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 借力 融情 回归
2021-06-30吴锦春
吴锦春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人民的民族心、民族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因此,教师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初中思政课,需要在“衔接”“借力”“融情”“回归”的统一中深入推进。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思政课;阶段性特征;情境式教学;生活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30-02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此背景下,天津市新华中学与天津市外国语大学等10所学校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并围绕“爱国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开展了“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论坛活动。本文以笔者在活动中所教的初中学段思政微课《我爱我的国》为例,探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初中思政课的教学策略,这也是落实《纲要》和《意见》要求的一种方式。
一、注重阶段性特征,爱国主义教育需“衔接”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初中思政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动参与公共生活、懂得珍爱生命、自我感悟人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因为年龄与学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面向初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遵循他们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又要注意与更高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中指出,初中学段要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党、祖国、社会、人民与自我的关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因此,从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视角看,作为初中学段的课程,思政课应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开展体验性、启蒙性教育。在微课《我爱我的国》中,笔者以学生绘画、朗诵、文章等作品为依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创作时的所见、所听、所思,进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一方面,这样的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种他们乐于接受、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有所思考进而实践的方式。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从而为更高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夯实情感和认知基础。
二、注重情感初体验,爱国主义教育需“借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服务。2020年年初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有了一段特殊的经历,我们是这场疫情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我们在多少个平凡又伟大的英雄身上见证了中国担当、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分析学情时,笔者考虑到,中学生已经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了自身对此次疫情的初步认识,这些认识可能来自某个感人的瞬间、可能来自自身的某段经历,但是是真诚的、独特的。加之学校开展了“以‘艺战疫、礼赞抗疫事迹”系列活动,战“疫”中那些勇敢的逆行者、那些用行动践行的铮铮誓言、那些令人感动的家国故事,被学生画在纸上、写在字间、唱在心中。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初步形成价值认同和进行情感抒发的过程。他们经历的情绪渲染、形成的思想感悟,是在任何权威的教材上都难以获得的,对教育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在课堂之外学生已经生成的情感初体验,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学会“借力”。换言之,即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当作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资源,“借”到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之与课堂教学协作发力,共同推动学生的认识深化和情感共鸣。
三、注重情境式教学,爱国主义教育需“融情”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适当的教育情境,引导及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面对初中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把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歌曲、视频片段、图片等展示出来,使课堂瞬间鲜活灵动起来,通过选取恰当的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借助教学工具和教育素材,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正所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需要教育者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真诚地、理直气壮地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与学生的共情点,点燃教学激情。
从教学设计上看,在微课《我爱我的国》中,笔者选取了与初中生情感和认知相符的视频短片《妈妈要去打怪兽》来营造“战疫”这一情境。视频中的妈妈是一位医生,她把病毒描述为大老虎来让孩子明白前往一线抗疫的危险性,告诉孩子勇敢就是在很害怕的时候还能去做正确的事。这段视频既把大家的思绪拉回疫情时期,用一段暖心的、饱含情感的母女对话开场奠定了这节课的情感基调,为后续教学环节中学生感情的抒发做了铺垫。同时,借助一位医务人员的付出引出各行各业的逆行者,思考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即爱国主义精神,并由他们的行为和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理解及践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课堂的第二篇自然而然地展开。简言之,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灌输,而需要流露真情实感、找到情感共鸣。
四、注重生活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需“回归”
“你当时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呢?”“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常常通过网络关注疫情的实时情况,看到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脸颊上被护目镜勒出印子,双手被各种药物侵蚀,我看后触动很深。”“那你想借这幅作品表达什么呢?”“这些伟大的为我们付出的英雄都是逆行者,给我们留下的是背影,这并不是代表某一个医护人员,而是代表这些奋勇拼搏在一线的所有值得敬佩的人。并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那些愿意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中华同胞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普通人向着光、寻找光,成为我们的光、成为英雄。”这是微课《我爱我的国》中的一段师生对话,笔者选取了学生创作的一幅水墨画,其中描绘了医生护士英勇逆行的背影。作为情感铺垫与课堂导入,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刻悄然开始。
教育源自生活,也要回归生活。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作品,邀请作品的小作者阐述自己在绘画、写作和诗朗诵过程中的心声。通过童心童眼观察疫情中令人感动的人与事,展现疫情发生以来学生对于身处不同岗位的逆行英雄挺身而出的謳歌与思考,感受这些逆行者身上的共同特质正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此外,笔者还设计了“我要成为你”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经历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后如何更好地重返校园,进行一番心灵对话。有的学生被疫情中平凡的伟大所感动,也想成为医生、科学家、教师……借此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着眼当下,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职责,脚踏实地,将家国情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更爱祖国。疫情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与故事在学生的作品中得以重现,爱国主义情感也在他们的阐释中悄然升华。因此,对初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回归”,回归生活中寻找素材,回归生活中践行感悟。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课程,如今更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看待。因此,教师要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打造有信仰、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晓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与原则[J].中国教师,2020(7):18-21.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