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背景理论下《山居秋暝》英译解读

2021-07-01黄万武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王孙原诗山居

吴 丹, 黄万武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秋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的乡村景色。乌洪杰从品读视角对《山居秋暝》的意境美进行了赏析[1]。彭舒羽运用“透视主义”的文本分析方法解读了《山居秋暝》[2]。李晖探讨了《山居秋暝》中的英译与互文现象[3]。乔阳等从隐色词的角度分析了《山居秋暝》[4]。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意象分析与句法分析的视角,对比分析Witter Bynner、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和谢艳明的译本。

1 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5]。该理论表明,人类知觉由图形和背景两者共同组成,图形指人的感知中的凸出部分,即关注的焦点,背景则指衬托图形的部分,图形包含于背景,并在背景中得到体现,背景为图形提供参照和解释[6-7]。图形与背景同时存在于人的知觉场中,但不会同时被感知[8]。同一副图,却可以观察到人脸和花瓶两种不同的图案,这是因为参照物即背景不同,所以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说明图形背景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可以相互转化[9]。图形背景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

由表1可知,图形和背景在形状、颜色、结构、时空和状态上有着较明显的差别,显而易见,图形相对于背景更加引人注目,更易被辨别和识记,因此诗歌中的意象大多与图形有关。Stockwell认为,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人或物相对于环境而言是图形,环境则是背景[7,10]。

表1 文学文本中的图形与背景特征

梁丽,赵静(2005)提出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表现为与介词组合表达的基本方位关系或时间先后关系, 如上、下、前、后、里、外、旁边(左、右)等, 而且图形背景理论在时间顺序上表现的规律是先发生的事件表原因 ,因此作为背景; 后发生的事件表结果 ,因此作为图形[11-12]。王冰营,吕娜(2005)解释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中的焦点凸显功能,说话人(包括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句子的焦点(即图形)常常将图形移至句末,而其他成分则作为背景或后景(background)移至句首,对这一图形起烘托的作用[12-13]。就认知语法分析而言, 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中, 主语即图形, 宾语为背景, 动词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2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山居秋暝》英译解读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4]

Witter Bynner译文:

AnAutumnEveningintheMountains

Afterraintheemptymountain,

Standsautumnalintheevening.

Moonlightinitsgrovesofpine,

Stonesofcrystalinitsbrooks.

Bambooswhisperofwasher-girlsboundhome,

Lotus-leavesyieldbeforeafisher-boat—

Andwhatdoesitmatterthatspringtimehasgone,

Whileyouarehere,OPrinceofFriends?[15]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AutumnEveningintheHills

Throughemptyhillsnewwashedbyrain,

Asduskdescendstheautumncomes;

Brightmoonlightfallsthroughpines,

Clearspringsflowoverstones;

Thebamboosrustleasgirlsreturnfromwashing,

Lotusflowersstirasafishingboatcastsoff;

Fadedthefragranceofspring,

Yet,friend,thereisenoughtokeepyouhere.[15]

许渊冲译文:

AutumnEveningintheMountains

Afterfreshraininmountainsbare,

Autumnpermeateseveningair.

Amongpine-treesbrightmoonbeamspeer;

Overcrystalstonesflowswaterclear.

Bambooswhisperofwasher-maids;

Lotusstirswhenfishingboatwades.

Thoughfragrantspringmaypassaway,

Stillhere'stheplaceforyoutostay.[15]

谢艳明译文:

Autumnduskinamountainvilla

Aftertherainhasbathedthepeacefulhill,

Theeveningairstrokesmewithautumnchill.

Uponpinetreesthebrightmooncastsitslight;

O’erstonestheclearspringwaterquietlyglides.

Bamboosrustlesaswater-girlsdocome;

Lotusstirswhenfishermenpaddlehome.

Albeitthefragranceofspringgoestonone,

I’dstillenjoylingeringherealone.[16]

根据文学文本中的图形与背景特征区分以及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中的应用,可以分析出原诗的句法特征和图形背景关系(表2)。下文的分析将主要以表2为依据。

表2 《山居秋暝》原诗中的句式特点与图形背景关系

诗题为《山居秋暝》,“瞑”指傍晚天黑时分,所以,诗的字面意思是栖居于秋天傍晚时分的山中。Witter Bynner和许译本都译为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而杨译本则将山译为hills, 这三个译本均将瞑译为evening, 谢译本与其他译本差异最大,但是翻译得最准确,autumn dusk指秋天的黄昏, mountain villa包含了居住之意。

涉及诗句分析,笔者整理出了四个英译本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以及和原诗的符合程度(表3)。

表3 《山居秋暝》四个英译本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以及和原诗的符合程度

原诗第一句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意是: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这句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状语的介词“后”,据此可以判断出原诗前半句“空山新雨后”为背景,后半句“天气晚来秋”为图形。同时,“空山新雨后”这个小句中含有“空山”和“新雨”两个意象,依据表1文学文本中的图形与背景特征,可以判断出“空山”为图形,“新雨”为背景。 “天气晚来秋”这句属于汉语的倒装句,图形背景理论也可以用于解读汉语的倒装句,汉语的修饰语一般位于句子的中心语之前,位置比较固定, 这里,“秋”本是用来修饰“天气”,却置于句末形成了一个倒装句,说明“秋”是作者想要突出强调的,而且“秋”也凸显于诗的标题“山居秋暝”中,所以“秋”是这个小句的图形,“天气晚来”则为背景。笔者发现译文为了达到和原文对应,普遍将句子分成了两部分,并全部使用了倒装语序。为了便于观察,笔者将其倒装语序恢复为正常语序。Witter Bynner译:the empty mountain stands autumnal in the evening after rain.杨宪益戴乃迭译:the autumn comes as dusk descends through empty hills new washed by rain.许渊冲译: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 after fresh rain in bare mountains.谢艳明译:the peaceful hill has bathed after the rain. the evening air strokes me with autumn chill. 这样句子的主语即图形便非常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眼前。Witter Bynner译本的主语(图形)为the empty mountain(空山),显然与原诗不相符;杨译和许译都将autumn(秋)作为了主语,即句子中的焦点图形,非常好地突出了原诗所要强调的秋天的感觉。谢将这句诗译成了两个独立的句子,前半句“the peaceful hills(空山)”为图形,“the rain”(新雨)为背景,与原诗相符合,后半句以“the evening air”为主语(图形),显然与原诗不相符。

第二句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具有规则的形状和耀眼的颜色,而“松间”没有边界,并且在晚上是较为黯淡的深色;“清泉”处于叮咚流动的状态,是动态且有声的,而“石上”是静态和无声的,所以“明月“和“清泉”是图形,而“松间”和“石上”是背景。对于这句诗的翻译,Witter Bynner和杨译为正常语序,许译和谢译则为倒装语序。三位中国译者译文中的图形与背景均与原诗相对应。而Witter Bynner将这句诗译成了两个由名词加状语的独立主格的小句。其中,前半句的名词“moonlight(明月)”为图形,状语部分“groves of pine(松间)”为背景,与原诗相符合。后半句of 连接的名词结构“stones of crystal”为图形,翻译过来为水晶般的石头,笔者认为这个翻译表现出了清澈的溪水流过河底石头时像水晶一样透明的状态,状语部分“in its brooks”为背景,与原诗中的图形背景较吻合。但是,句子中无谓语动词,也就是没有将“照”和“流”译出来,而这两个字凸显明月和清泉的动态之感,读者可以透过这两个字看到月亮的光辉照耀着竹林,听到清澈的泉水在小溪里的石头上叮咚流淌的声音,这两个字使整幅画面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一点,其他三位译者做得比较好。对于“照”的翻译,杨译为“falls”,月光落入松林之感;许译为“peer”, peer有“凝视”和“若隐若现”之意,月亮被拟人化了,仿佛一个害羞的姑娘在凝视着松林,身影若隐若现,月亮作为焦点图形,更加生动地显现于松林这个背景之上;谢译为“cast”,即月亮将自己的光辉投射于松林间,富于动态美。关于“流”的翻译,杨和许都直译为“flow”, 简洁而生动,谢则译为“glide”,多了一层滑过的意思,突出了石头的光滑,水流的顺畅,十分传神。

第三句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下句皆为因果倒装的句式。显而易见,“浣女”和“渔舟”为图形,“竹喧”和“莲动”则是用来衬托图形的背景。Witter Bynner和许译将“竹喧”和“浣女”用of连成了一个名词所有格结构,表明了竹喧是浣女所引起的,浣女为图形,竹喧为背景,“whisper”一词翻译得很准确,告诉读者竹喧是浣女归来时的嬉笑声。相比较而言,杨译和谢译并不是很准确,两位将竹喧译为了“bamboos rustle”, 即竹子发出的沙沙声,并且将竹喧译为了主句,浣女译为了表伴随的状语,与原文的图形背景不相符。第二个小句的翻译,四位译者普遍将“莲动”译为了主语,而将“下渔舟”译为了表示伴随或者时间的状语,将原文的图形和背景颠倒了。这里还有一个动词“下”,表示划着渔舟顺流而下,Witter Bynner并没有将这个词译出来,杨译为了“cast off”, 朗文释意为“to unite the rope that fastens your boat to the shore so that you can sail away”, 翻译得比较准确,描写出了停靠在岸边的渔船出发时的场景,许译为了“wade”,意思是 “to walk through water that is not deep”, 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作者这么译是为了与上句的maids押韵,谢译为“paddle”, 朗文释义为“to move a small boat through water using a paddle”, 即用桨划船,比较具体形象。

诗的最后一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有一个关联词“随意”,表示尽管,用来表达转折关系,后面的分句才是说话者的意图。据此可以判断出前半句“随意春芳歇”为背景,后半句“王孙自可留”为图形。依据表3可知, 四位译者的翻译均与原诗图形背景相符合。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春日的芳菲尽管随它消散,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作者借王孙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想法,这里的“王孙”暗指诗人自己。诗人此时跳出了对前面景物的描写,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全诗的焦点也由前面的风景聚焦到了王孙上,王孙这个人物便成为了全诗的焦点。Witter Bynner用了直译法,将王孙译为“Prince of Friends”, 杨译为“friend”,许译为“you”, 三者的翻译都没有点出诗人的身份,谢译则采用意译的手法,将I作为句子的主语,使诗人作为图形凸显于全诗的景物描写这个背景之上。

3 结束语

古诗词中会出现各种意象来衬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意象可以看作是诗词中的图形和背景。由于每位译者的理解角度不同,译者对同一首诗的意象关系把握也会不一致。[7]本文对比分析了Witter Bynner、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以及谢明艳的译本,发现每位译者对原诗的图形与背景关系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中,许渊冲的译本与原诗的图形背景最吻合,翻译得最好,杨译与谢译次之,Witter Bynner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出入较大。

猜你喜欢

王孙原诗山居
山居图
峨眉山月歌
都是自负惹的祸
山居秋暝
山居图
改诗为文三步走
萋萋芳草忆王孙
山居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