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感悟

2021-06-30陆贵华

考试周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共鸣时代背景

陆贵华

摘 要:感悟是阅读教学策略中重要的一条,它偏向于感性思维,侧重内涵的领悟、想象、直觉和体验,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明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综合。

关键词:学生感悟;唤起;共鸣;时代背景

感悟是阅读教学策略中重要的一条,它偏向于感性思维,侧重内涵的领悟、想象、直觉和体验,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明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综合。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感悟阅读,就是指学生凭借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观感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印象和明确文本意义的心理过程。

一、 用音乐渲染朗读气氛,激发学生感悟文本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础,也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悟文字之情,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情教在语文学科的一种渗透。言情是语文最重要、最突出的功用,即便是说理、叙事、状物也蕴含着情感,否则文字变成了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了。

指导学生朗读好每一个句子,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中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受暗示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所以他们丰富的情感,极易受情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充满激情的课堂导语,借助多媒体绘声绘色的影像资料,乐器的哀乐音乐等手段营造与文本气氛相似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意境中,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学生学习好课文中的知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过程中,教师事先播放哀怨的音乐,营造氛围,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学生在低沉的气氛中就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随着深沉的音乐的响起,教师在课堂朗诵的语速慢慢地减慢,声音越来越降低,配之的是脸上严肃的表情,伴随着进入悲伤的神情,创设令人伤心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首都人民在冰天雪地里送总理的悲壮场面,学生就如身临其境,与此同时,让学生回忆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以及课文写作的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对课文理解得确切,而且小学生怀念周总理感情的流露也是非常真实的。还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從朗读与音乐声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失去总理后的伤心之情。在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理解后,再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课文,把握朗读的基调,升华认识,深化理解,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 反复阅读文本,联系生活体验,唤起学生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都说明人具有他的独特性,没有哪两人的思维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没有哪两个人能够产生完全一样的感悟。感悟文字所承载的情感,要在“举象”,重在“移情”,贵在“入境”。“象”“情”“境”是体悟情感的三大支柱,是感悟教学策略的核心。在课堂中要善于举象以生情、移情,以悟情、入境以融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唤起学生的感悟,入文本之境,融自身情感于文本之中。

例如,在《凡卡》一文中“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这样的反复出现时为了增强语势,抒发凡卡强烈的悲苦之情、祈求之愿。要解读、掌握“反复”这一个语文知识点,关键在于让学生对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强烈的祈求心愿有一个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对文本、对根本中刻画的人物命运的真切体会,才能被活生生地,而不是机械地掌握。对于凡卡的生活,现在的学生已经很难体会到了,因为他们的生活要比凡卡好上十倍,一百倍。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与同年龄的学生比较,生活比较清苦,生活物质条件差,得到父母的关爱少,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外出打工,家里就只留下老人照顾,有时候只有春节那几天才能在一起,相思之苦油然而生,为感悟积蓄充满情感能量,教师引领学生借助这种情感,细读文本,体验关键词,中心句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切身体察、移情体验、回旋美读等方式,深切地感悟好体认凡卡的悲惨命运。在那一声声“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的恳求、祈求、苦苦哀求之前,教师可以先酝酿情感,面对远去的亲人一遍遍深情地呼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走!”的练习,让情感融入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由心而发,再去体会凡卡的心境就容易多了。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会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些关键的语句模式,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反复”这一修辞的语言表达力量。

三、 图文结合,透过重点句段描写,引领学生感悟

教材文本中不乏有很多描写细腻、详细的句段,而语言文字没有直观性,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不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对文本产生正确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多媒体,能够弥补文字的缺陷,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与课文中描写相似的直观的图片信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枯燥、干瘪的文字符号转变为鲜活的形象的精美画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加强对文本的感悟。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辅助下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必然。

比如,在《桥》一文中,有很多地方对大雨和洪水的描写,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特色。“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是用短句表达急促、紧张的情形;“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则强调了洪水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近1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里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洪魔的恐怖与狂妄。对于这些偏向于理性和抽象的描写,但从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方面入手显然是不够的。若将图、文、音、像等信息集于一体,配以大雨倾盆而下、洪水狂奔而来的场景,再加上雷电、狂风的音效,势必能够把学生带到那个风雨交加的早晨,感悟那命悬一线的紧张时刻。

猜你喜欢

共鸣时代背景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健美操创新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