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的人才支撑

2021-06-30李建军冷佳勤邓小乐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李建军 冷佳勤 邓小乐

摘 要:构建由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等硬实力,更需要有软实力即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为此,需要加快培养能够满足需求的“五类人才”,即创新型人才、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23

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以下简称SREB)东边是外包活跃的亚太生产网络,西边是制造业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国倡议共建SREB,其主要目的是期望通过与SREB沿线国家形成有效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合作,构建由中国主导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打通亚欧经济大通道。从现实情况看,中国与SREB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主要是以廉价消费品的出口来换取资源型产品,这显然与共建SREB倡议的“构建全球价值链”目标相背离。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于世界第一,高铁装备、工程机械、矿山开采、深海石油钻探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中国在全球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亟须凭借中国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和“全球价值链在位优势”,构建由中国主导的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构建由中国主导的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等硬实力,更需要有软实力即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没有适应企业跨国经营所需的国际化人才,“中国制造”就难以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更不可能在SREB建设中掌握话语权。这就意味着构建由中国主导的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的人才支撑为研究选题,试图解决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人才需求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构建由中国主导的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需要何等类型的新型人才做支撑?

1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国际再分工和价值链、人才链的位置再調整,是国际利益的再分配。制造业由工业2.0时代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发展为工业3.0时代的个性化、自动化生产,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纷纷采取外包方式,将加工、组装等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制造环节外包给像中国等劳动力资源更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的附加价值占比不断降低,而研发设计环节以及销售、物流等环节的附加价值占比在持续提升。

与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不同环节的附加价值变化影响相对应,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制造业由工业2.0向工业3.0升级,制造业对研发、设计、服务、管理等附加值较高环节的人才需求持续增加,而对加工、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环节的人才需求不断减少。在工业4.0时代,将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新生产模式,对研发设计、服务、管理等高端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对加工组装环节的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人才需求将大幅减少。

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制造”的规模现已跃居全球第一,实现了量的增长,但是“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却并未得到质的提升,“中国制造”由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必须顺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人才需求变化的新趋势,革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培育大批适应SREB建设需求的制造业相关人才,为构建由中国主导的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供人才支撑。

2 SREB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的人才支撑

基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对制造业人才的要求、SREB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人才结构现状,我们认为,亟须加强创新型人才、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人才、急需领域的专业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等“五类人才”的培养。

2.1 创新型人才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靠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高端制造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等“三低”问题。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大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行“制造业回流”和升级战略,“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双向挤压”危机和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创新是“中国制造”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战略价值愈加明显,中国制造业必须利用共建SREB的战略机遇,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层次和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中国制造”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近年来,SREB沿线国家制造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但与中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过程中,容易陷入碎片化漩涡和被“低端锁定”风险,借助中国制作业的全球价值链在位优势和相对完善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中国合作培育制造业相关专业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

2.2 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人才

标准和规则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特征。制造业的国际标准和规则本质上是一种最主要也是最隐蔽的技术壁垒。因此,可以说,谁掌控制造业的国际标准和规则,谁就拥有产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美国力推TPP和TTIP谈判,目的在于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标准和规则,并将其向全球推行,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只能被动使用他们制定的标准和规则。如若美方“宏愿实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永远只能是美欧标准和规则的使用者、追随者,“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将长期被“低端锁定”。

目前,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标准和规则基本上被德、美、英、法、日五个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定制,近年来,中国国内制造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标准和规则竞争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国内和国际领域参与到标准和规则竞争中,但与欧美国家相比相距甚远。而标准和规则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共建SREB倡议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制造”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强精通国际标准和规则人才的培育。

2.3 急需领域专业人才

概括而言,“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五通三同”,因此,当前阶段,“五通”是中国与SREB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的重点。由此可见,与“五通”(当前重中之重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硬联通”)相关的制造业专业人才是当前共建SREB的急需人才,主要涉及与设施联通相关的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项目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与贸易畅通相关的具备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交易、电子物流、国际采购等行业新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与资金融通相关的熟知金融投资、并购、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交易、互联网金融等技术的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同时,由于SREB涵盖的地域范围较广,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国与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开展产业合作,必须以东道国的产业需求为基础,须按供需匹配原则找准制造业重点产业,分阶段、多途径和SREB沿线国家开展制造业产业合作,如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重点将在能源领域,因此培养面向中亚国家的能源开采与转化设备、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是当前重点。

2.4 非通用语言人才

“五通”中,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软联通”是实现设施联通等“硬联通”的黏合剂,设施联通等“硬联通”是建立在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软联通”的基础之上的。“软联通”的实现需要通过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文化互鉴、学术交流、媒体合作等一系列活动。而促进以上交流和沟通的最基本工具是语言,唯有语言相通,方能实现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这就形成了巨大的语言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言人才)市场需求。SREB沿线国家的语言囊括了全部九大语系,官方语言甚至多达40余种,且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小语种,而目前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的语言专业所教授的语种仅有20种,同时掌握汉语、英语以及其他小语种(如中亚地区通用的官方语言或第二官方语言俄语、西亚和东欧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阿拉伯语)的人才非常少,还懂得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与SREB建设对语言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巨大需求相比,人才供给存在严重短缺,远远无法满足相关需求。中国急需和SREB沿线国家一起,加大对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相关国家人文交流,进而进行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相应的语言服务机制,发展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等,这将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命题,也是国家急需应对的现实问题。

2.5 高端复合型人才

SREB沿线国家众多,各国不仅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文化传统、民风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制造业合作,不仅需要有一批既精通相关专业技能、又熟知跨国经营与管理业务,同时还需要熟悉、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等情况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亚洲开发银行曾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做过一项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0年间亚洲各国累计将投资超过8万亿美元用以改善基础设施,主要涉及交通运输、能源管道、电信、水力等领域。在如此巨大的机遇面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具备明显的地缘、资金、技术、产能等方面的优势,但仍需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配套支持,其素质能力明显比国内同类人才的要求更高。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外,既需要熟悉东道国的语言,也需了解当地的政治文化、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等;既需熟知当地法律、经济状况,也需掌握国际贸易、投资以及国际合同的基本规则,能准确把握国际主流的资本运作模式和融资模式(如PPP模式等),具备有效进行投资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

3 结论

本文的分析认为,我们亟须加强创新型人才、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人才、急需领域的专业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等“五类人才”的培养。

“五类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而且也助力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根本在于民心相通,而核心在于培养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互通。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产品内分工如何影响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9,(12).

[2]李建军,孙慧.全球价值链分工,制度质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6,(4).

[3]李建军,孙慧.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了吗?[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2).

[4]赵琦玉.“一带一路”带动小语种热广外增设马来语乌尔都语专业[N].南方日报,2015-05-1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