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应用CT与MRI影像诊断的效果比较
2021-07-01陈鹏
陈 鹏
(鲁西南医院放射影像中心 山东 聊城 252327)
在临床中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是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脊椎骨受损,进一步造成在椎管及椎管内部聚集结核性脓液,从而引起病变。脊柱结核患者在发病后有可能会导致整个脊柱受到损害,会极大地影响到患者脊柱的支持功能和运动功能,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脊柱畸形,更有甚者还会造成患者截瘫,极大地影响到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脊柱结核在发病早期并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因此必须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2]。对此,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相关病例,分析并研究了CT与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在患者中共计有28例女,32例男,在年龄方面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为(65.2±13.6)岁,在病程方面最大值为8年,最小值为1年,平均病程为(4.37±2.63)年。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晓且同意研究的全部内容,并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确认;②对影像学检查耐受。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哺乳期;②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③不能够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1.2 方法
分别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
CT检查:选择多排CT检查仪(美国GE Light Speed)作为检查仪器,间隔参数设置为5~10 mm,球管电流参数设置为140~280 mA,球管电压参数设置为120~240 kV。然后对患者的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采用连续扫描的方法,在扫描后处理好相关的数据,如果有必要则通过增强扫描的方式对患者予以扫描[3]。
MRI检查:检查仪器为1.5T超导磁共振机(荷兰飞利浦1.5 T),分别采用SE序列STIR、T2WI、T1WI,成像方式包括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横断位,层厚参数设置为5~8 mm,层间距参数设置为0.5~1.0 mm[4]。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实施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不同累及部位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整理两组资料。计量资料以(±s± 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分别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与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组的椎体骨膜强化的检出率为65.0%,韧带下扩散检出率为75.0%,椎间孔或者硬膜外侵犯的检出率为46.7%,明显高于甲组的8.3%、11.7%以及18.3%,经过检验(P<0.05);甲组的钙化检出率为80.0%,明显高于乙组的15.0%,经过检验(P<0.05);甲组的椎旁肿块、脓肿检出率为76.7%,椎体、椎间盘破坏检出率为100.0%,乙组的椎旁肿块、脓肿检出率为78.3%,椎体、椎间盘破坏检出率为100.0%,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经过检验(P>0.05),见表1。
表1 不同累及部位的检出率[n(%)]
3 讨论
脊柱在人体关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要想实现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依赖脊柱。在临床中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病主要为肺结核的继发病,患者的肺部在感染之后结核细菌会通过血液在全身传播,一旦传播到脊柱部位,就有可能会引起局部感染,进一步导致脊柱结核[5-6]。脊柱结核在发病早期具有非常强的隐秘性,而且并没有明显的外在症状,而一旦确诊患者往往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有可能导致截瘫。因此,必须要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早诊断和早治疗,保证其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
在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中,CT和MRI是两种常用的诊断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和不足。在临床实践中,CT检查脊柱结核可以准确地判断和评价患者病灶死骨钙化情况,医生能够借助图像清楚地观察其中的细微结构[7];同时,CT还能够清楚地显示患者的椎体骨质的破坏情况,医生通过CT影像就能够了解和评价患者的椎旁、硬膜外脓肿情况,并且进一步地明确椎弓根受到的病灶破坏程度和脊髓的受压情况等,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CT检查脊柱结核无法有效地展示软组织的变化,也不能够提供清楚的椎间隙异常影像,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大的限制。而MRI在观察患者机体组织内的水含量和蛋白质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医生通过MRI能够准确地分辨软组织情况,从而有效地评估软组织的异常位置和具体范围,同时还可以准确地了解椎间盘的炎性反应等。此外,通过MRI还能够准确地观察患者骨质有无遭到破坏、是否出现骨髓水肿等相关情况,因此,在早期通过MRI就可以较好地判断患者的脊椎病变[8]。不过MRI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很难准确地显示患者的钙化病变[9]。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乙组的椎体骨膜强化的检出率为65.0%,韧带下扩散检出率为75.0%,椎间孔或者硬膜外侵犯的检出率为46.7%,明显高于甲组的8.3%、11.7%以及18.3%,经过检验(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孙涛[10]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证实了与CT相比,MRI检查椎体骨膜强化、韧带下扩散、椎间孔或者硬膜外侵犯时具有更好的效果。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甲组的椎旁肿块、脓肿检出率为76.7%,椎体、椎间盘破坏检出率为100.0%,乙组的椎旁肿块、脓肿检出率为78.3%,椎体、椎间盘破坏检出率为100.0%,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经过检验(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CT检查脊柱结核的骨骼钙化情况更有优势。因此,在脊柱结核的检查中CT影像和MRI影像各有优势与不足,因此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应该联合应用这两种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在脊柱结核诊断中CT与MRI两种方式均有一定优势,为了确保诊断效果,防止发生漏诊和误诊等问题,在临床应用中应该结合两种方法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