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岁月
2021-06-30蒋秀兰
蒋秀兰
二零二零,不寻常之年!
国家,经历一场新冠病毒的侵害;小家,八十岁的母亲忽患肺纤维化。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我们姐弟五人心急如焚,痛心不已。农历腊月,母亲住进赤峰附属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当我走进重症监护室,看到生命与时间的赛跑,顿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漂浮和虚无,唯有生命唯有生存的力量才是最真实的。如果不是特护的引导,我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母亲。整个监护室都是清一色躺着的戴着呼吸机的病人,他们是那样的安静又无奈。母亲也不例外,看到她孤寂无助的眼神,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母亲,善良的母亲,为何要遭受如此磨难?此时,母亲的意识是清醒的,她微弱且含浑地对我说:“我要回病房,我要回病房……”母亲婴儿般的祈求,让我感到痛心和无奈。
医生说:“肺部大面积呈白色网状,肺功能衰竭,生命只能用激素维持。”听了医生的陈述,我们姐弟五人日日夜夜忐忑不安地守护在母亲身旁,心中默默地为母亲祈祷。出人意料的是,在医院治疗半个多月的母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正月初六,母亲出院了。我们姐弟五人商讨着农历十月十六日如何安排过好她的八十大寿。而我也深刻地体悟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不管多大年纪,耳边都有一句“娘来了!”人生最大的悔恨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不知从何写起,迟迟没能下笔。直到现在,我决心一定要在她有生之年写点文字,以抚慰母亲那颗大爱无疆的心,给予母亲精神慰藉!人生最难写的文字就是描绘母亲,但愿我这笨拙的语言,粗浅的文字,能够展现母亲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岁月!
包办婚姻
一九四一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母亲出生在翟氏大家庭。亲姐弟四人,叔伯姐弟二十二个,母亲玉字辈头大。外祖父兄妹八人,身为长兄的他又是大家族的当家人。母亲描述外祖父身材魁梧,英俊潇洒,力量过人,家里家外一把手,只是由于年轻伤力,中年得了气管炎、肺病。母亲自小天资聪颖,长相俊俏,是十里八村响当当的美女。母亲三岁那年,和叔伯弟弟、妹妹玩耍时,险些被太外祖母的棺材盖砸死。十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患上了腿疼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缺医少药,她只能眼睁睁硬挺,最后成了“罗圈腿”。学堂里的母亲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出类拔萃。残酷的现实却迫使母亲不得不辍学。她哭了,撕心裂肺地哭命运之神为她关闭了一扇门!
俗语说,树大分枝。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外祖父哥几个各支锅灶,分家单过。望着年幼、体弱、多病的家庭成员,外祖父着急了,他开始给长大的女儿物色婆家,打算找一个老实厚道,体壮能干的女婿替家里分担。当母亲听说物色的婆家是蒋门,心里一百个不满意。虽然自己腿脚不好,但也有意中人,闭眼睛摸一家也比得上蒋门。可权威大家长制的外祖父却容不得母亲辩解和反驳,大手一挥说:“你指望那些油腔巧舌,奸头猾脑的后生给咱家干一辈子活?不可能!嫁了吧,蒋家虽穷,但他家老二厚道能干,你嫁过去,不会吃亏的。”
一九五九年农历二月初六,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九岁的母亲走进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殿堂。母亲结婚那年,虽然是二月,严冬已过,但还是很冷,冷得让人心里透凉。当太阳疲惫地从西北山顶上慢慢沉落时,一道晚霞凄凉着山村,几声狗的吠叫,让山村的夜晚显得更加寂寥。天黑得很快,几个纸糊的窗户里,透出幽幽摇曳的煤油灯焰,被夜风抽搐着左右摇摆,有一种忽明忽暗的恍惚。洞房的灯盏亮着,闪闪的灯光照着屋里的泥土小柜子,照着高粱秆窗户上的那个喜字,照着母亲脸颊间的泪珠儿。
婚后第三天,母亲早早起来,准备回娘家的礼品,可是,父亲忽然病了,神情恍恍惚惚,焦虑不安,走来走去。他独自一人悄悄地窝在村口荞麦垛里,呆呆地向北方望着,一直望着……
原来,父亲十六岁那年,随村里人去很远的北方出战勤。干活期间,结拜了七个把子兄弟,父亲最小,排行老七。父亲人老实,挣的钱都被几个黑心把兄弟巧言花语地骗吃光!回家的时候,父亲兜里空空,脾气暴躁的祖父不问青红皂白,责骂父亲:“没有出息的窝囊废,要饭吃都找不到大门口!”父亲有话说不出,有委屈道不尽,只能憋在心里,长期压抑,最后抑郁了。
天呀!婆家穷,丈夫病,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母亲哭哭啼啼地跑回娘家,向外祖母哭诉,表示再也不想回那个家了。面对女儿的哭诉,外祖父沉着脸,默默地抽了一袋烟,一声长叹:“孩子,你的婚姻是我一手操办,但家族的叔叔们也同意,回去吧,俗语说,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慈善的外祖母也在一旁劝:“人的命,天注定,回去好好过日子吧。”无奈的母亲只好又哭哭啼啼地被外祖母送回婆家。
就这样,母亲艰辛酸楚的一生拉开了帷幕。
苦难岁月
由于婆家穷,母亲说:“她和父亲一大家吃糠咽菜十一年,家里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孩子大人无精打采,面黄肌瘦。”
那时候,母亲用挖来的野菜贴菜饼子,蒸野菜窝头,又熬一锅野菜粥。天天野菜干粮,顿顿野菜粥。吃得小姑直嚷嚷:“二嫂子,喝野菜粥会死人吗?”母亲很是无奈地摇头苦笑。
母亲护犊子。瞧着女儿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吞糠咽菜,心不忍,隔几日就抱着三妹领着大姐和我去外祖母家沾沾荤腥。外祖母用铁锅烙的黄米面黏饼,又黄又黏又柔;鏊子摊的玉米面煎饼,又圆又薄又甜。我和姐妹吃得香饱,而母亲却在一旁偷偷咽口水,她多想吃一顿没有野菜的美餐呀!但她不想给外祖母添负担,自己的孩子吃饱已是她最大的奢望。
我家后院有个婶子,日子很富裕。她见母亲吃糠咽菜,指着母亲讥笑道:“哎哟哟!俏媳妇的舌头都吃成绿的了!叫人可怜哟!”听了婶子的冷嘲热讽,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以后,母亲很少出去串门,即使出去,饿着肚子也强颜欢笑。后来,勤劳的母亲在房前的一块空场地,用铁铣、镐头开辟出很大一个菜园子,种植各种蔬菜、瓜果。每逢六月,绿油油的菜园里就会飘出花香、果香。母亲摘来一大筐豆角,去丝,洗净,放在铁锅里,扔一把盐,煮熟。南瓜切块,在蒸笼上蒸烂,捣成泥,搁一二捧玉米面或高粱面,再一蒸,就是全家人的飯菜。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辛苦劳作的季节。庄稼人收割完会在地里丢弃一些谷穗子、高粱脑袋、黄豆角……每每这个时节,母亲就拿上布袋子,领着小姑去田垄间拾粮食,拾满袋背回家,备好过冬粮。
秋后的太阳很毒辣,母亲利用“秋老虎”,很是一番忙碌:锄白菜,摘辣椒,挖土豆,腌酸菜,腌咸菜,又把剩余的小白菜、辣菜缨编成一条条“绿辫子”,再把萝卜、辣菜切成一片片,一串串挂在房檐下,晒干,收好,冬季的菜就储好了。
冬日的清晨,村里第一缕袅袅炊烟是母亲亲手点燃;一年四季的深夜,最后熄灭的灯总是母亲守候。煤油灯微弱的光,摇曳着母亲裁剪衣服的身影。她把饭桌收拾干净,铺上一块旧布单,再用煤油灯压住桌角。一番思忖比划,动剪裁布,随后飞针走线。有时半夜醒来,昏暗的煤油灯光将母亲疲惫的身影照在墙上。全家人的一双双千层底,一件件棉衣棉被,揉进了母亲的千针万线;补不完的破烂衣,缝不完的破烂货,缝缝补补,缝进了母亲的勤劳和辛苦。
家有慈母
日子在指尖上静静地流淌着,一年又一年。
一九七零年,我们告别了老屋,告别了饥寒苦难的老屋,告别了历尽沧桑岁月的老屋。父母扶老携幼,开始酝酿营造我们的新家。盛夏,母亲昼夜辛苦地奔波,东奔西走地操办,换来了三间夯土房,成了我们遮风避雨的家。
每逢过年,母亲最辛苦。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忙碌:杀肥猪,泡黄米,推碾子。用父亲穿好的高粱秆箅子,一锅一锅地蒸年糕,蒸豆包。扫房时,母亲站在高高的高桌上,用长长的笤帚把房顶、房梁、墙角的灰尘、蜘蛛网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母亲又去供销社买年画,贴在北墙上,再买几张腊花纸,围贴成炕围子。整个屋让母亲布置得既温馨又敞亮。
一过腊月二十三,母亲更忙了:二十三送灶爷,二十五做豆腐,二十七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煮猪骨,三十晚上坐一宿。除夕早上,暖烘烘的花棉袄,新袜子,俏俏的红头绳绿发带,甜蜜蜜的大红枣水果糖,母亲一样不差地摆在我们姐弟五人面前,我们是高兴了,但母亲累得精疲力尽,躺在炕上,过年的饭菜一口也吃不下。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她的五个儿女,年年这样辛苦,月月这样劳累,天天这样奔波。
记得,大姐十三岁那年,也患了腿疼病,一疼就是三年。三年间,母亲为了大姐不成为第二代“罗圈腿”,不分昼夜,不辭辛苦,到处请医问药。没人知道她偷偷流过多少泪。还记得,十三岁的三妹早早辍学,一心跟戏班子学唱戏。母亲苦口婆心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三妹仍一条道走到黑。三妹打小泼辣、直爽,家里家外是母亲的右手(母亲左撇子)。十九岁那年,三妹定了亲,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母亲明白婚姻自主这个道理,她不想让女儿成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她不想因为自己的意愿而拆散女儿的婚事。虽然女儿是她的“右”手,但必须割掉。这就是母亲的深明大义。三妹出嫁那天,母亲的手和冰一样凉,脸没有血色,她是咬着嘴唇,手扶大门框,眼中含泪,目送女儿走远……
精通古书
中国四大名著是母亲的钟爱,古典小说是她的精神寄托。外婆家保存着许多古书,母亲从娘家借来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封神榜》陪伴她度过了苦涩年华。
在我的记忆里:冬季,油灯下,我们一家人各自抓着玉米,用手掌剥粒子,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枯燥乏味,肌肉酸疼。我们年纪小,瞌睡大,手在动,脑袋却在“小鸡啄米”。每每这时,母亲就开始用她那极好的口才给我们讲古书、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貂蝉拜月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年代,给我们天真纯洁幼小的心灵,带来童话的世界和无穷无尽的遐想……
保驾护航
日子在指尖上悄悄地滑落,一年又一年。
母亲说自己是父亲的护心符和保护神。生产队时代,父亲常常被人欺负,队里的脏活、累活,队长总是第一时间找到父亲,秋后有红利的事,父亲总是最后一个知晓。
记得有一年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新队长带领广大社员去离村十多里的西召锄地。他命令父亲回村给社员挑水喝。头顶着炎炎烈日,脚踏着滚烫的土地,父亲挑着满满的两大桶水,穿梭在村子到西召的乡间小路上,一趟又一趟……似火的骄阳直直地打在父亲裸露的皮肤上,那滚烫的豆大汗珠一滴一滴不间断地往下掉,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结了一层厚厚的盐霜。事后好心人把这事儿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完怒火胸中烧,她找新队长理论:“队长,不要欺人过甚,这是新社会,不是旧世道,人在做,天在看,欺负老实人会遭报应的!”母亲的伶牙俐齿,使队长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母亲遇事理性而又克制,不卑微,不护短。为了撑起被外人瞧不起的家,母亲用她柔弱的肩担起重担,一个人撑着,扛着,打理着家里家外,大事小事。
二零零零年,父亲患脑血栓,神情痴呆,行动木讷,日夜不睡觉,穿着短裤,拄着拐杖,屋里屋外不间断地走,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一会儿走到院里的驴圈,一会儿又摔倒在煤房的煤堆上。有时大小便,手不灵活,全拉在裤子里。那些日子母亲日日夜夜地守护着他,照顾着他,一刻闲不下来。那年,母亲瘦了许多许多。
患病两年后,父亲走完憨憨的默默无闻的一生,享年六十六岁。临终前,他拉着为自己保驾护航一生的母亲,久久地凝视着,想说点什么,但说不出来,表达不了,只有眼泪从浑浊的双眼一滴一滴流淌着。母亲悲痛欲绝!她哭不理想的婚姻,使自己活在痛苦委屈的岁月里;她哭自己的婚姻里少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甜蜜;她哭丈夫鞋底磨破、锄头铲薄、镰刀割弯仍不得闲歇的一年四季;她哭丈夫甘心情愿为娘家无私付出的岁月;她哭丈夫憨厚、诚实、苦干没有色彩的一生……
春来夏往,秋去冬来,岁月像圆圆的珠儿轻轻落下,无声无息,悄悄流逝。
二零零三年春,在镇上上班的四妹和做生意的弟弟开车回到家乡。四妹买来金银首饰给母亲佩戴,弟弟携着母亲说:“妈,儿子现在有房有车有生意,接您进城享福去!”那天,母亲笑了,阳光般地笑了,命运之神为她打开了一扇窗。
二零一五年,四妹又带着母亲去了北京,畅游了故宫、颐和园,让母亲看到了曾经只能在古书中看到的美景。母亲说,自己很知足,知足苦涩岁月过后,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对她的孝顺……
回顾母亲的岁月,是一首诗的真实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呀,母亲骨子里是青山的翠竹,不畏惧生活的清贫,无论怎样的艰苦环境,她都坚强地活下去!
母亲的岁月,是一本厚重的书,读不完,阅不尽;是一杯苦咖啡,苦涩中品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是一盏蜡烛,燃烧自己的心和血,照亮儿女们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 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