅等直接影响了长江江豚繁殖和幼豚生存,因此,改善繁育条件是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通过鄱阳湖长江江豚饵料资源动态监测,适时进行增殖放流;挖沙活动等应当避让长江江豚主要繁育水域;水利工程和桥梁建设等应当避开长江江豚主要繁育季节;分析水下噪声及省界水质污染问题是否导致“江-湖”交流不畅。

建立水位调控、应急破冰、驱离救护等响应机制可减缓灾害影响。极端低温冰冻、枯水期变长、极端低水位及人为事故等灾害发生均会给长江江豚带来一定影响,亟需构建应急响应体系。例如,通过预防性声驱,降低其在低水位冰冻风险水域逗留觅食的可能性;建立船运事故、非法捕捞、污染事故等的预防和救助补偿方案等。

综上,以完善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推动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引领,并与湖口下游的安庆自然保护区统一协调,最终形成鄱阳湖长江江豚基因交流有效通道或渠道、高质量母子豚的繁育条件及有力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是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分析带来的启示。

猜你喜欢

江豚体长鄱阳湖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江豚“归来”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利用几何相似性快速测量鱼重的数学模型
不同规格圆口铜鱼幼鱼的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
浅析太平军鄱阳湖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