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任务的呈现:以“学生明白”为原则

2021-06-30张菊荣

关键词:课堂观察雷雨

张菊荣

【编者按】在评价驱动的课堂上,“呈现评价任务”是教学的开始。“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这一素来少有教师关注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期《本刊特稿》栏目的3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解读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呈现:以“学生明白”为原则》通过观察一位语文教师的“同课异上”,阐明如何以“学生明白”为原则有效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如何精准呈现》梳理了10节英语课评价任务的呈现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而《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才利于学》则通过对一节数学课的全程观察,讨论评价任务的呈现方式。

摘要:评价任务的呈现,不是以教师明白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明白”为原则。如何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观察卢老师执教《雷雨》一课,可以获得如下启迪:要提高任务呈现的精准度,要保证教师示范的正确性,要强化范例建构的参与度,要遵循认知方式的儿童性。

关键词:评价任务;呈现原则;课堂观察;《雷雨》;“同课异上”

课堂评价是从呈现评价任务开始的。评价任务的呈现有一项基本原则,那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该任务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什么和做到怎样,即明白任务的内容、方法、结果及标准。要让学生明白,前提是教师自己明白。评价任务的呈现是一项专业基本功,如何帮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需要教师的专业精进。学生不能完成评价任务或者完成的质量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明白任务的要求。

我校卢老师最近三次执教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笔者有幸参与这一“同课异上”的研究过程,并观察了第一次与第三次的教学,对于如何呈现评价任务才能让学生明白颇有感触。我认为,学生能否理解评价任务,与任务呈现是否精准、是否合理运用示范、是否有学生参与构建范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相关。

一、提高任务呈现的精准度

评价任务的呈现需精准,否则无法收集到精准的评价信息。卢老师第一次执教,呈现的第一项评价任务是:“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色,说一说景色的变化。”关于这项任务,卢老师希望学生能圈画相关景物(这些景物是一些词语,如“乌云”“叶子”“蝉”),并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圈画的过程并不顺利——学生圈出来的都是描绘景色的句子或短语,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吹得树枝乱摆”,而不是有关景物的词语。问题出在哪里呢?评价任务中的“景色”一词用得不准确,应将“景色”改为“景物”,指向具体的事物。

这个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引起重视,我们以为是“没有示范”之故。因此,第二次教学,卢老师先示范圈画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但在呈现任务的时候,仍要求学生圈画“景色”。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确圈出了一些表示景物的词语,而不是句子或短语。于是,我们也就认为这一项任务的表述没有问题。

但在第三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课堂情形重演了。学生圈了一段又一段描写景色的句子与短语,而不只是词语。在课后反思中,我们认识到,如果评价任务不精准,即使有示范,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我们讨论了修改方案,把评价任务改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通过景物的变化写出来。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写的景物有乌云、叶子、蝉。”在讲明“景物”与“景色”的区别之后,教师示范把这些景物圈出来,继而要求学生圈。这是在第三次教学后修改的教学设计,卢老师会找时间再上这节课。我们相信,评价任务的精准呈现一定会带来学生的精准理解。

二、保证教师示范的正确性

有一些略为复杂的评价任务,仅直接布置无法让学生明白任务要求,教师示范是呈现任务的常用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卢老师也多次运用这一方法。

如前述的第一项评价任务,通过示范的方式——特别是第三次上课之后的精准示范,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明白任务要求。本课教学的第二项评价任务,也是通过示范的方式呈现的。任务内容是:“品读好词好句,借助图片、替换词语等,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的精准。”

这是一项赏析关键词的阅读任务。怎样帮助学生明白这项任务要求呢?卢老师采用的方法是示范赏析“压”字。在第三次教学的示范中,她用了“三猜”的方法。一猜:“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脑海里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其中有一种景色让老师印象尤为深刻,你们猜一猜:是哪一种景色?为什么?”二猜:“文章一开头就写乌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其中的哪个词?”三猜:“你们猜:老师为什么喜歡这个词?说说理由。”最后,卢老师总结:“同学们,一个‘压字让我们感觉到了雷雨前的乌云密布。这个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此时,时机成熟,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在这篇课文中间,像这样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的词还有4个,请大家默读课文,去找一找。注意:是一个词,一个动词。”这一方法非常典型,是用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

三、强化范例建构的参与度

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的内容、方法、结果与要求,能较好地解决仅“直接布置”讲不明白的问题。进一步地,组织学生参与示范的过程,一起来完成这个“示范动作”,而不是单纯地“告知”;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明晰任务要求。

如前所述,通过“三猜”,学生明白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在课文中发现关键词,并进行品读。这个发现与品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词语敏感性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学生说说理由,这又是培养学生有理据地说话,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题中之意。

学生参与范例的建构,其实也在建构新的理解;继而用范例理解中形成的新经验去完成新的任务,也就是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有一些要求,教师直接说明就可以;有一些要求,需要教师先行示范;有一些要求,则要学生参与示范的过程。不同的方法,为了同一个目的:帮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

四、遵循认知方式的儿童性

“评价任务”这一看似有些“硬”的词语,在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必须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翻译”成为儿童的语言,要置于儿童喜欢的世界中,而不是用成人的方式简单地把专业术语塞给他们。即便我们的评价任务已经设置得比较科学,儿童听不懂、想不明白,也仍旧毫无意义。

第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就要用儿童的语言来说话。在鉴赏词语的板块中,卢老师用的是“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这样押韵的、富有节奏的语言来触发学生的语言直觉。学生不断地以这样的语感要求去对接文本,找到了“垂”“挂”“坐”“扑”这些词语,并进行赏析;在一次次的赏析中,加深对“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的理解。

第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就要善用儿童熟悉的情境。示范赏析“压”字之后,卢老师没有生硬地说“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妙的其他词语”,而是呈现了4个“宝盒”,告诉学生有4个“用得好、用得妙、用得呱呱叫”的词就藏在这些宝盒中。学生“寻宝”的兴致立即被调动起来。

当然,情境的创设也不能过,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有“买椟还珠”的可能——学生只关注了“包装”,而忘记了知识的实质。比如,关于第三项评价任务的处理,卢老师先后多次调整情境设置。第一次教学,她先出示4幅下毛毛雨的图片,然后呈现评价任务:“淅沥沥,淅沥沥,毛毛雨下起来了,会有哪些景色的变化呢?要求用不少于30字描述,写1—2处变化,用1—2个动词。”这样的呈现虽是清楚明白的,但缺少儿童学习的情境。于是,我们商量改进。在第三次教学时,卢老师做了两项调整。一是评价要点更简练。只要求两点:至少写2个景物,至少用好2个动词。二是把这个评价任务置于真实情境中。卢老师首先说:“江南春天的细雨是非常美的,老师拍了一些照片给大家看。”出示4幅“江南春雨图”后,她接着说:“老师要拿这些照片去参加展览,要求写一段说明,请大家帮助老师一起写好这段说明。”最后,明确两项要求。这样,就把写作的任务放在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课上,学生无论是写作的过程、结果,还是对照评价要点的自我评价,都有喜人的表现。

第三,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要助力于儿童的发展,而不能止于儿童的起点。有时,评价任务整体设计后,需要分步呈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进阶。在第一項任务中,前述的圈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相关景物,只是任务的第一步;任务的第二步是发现哪些景物只写了一次,哪些景物不止写了一次;第三步是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来说话。如此,帮助学生学会说一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物的变化。

评价任务的呈现,可以直接布置,但一定要精准。仅仅通过直接布置不能讲明白的时候,示范无疑是一种常用的好方法。示范可以是教师的明确演示,也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参与度来提高对任务要求的理解水平。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任务,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运用儿童的语言,创造对于儿童学习有驱动性的情境,促进儿童的发展。让学生明白,这是评价任务呈现的基本原则。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