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在实际教学中的思考
2021-06-30孟艳
孟艳
摘要:小学阶段,计算占了很大的比重,贯穿了小学的整个过程,更是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建立学生计算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就相关的解决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现状 对策
小学阶段,计算占了很大的比重,贯穿了小学的整个过程,更是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练习与测试都会发现计算题的分数占总分数的30%左右,而大多数学生丢分的原因都是由于计算出了错误。整体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由于抄错数字、抄错符号、在做进位退位题时会忘了进位或者退位。在大多数的时候会觉得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这是多方面能力综合的表现:如学生对于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忽视了对计算的基本训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或者有一部分老师只重视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忽视了对运算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综合以上原因,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态度不够端正,我们需要建立学生计算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想做到这些,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激充分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计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学习之后,在联系中就会应付了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计算方法,愿意做计算习题,从而达到百分百的正确率。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通过一些好玩的游戏的渗入,来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时,我通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化身为小矮人,为公主庆祝生日,而要想拿到送给白雪公主的礼物就需要先过关,学会7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会更加努力的来学习知识。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小船是用什么来图形组成的?几个图形组成的?一只小船有7个三角形,就是一个七,1×7=7,一七得七。两只小船呢?......这样以此类推到七七四十九,通过让学生数小船图形的个数来先认识7的乘法口诀,然后设置关卡,让学生得到要送给白雪公主的礼物完成这堂课的讲授,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时讲到语文中的古诗——七言绝句等让学生加深印象。
这样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我还会利用中外数学家的趣味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更集中精神来进行计算,使课堂上的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习惯,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是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平时会注重组织学生长期坚持进行计算训练,我的具体做法是以下三点:
(1)口算天天练。每天课前我会用5分钟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会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设置不同的练习题,对于学生比较难掌握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内容更会着重练习。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火车、夺红旗、找朋友、对口令、同桌编题交换完成并评分等,这样在进行训练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进行对比练习。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看错数字或者符号而造成计算错误,如39+12错算为48,把个位的9错看为6,所以我在教学中会把相似的数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纠正错误来提高辨析能力。
(3)定期进行改错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错题,会让他们准备好错题本,定期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分析错误原因,然后我都会把它们收集在一起,定期上一节纠正计算的错题课,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出错误的地方,说明原由并改正。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还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三、讲究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有些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老师还没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所以如果老师没有讲究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这样课堂将会无聊之至,同时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减少。作为老师,更决不能因为学生会算,就略带而过。而是要通过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算理,总结出计算的法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容,真实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教学中“180+340=?”,从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180+340计算出来,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略带而过,学生就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能算出结果,还让他们明白算的道理。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重视算理的同时,还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
四、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细心认真审题,但是对于计算题,很多学生都提笔就做,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甚至运算顺序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才动手解题。所以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审题,观察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的联系,再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做到做题前心中有数。
(2)养成检查的习惯。计算完后很多学生忽略了检查,其实检查可以把算错的查找出来,并改正,这样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所以老师要教育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同时在教会学生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或等于被减数;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或等于每一个加数等等。
(3)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顾名思义“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就学,老师的潜移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着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所以老师平时板书和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决问题时,要带着学生先认识审题,再分析题目中的关系,思路要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中要加强,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难以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的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態度等结合在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得到更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