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微情以陈词
——邱苏伦教授与中国典籍泰译
2021-07-01□陈利
□ 陈 利
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年来,为国家建设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他们在外交、对外经贸、文化、教育等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今天,外语教育及中国典籍外译更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在北外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40年的邱苏伦教授,不仅在泰语教学上成绩斐然,更发挥自己“汉译外”的特长,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国典籍泰译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从杏坛到译林
邱苏伦,1947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并留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应邀到泰国清迈皇家大学和培文颂刊皇家大学讲学,协助对方创建了汉语专业,拟定了汉语教学大纲,时至今日,清迈皇家大学教育方向的汉语教学大纲仍是泰国唯一的师范类汉语教学大纲。北外与清迈皇家大学的合作已步入第30个年头,成为中泰两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校际交流典范。鉴于邱苏伦教授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就,1993年和2004年她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科研事业突出贡献奖”,2007年编著的《泰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奖”。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她还曾担任北京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国内,她是优秀教师、人大代表,在泰国,她则是知名的翻译家、学者,在泰国汉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2010年,邱苏伦获得清迈皇家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是第二位获得泰国大学颁发的泰语专业荣誉博士学位的外籍学者。2012年,为表彰她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泰国翻译家协会授予她泰国最高翻译奖项——苏林塔拉查优秀翻译家奖。
从杏坛到译林,邱教授都堪称硕果累累。
在中国文化对泰传播方面,邱苏伦教授的贡献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配合国家对外宣传的译著,一是在泰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翻译鉴赏等文章,而最突出的成果则是中国文化典籍的泰译。
在外宣方面,她翻译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就》等多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最重要的政论翻译成果是由曼谷素可帕斋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部政治文献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无须赘言的,然而如何把深刻精微的政治理论准确迻译成另一种语言,让来自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接受,成了对译者最大的挑战。不仅要求译者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又要兼顾语言的艺术性,使读者不仅“知之”,还要“好之”。邱苏伦教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泰文译本1994年出版后很快售罄并再版,一部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的政论著作能够在泰国畅销,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译者精湛出色的翻译功力。
在典籍泰译方面,因泰国是佛教国家,中国佛学是连接中泰友谊的一根纽带,邱苏伦教授根据自己所长,首先选择了《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五灯会元》三部与佛教有关的典籍来翻译。《大唐西域记》泰译本是该书第一个由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外文全译本,于2004年在泰国出版,并于2006年再版。这样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中国佛教典籍,经由邱苏伦译介,受到泰国读者的喜爱,在泰国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洛阳伽蓝记》泰文全译本于2011年在泰国出版发行。《五灯会元》选译本现已基本完成,进入译稿润饰修改阶段。同时,《大唐西域记》和《洛阳伽蓝记》泰译本已入选“大中华文库”项目,将以中泰对照形式于2021年底在中国国内出版。
二、异域的回响
邱苏伦教授的躬身实践与尝试为我国非通用语学术研究走向国际提供了宝贵经验。邱苏伦教授不仅在国内泰语界声名卓著,通过对中国典籍的泰译,她也成为一名国际性学者,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许多与邱苏伦接触过的泰国人,无论是学校同事、出版人、曾经的学生,都对她精湛的泰文造诣留下了深刻印象,把她视作泰国语言文化的知音。实际上,从译介传播的角度看,恰恰是译者邱苏伦经由语言文字把泰语读者引向中国文化的世界,使他们成为异语环境下中国文化的知音。与其说译者打动了读者,不如说译者悄然构建了一条通道,把读者引向文化传播所在的核心。
三、沿着前贤的足迹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出版半个多世纪后,邱苏伦教授翻译的《大唐西域记》全本也在泰国出版了,这是对译界先贤所做努力的一种致敬,邱译本《大唐西域记》里很多注解也提到译文参照了萧译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译法。萧庆莲的译本在泰国读者眼中带有“文学的优美”,是同时期介绍玄奘法师的书籍中最好的一种。《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堪称双璧,在佛教历史研究和文献整理中可以用来互参互证,而《大唐西域记》泰译本的出版也给读者、研究者提供了从译学角度考察两个译本的可能。
从泰语读者的视角来看,两个译本都保留了原文简练畅达的特色,古朴简练。究其根本,并不是两位译者在不同的段落翻译中互展优长,恰恰由于两部原著,一简一繁,侧重不同,而两位译者都做到了与原文的亦步亦趋,他们保持文风的古雅,以符合书中描写的时代与事物,不凭空添缀来满足译者自身的喜好或要求,而是务求再现原文的情境。也许,文史学术之属,好的译文不应该是去追求和原作者比赛,而是要追求实事求是的呈现。
萧庆莲先生曾经关注过的《大唐西域记》终于在半个多世纪后也译成泰文,与他自译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起成为泰国读者了解中印佛教历史的经典读本。在此之后,邱苏伦教授又完成了《洛阳伽蓝记》全译本和《五灯会元》选译本,可以说是沿着译界前贤的脚步向前迈进了。
四、对译事的思考
邱苏伦教授在中国典籍泰译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扎实精准的泰语能力外,还和她一贯以来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思想是分不开的。尤其在译前准备和典籍翻译策略方面,邱苏伦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策略。
1. 译前准备(1)这部分内容主要根据2020年11月对邱苏伦教授的采访,以及2008年邱苏伦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国非通用语翻译论坛”上的主题发言内容综合整理而成。
在源语文本的选择上,邱苏伦认为,要做到真正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选择翻译的作品须是一部名著或佳作,或在某一方面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著作,把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典籍译成泰语,奉献给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泰国人,这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邱苏伦教授首先选择《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和《五灯会元》这三部典籍来翻译,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是译者所擅长的体裁和题材,译者具有相关领域的丰富知识储备。邱苏伦说:“我比较擅长翻译类似《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这一类宗教史料题材,如果要我翻译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之类的题材、体裁,我有可能译不好,甚至译不下去。不仅如此,我还必须具备一些有关佛教的知识,掌握一定数量的佛教词汇,了解一些佛教史。”因此在确定要翻译《大唐西域记》后,她便着手收集各种辅助翻译的资料,如季羡林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和《大唐西域记校注》、芮传明的《大唐西域记全译》、周国林的《大唐西域记注译》、民族大学姚世珍教授的《大唐西域记注释》,还有各个时期出版的各种佛教辞典及有关辞书,此外邱苏伦还得到泰国皇家寺庙住持赠送的一整套大小乘佛教的书籍。她用近半年时间通读了这些书,作了大量笔记为翻译做准备。
第二,源语文本内容为译入语文化所关注和接纳。邱苏伦在采访中说,《大唐西域记》侧重于印度佛教和印度文化,而泰国是一个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国家,无论是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人生哲理、思维方式等无不深深打上印度文化的烙印,无论是佛教还是婆罗门教对泰国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同样,《洛阳伽蓝记》主要反映了中国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五灯会元》表现了中国的禅宗文化。泰国作为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佛教国家,对这三本典籍的接受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译者必须清楚自己翻译该作品的目的和目标人群。邱苏伦介绍说:“《洛阳伽蓝记》泰译本在泰国出版后,有泰国朋友说这本书的故事性很强,如果编译成历史小说会更吸引人。我告诉那位朋友,《洛阳伽蓝记》是中国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典籍,书中详细记载当时洛阳佛寺四十余年的兴衰史,遍数洛阳各大佛寺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掌故传说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我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这部重要佛教典籍完整地介绍给泰国读者,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洛阳伽蓝记》中能查找到的史料和文化现象等内容,在我的译本中同样能查找到,所以我会最大限度地保存源语文本的原貌,而不会进行改编。译本会经得起与原作进行对照,原作有的内容我的译作肯定有,原作没有的内容我的译作不会增添。”除了完整译介《大唐西域记》原著以外,邱苏伦认为将这部重要著作介绍给泰国读者,也是旨在告诉泰国人民,一个中国高僧为世界佛教,为印度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邱苏伦教授的预期中,她的译著主要的读者群应该是研究佛教、婆罗门教,研究印度历史文化的学者和对中国佛教有兴趣的知识人士,以及图书馆等科研机构的收藏。但是《大唐西域记》和《洛阳伽蓝记》出版以后,得到了泰国民众的普遍欢迎,因而很快得以再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邱苏伦教授的翻译功底,在翻译的过程中,她兼顾了“保持原著风姿”和“语言力求易解”的双重标准。
2. 典籍翻译策略
邱苏伦在中国典籍泰译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把源语文本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泰国读者,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主要遵循了归化与异化并存的翻译策略,即用归化方法处理语言层面上的问题,用异化方法处理文化层面上的问题。
邱苏伦教授曾经说过,她把北外著名教授王佐良先生提出的“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和“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这两句话作为她翻译工作的座右铭。(1)2008年邱苏伦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国非通用语翻译论坛”上的主题发言内容。从《大唐西域记》的翻译可以看到,译者除了要了解和掌握源语文本的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了解和掌握梵语和巴利语这两种印度古代语言在泰语中的应用外,还要了解印度文化和佛教史,了解佛教的发展脉络,了解婆罗门教以及许多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汉籍外译的根本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译者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文化中再现中华文化,或对等地传递文化信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只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然而如果仅仅进行“异化”式翻译,必然造成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空白”而难以理解,所以针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异化翻译的同时,运用“副文本”进行进一步阐述便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里的“副文本”主要包括前言、序、注释和插图。
邱苏伦《大唐西域记》译本在译文正文之前有两篇“前言”,具体介绍了此典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唐西域记》。全书有插图26幅,主要展现了具有特色的佛像、石窟、佛塔、经文等,以便读者对所读内容有更直观的概念。全书的注释共有347处,对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词汇做进一步释义。
例二:《大唐西域记》序二中有“昔闻荀氏八龙,今见陈门双骥”。泰国人虽不以龙或马比喻杰出人物,但也不反感,因此译者直接将此比喻留在译文中,同时做了注解,指出用“龙”或“骥”形容人杰是中国的传统习惯,“荀氏八龙”指东汉荀淑八子皆有名望,“陈门双骥”指玄奘与其兄长捷法师。这让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达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翻译是异域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译者在翻译时,面对的是和源语文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添加注释对原文进行解释,重构文化语境,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可以说注释和译文一起,为读者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
邱苏伦教授在中国典籍泰译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了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兼具风采与易解。
结 语
邱苏伦教授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泰语专业,她从事的是非通用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顾名思义,“非通用语”很难像“显学”那样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无论治学研究还是翻译,都需要严谨的态度、潜沉的投入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邱苏伦教授40年兢兢业业的教学研究与翻译生涯,让她成为一名国际型学者,不仅为中国泰语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中国典籍泰译方面取得重要成就,成为北外中国典籍外译的代表性人物,体现了北外教师的传统与特质,也彰显了北外人的精神与追求。北外80年发展史,从20世纪上半叶初大告先生翻译《道德经》名扬国际,到如今邱苏伦教授的《大唐西域记》和《洛阳伽蓝记》泰译本,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北外学者为讲好中国故事所做的努力。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如果说译事学问如昆仑之旅,漫长而悠远,译者只能潜心追求,抱定“孰无施而有报”“孰不实而有获”的心态,别无捷径。“结微情以陈词”既是古代诗人的自况,在笔者看来也是对一切有追求的文字工作者的写照。所谓“微情”就是要避开繁华与热闹,呵护内心的洁净精微,把有限的学术生命投向修远的长途,以待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