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的时空结构
2021-07-01黄承锋
黄承锋, 曾 桃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74)
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概况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原名“南向通道”。2018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新加坡总统府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举行会谈,中国和新加坡双方进行了自贸协定升级,李克强总理同李显龙总理基于发展需求正式签订《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的合作提供方向与指导,并以新名“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取代原来的“南向通道”,简称“陆海新通道”。陆海新通道是中国与新加坡以重庆为节点所开展的互联互通项目体系,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基础上的新发展,沿线涉及新加坡和我国贵州、四川、广西等地。2018年两会召开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重庆市、青海省及云南省等地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提出将陆海新通道提升为国家战略[1]。
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动因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符合中国与新加坡的共同利益,它的提出和迅速推进是中新两国政企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中央层面
连接“一带”与“一路”的最佳纽带。“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模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换言之,“一带一路”为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发挥大国作用规划了总体框架。
促进互联互通和优化中国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放开发的结合,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可向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目前连接“一带”与“一路”的最佳纽带。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将让“一带”与“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完整的环线,促进经济要素与资源在沿线地区的自由流动和高效利用,是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助力国内不同地区联动发展的具体实践。
同时,有利于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总体来看,中国对外开放实施的是渐进与梯度开放战略,从东南沿海少数省份到长江流域再到北部沿海省份,从沿海地带到中西部内陆地带和沿边地带的递次推进[2]39。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特点,对外开放格局仍有待调整和完善。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以重庆、广西和新加坡等为主要物流运输节点,并吸引多个省区携手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自身就是一条陆海内外联动的贸易通道。从规划路线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为我国西部与东南亚提供了一条更直接、更高效的贸易路线,特别是经广西出海的铁海联运路线,将重塑沿长江运输至上海绕行大半个中国海岸线到东盟的传统路线,从东向到南向引发我国西部地区传统物流格局的重大转变,让西部地区从“末梢”走向“前沿”。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带来的便捷运输和国际贸易路线调整,将赋予西部地区在我国新开放格局中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作为空间。
可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大嵋公河次区域合作、泛亚公路网、泛亚铁路网、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合作等框架下,我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就开始推进以交通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互联互通。随着我国和东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人流量和物流量的上升,既有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双方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及双边经贸活动和人员往来的需求。为此,我国和东盟根据自我发展需要,制定了加强内外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规划,并将促进双边互联互通作为加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层面
落实国家对地方发展的定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省市自治区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现状和潜在优势。同时,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积极参与,地方的发展要遵循和融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总体发展需求和地方现实情况,国家领导人和主要发展规划对不同的省区市均有定位。2015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为广西指明了“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作为中国当前对外开放最重要的规划,《“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除重申对云南和广西的发展定位外,对重庆、甘肃、陕西等其他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省市在对外开放中的定位也有所明确。该文件提出,打造重庆成为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打造西安成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这些定位为相关省区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落实中央对地方的发展定位。这是地方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地方获得中央政策支持和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地方领导人的职责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与相关省区市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因此,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符合重庆、广西、云南、甘肃、陕西等相关省区市落实国家对其长远发展的定位和要求。
三、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现状分析
(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空间方位
通道的空间方位可理解为以城市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衍生出来的通道组合,涵盖路线走向(比较普遍的说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地理位置对通道空间方位具有决定性作用[2]39。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的通道,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新加坡、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海南(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贵州等作为连接点,以“一带一路”为方向构建的陆海联动通道,见表1。
新通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向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南半岛,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青海、新疆、陕西等我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通达新加坡等东盟主要国家,进而辐射澳新、中东及欧洲等区域,向东连接东北亚、北美等区域,向北与重庆、兰州、新疆等地的中欧班列连接,是西部地区实现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区域联动和国际合作、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对外开放通道。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陆海新通道是以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为纲领,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深入国际合作领域与方向,建设多层面、多层级的战略合作通道。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区域发展中的优势越发明显,在发展中更能发挥协同优势,加强邻国基础设施、物流渠道的建设水平。东北亚、中亚等国家位于“一带一路”发展沿线,各国家在发展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可受交通设施的限制,贸易合作深度有限,对各国的快速发展起到限制作用[3]6。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者,我国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对接,构建更高效的陆海贸易通道。并通过中欧班列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大通道之间的无缝黏合,打通孟中印缅、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六大经济走廊,是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一条重要的陆海贸易路径,激活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功能显著,以我国为核心,利用六大经济走廊与其他国家达成战略合作,形成放射性贸易开展框架。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四川、云南、广西、重庆。从地理位置层面分析,六大经济走廊通道方向均为“东西”向,导致所构成的框架体系在联通上存在限制,存在交织点,但是还不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地理布局的缺陷而导致发展受阻。
基于此,通过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构建加深各经济走廊之间的互通联系,改变原来互通上的限制,从南向、西向、北向都进行了关联,最南端与最北端的中南半岛、中蒙俄两个经济走廊也因新通道的建立实现了关联,构建东西、西南走向的航海通道,发挥经济走廊的整体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渠道,我国也基于此构建“伞”字形经济辐射带。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将东北亚与东南亚关联,实现多国家与经济区域的互通,广大西部地区因此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是我国开放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4]。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构建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开展起到核心关联作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交通运输上形成铁海、国际铁路、跨境公路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运输体系,进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提供物流支持。重庆市要抓住机会,持续扩大建设陆海贸易新通道,建立各方合作机制,优化产业融合对接路径,形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新格局。对陆海贸易新通道的继续拓展,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全面统筹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及发展,需提升重庆发展水平,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市,提升国际消费能力,推进其便捷化、国际化、法制化建设,为我国西部发展提供助力。以重庆为核心,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联,发挥协同作用。
陆海新通道的道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显示了各省际公路之间的建设成绩斐然。目前陆海新通道的高速路网基本建成,我国重点辐射区与省市互联互通已基本实现。
目前,铁路设施正在积极完善中,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预估会在2025年正式建设完成,为我国西部的发展提供安全、绿色、经济、便捷的运输通道。随着诸多铁路项目的建设,主干道瓶颈路段基本已完成建设,以铁路为核心,以公路运输为辅助,构建起高效的陆路运输通道。届时,铁海联运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50万标箱,广西北部湾港、海南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000万标箱和500万标箱。
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发改委以此为基础颁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指明发展方向,规划期间为2019—2025年,展望到2035年。2020年4月,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运输干线重点项目
在建铁路建设涵盖诸多项目,具体包括贵阳至南宁铁路、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叙永至毕节铁路等,加快黄桶至百色铁路项目的建设,对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进行项目升级优化,同时新增黔桂铁路、重庆至贵阳铁路等项目,构建更完善的铁路交通体系。
提高现有公路项目的建设效率,例如G69待贯通路段、G5615墨江至临沧段、G75渝黔段等;对G93重庆至遂宁段等项目进行升级改造。
2.港航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升级专用泊位。推进诸多泊位项目的建设,例如北海铁山港东港区及西港区泊位等;制定新项目的建设规划并落实,例如钦州港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对部分项目进行升级改造,例如洋浦港集装箱码头。
建设整治航道设施。疏浚整治原有航道,例如洋浦港进港航道;在钦州港制定新的航道建设计划,例如20万吨级的进港航道、防城港30万吨级的进港航道,将已确定好的湛江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建设规划落地。
3.交通枢纽重点项目
建设改造运输场站。升级改造原有的货运站,例如重庆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云南河口滇越货场等;新建铁路货运站及相关配套设施,例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空港铁路货站、钦州港东站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等。
改建完善集疏运体系。对南宁—防城港铁路进行再次改建,新增钦州、北海铁山港区进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同时对成都铁路枢纽东南环线、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等项目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重视广西西江至北部湾港平陆运河的研究与建设。
陆海新通道计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届时陆海新通道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将更强,关键节点及线路结构更加合理,多式联运更加便捷。以国际化标准对标相关项目建设,提升国际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总体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全国交通运输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时间结构
陆海新通道目前有4条跨境公路运输线路,1条铁海联运线路。西部地区大部分为东西向通道,陆海贸易新通道由北部湾港口和南宁延伸至贵阳、重庆、成都,连接兰州和西安,将形成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南北纵贯大动脉,也将为西北地区南部提供一条大通道。陆海贸易新通道市场前景广阔,以重庆为起点,全长达2400公里的航运线路,运输时间超过14天,如果选择铁路运输方式,则航海运输距离为1450公里,运输距离大幅度缩短,运输时间仅需要2天,运输时间、运输成本都得以控制。如果以我国甘肃兰州为起点,通过南向与新加坡关联,与向东方向的运输相比,其运输时间少于5天,运输距离减少近50%。目前重庆市已拟定4条跨境公路运输线路,见表2。
表2 重庆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运输线路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铁海联运路线从重庆铁路口岸出发,利用铁路和公路运输,经广西钦州港海运至新加坡等东盟各港口。2017年9月25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渝桂新铁海联运班列在重庆举行首发仪式。与传统的运输路线相比,渝桂新铁海联运可减少12天的运输时间。目前,渝桂新铁海联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3]15。重庆及西部内陆地区将陆海新通道作为航运主渠道,该通道中陆上铁路运输距离达1200公里,运输时间为39小时[4]。陆海新通道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铁海联运班列中上行班列与下行班列分别有46班和61班,共计107班。铁路班列于北部湾港连接海运网络,货物通过海运出口到东南亚及澳洲、新西兰等国家。
现阶段,陆海新通道在构建中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具体涵盖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等方式。其中有直接向新加坡运输的空中通道和南向运输的“五定”公路班车,同时还有以重庆为核心、以广西钦州港为中转,换装出海直达新加坡的“渝黔桂新”铁海联运班列,正日益成为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国际物流大动脉。据统计显示,渝黔桂新铁海联运班列自2017年9月25日进入常态化运营以来,截至2020年5月31日,班列累计开行1892列,到发95 434个标箱,其中上行968列,到发48 764个标箱,下行924列,到发46 670 个标箱。上行外贸货物占10.64%,下行班列外贸货物占63.45%。外贸货物货值累计约10.5亿美元,内贸货物货值累计约48.9亿元人民币。目的地覆盖全球6大洲中92个国家的229个港口,其中亚洲占75%,东南亚占亚洲的比例为80%。上行主要货品包括矿物性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非金属矿石、轻工及医药产品等,下行主要货品包括机械设备及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轻工及医药产品、钢铁等。
虽然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多条规划路线,但从当前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来看,最便捷、条件最成熟的是渝桂新铁海联运。陆路运输涉及通关、边检,不仅需要花费更多运输时间,而且改善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也需要较长的建设期。由于部分路段硬件设施和软件的不足,跨境公路联运和国际铁路联运在短期内难以具备全线畅通的条件。近期,渝桂新铁海联运仍会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主要方向。
(三)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能力结构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存在多种运输方式线路,现阶段已形成大型综合运输体系,运输方式涵盖航空、铁路、公路,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同时,每条线路都属于全线联通,具有丰富的链式结构,其中铁路和公路具有服务价值低、时间要求低的特征:普通公路可满足多数运输需求,小批量需求服务可直接通过一般公路运输;小批量高级铁路主要满足价值与时间要求偏高的运输需求;还有高价值、高时间、小批量要求服务的航空线[2]41。
当前就陆海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看,各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腹地经济开放和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5]158。通道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开发性经济,落实需要以外向型经济为载体。新加坡的市场空间、规模都不高,受城市国家的限制,以高度外向型经济为主,通过对外贸易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作为经济的发展关键。近年来新加坡因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挑战和制约,经济发展在2010年之后逐渐放缓。同时,新加坡经济发展受美国贸易保护、英国脱欧等行为的影响,需要在现有贸易基础上提出新的发展方式,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实力,发挥国民核心经济的重要作用。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体现在出口市场,具体信息见表3。新加坡通过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可以深化与中国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的贸易合作[5]158。因此,与中国合作打通陆海贸易新通道,是新加坡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表3 2015—2018年新加坡与中国贸易统计
四、结语
作为中新互联互通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我国西部省份与东盟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物流贸易大通道。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一带一路”,并且辐射欧亚的广阔地区。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通了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新的出海骨干通道,西南地区连接东盟各国的物流、贸易和产业大通道,有利于深化中国西部与东盟区域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为我国西部各省市区共同发展、相互合作增添活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经济、政治层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国与周边的地缘经济政治格局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区域运输需要的规律,结合线路的具体经济特点,在了解陆海新通道时,本文主要以能力结构、空间方位结构、时间结构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这三个方面可作为通道第一层次的技术经济特征,为以后通道研究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