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考地理命题 引领高中地理教学
2021-06-30隗彦巍
隗彦巍
[摘 要]地理科目作为普通高中学科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技能的增强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筛选机制,其命题的方向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引领,而高考地理的命题方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也具有导向性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充分把握高考地理命题的思路和维度,能够为地理课堂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好高考命题的“风向标”,可以促进地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完善,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命题;引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50-02
地理作为高中学科中融缜密理科思维及感性文科思维为一体的科目,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高考地理科目的难度系数较其他文科题目而言略高,因此把握好高考地理命题的导向,以命题思维引领教学方式,是现代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对于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的思维和走势进行深度探究与评估,从而探索历来命题中较为明晰的思路,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方向性保障。
一、探究高考地理命题中的显著特点
1.地理学科概念与原理的交融
高中地理学科自身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中蕴含的地理概念知识和相关原理都是高考命题的基础性条件,相关学者和出题人都以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原理概念为重要出题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现实案例或生活经验对其进行转变及改造,从而有效避免过于直接地阐述和关联教材知识点。在命题过程中,出题人往往会对相关的地理概念原理进行分解重组,并在其中渗透新的理念和元素,使其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考生眼前。但是换个角度而言,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始终是与课本教材内容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稳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深化其对于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其才能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高考地理题目时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考。
2.地理逻辑思维与实践的结合
高考地理学科命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通过灵活多变的题目有效连接地理学科的知识,串联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因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题目。一方面在设计高考地理题目的过程中,出题人会以基础性知识为本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和编制,会利用学生解题的思维步骤将每个知识点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解题过程中检测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另一方面,在综合性题目答案设置中,出题人一般会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答案的编写,但在得分点的设置中无非就是“原因—措施—意义”三位一体的题目体系。因此,倘若学生具有相关的答题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实际考试中展开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延伸,就能够较为高效准确地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3.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的统一
现代高考地理命题逐渐朝着生活化和常识化的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题目创新和难度提升。伴随着新课改在普通高中的广泛开展,高考命题也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出现变化。传统地理高考题目有时会因为角度的刁钻和难题的增加导致学生解答时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尽管对于相关的知识概念已经熟记在心,但面对复杂的题目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同样会使其答题效率降低。现代地理新高考的命题更趋向生活和常识的深度融合,在题目设置中将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作为考点,同时相关知识点所涵盖的范围也不仅限于课本内容,而是更加重视课外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渗透,目的在于充分运用学生的课内基础性知识与生活实践性经验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强化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二、解读高考地理背景下的教学困境
首先,有的教师忽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在教学基础性概念和原理时并未采取深度讲授的方式,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教学,对于更深层次的概念和原理没有引领学生进行探索,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相关地理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不足以应用于靈活多变的高考题目中。其次,有的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思维结果的产出,对于解题和思考的中间过程有所忽略。缺乏逻辑性的思维和推导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重视结论得出,也会造成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片面化发展,学生对于题目推导能力的弱化更会使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中处于弱势地位。最后,当前少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剥离,与社会生产活动渐行渐远,有的教师没有以生活现象和地理事物作为教学的背景,单纯地将地理教学局限于“背记式”的机械性环节中,造成记忆化的教学方式有时偏离现代教学理念,从而使有的学生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上述现象均为当前部分高中地理课堂中所出现的教学漏洞,需要教师通过授课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落实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选用高考地理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扎实根基,以基础性知识融合生活实际
高中教师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把握好理论性知识的讲述,对于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要从较为深入的层次进行教学,要使学生能够从概念原理的内部去解读地理学科的问题所在,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同时,教师要在教授概念和理论时将其与实践经历和社会生活相融合,赋予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实践性和现实性,让学生从地理现象的本质出发,牢牢掌握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好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工作。
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第37题第(3)小题就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有效解决。题目要求“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结合地理时事热点可以得出,全球化气候变暖的趋势愈加明显,而其变化的背后是全球气温的升高,利用常识可知气温的升高会使水分蒸发的速度加快,水分的蒸发使稀释作用减弱,因此洼地中的含盐量必然大幅度提升,由此可以得出本道题的正确答案。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知,地理学科的学习首先要基于原理和概念,教师应通过稳扎稳打的授课讲学,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再通习题训练等環节巩固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融于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让教材内所蕴含的知识尽可能的生活化、实际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重视逻辑,以逻辑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较强的逻辑能力也是学生应对高考的重要因素,逻辑能力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对题目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在回答问题时所选用的角度更加全面,避免相关点的遗漏和缺失,从而得以用更准确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题。另一方面,逻辑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式,让学生自如地应对灵活多变的考试题目,从思维构建、联想比较、综合观察等角度剖析问题背后的地理知识本质,从而提出精准的解题方法。
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第36题的第(1)小题,就可以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题目要求“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东南沿海”“有利条件”,将回答的范围进行锁定,思考工厂生产所需条件、东南沿海能给予的优良条件,进而从两个方面针对“社会因素”进行整合梳理,最后以“劳动力、市场、交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工业历史”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回答。
从以上案例可知,教师平时要通过问题导学式的地理学科教学方式,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导向式问题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综合应用能力。
3.推陈出新,以信息化教学搭载学科内容
教师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拓展地理课堂的知识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图文结合的方式搭配课堂知识的讲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强化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将理论化知识与现实进行联系,将书面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比如,笔者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个单元的授课过程中,采用图文结合、动画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笔者将地表形态的类型通过丰富的动画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形成对各类地形的印象。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使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动画、图文等新元素拓展教学的内容,让授课更加具备趣味性和灵活性,有效启发学生思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于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以便更好地应对高考。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应符合高考地理的主要趋势,教师应把握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联系,应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光辉.从高考地理命题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 谢爱民.洞察命题趋势 明晰备考方向: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45-47.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