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热管反应堆模拟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分析
2021-06-30王成龙唐思邈张大林秋穗正田文喜苏光辉
张 胤,王成龙,*,唐思邈,李 建,张大林,秋穗正,田文喜,苏光辉
(1.西安交通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热管反应堆是一种新兴的反应堆,与传统的轻水堆相比,具有结构紧凑、固有安全性高、模块化等优点[1-2],可广泛应用于宇宙探索、资源探索开发等。目前,国外针对热管反应堆的研究已取得实质进展,美国提出HOMER[3]和kW级小型热管堆Kilopower[4]的设计方案,在热管反应堆的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国内关于热管反应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5-7],因此开展热管反应堆的相关研究已迫在眉睫。
热管是一种固态非能动的导热器件,具有传热系数大、传递热量大和等温性良好等特点[8]。温差发电是一种基于塞贝克效应的静态热电转换方式,具有高可靠性、模块化程度高及无噪声等优点[9]。本文将热管和温差发电结合起来,旨在获得结构简单、可移动、高可靠性的静默式热管反应堆。该反应堆利用热管将热量不断地传输至温差发电器,实现热能到电能的直接转换。本文通过CFD软件,探究热管模拟装置的稳态性能,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模型的准确性及普适性,从而得到一套适用于热管堆设计及安全性分析的可靠方法及手段,从而能进一步设计和优化热管反应堆。
1 热管反应堆模拟装置
本文设计的热管反应堆模拟装置[10-11]主要包括反应堆堆芯模拟单元、热管热量输送单元、温差发电单元、系统冷却单元、系统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和保护气腔室,如图1所示。
图1 热管反应堆模拟装置系统示意图Fig.1 System diagram of heat pipe reactor simulator device
反应堆堆芯模拟单元包括程控电源、加热棒、紫铜基体及高温热管的蒸发段。加热棒模拟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并与程控电源相连用于调节加热棒的加热功率,从而模拟不同的反应堆工况。热管热量输送单元由7根高温热管构成,其蒸发段位于基体内,冷凝段位于与温差发电器相连的铜块中。温差发电单元采用CoSb3(方钴矿)型温差发电器,热端与铜块紧贴,冷端与冷却水板贴合,且在热端和冷端均涂抹导热胶减小热阻,在热端与铜块之间插入方形云母片用以绝缘。系统冷却单元由水箱、冷却水板、冷却水通道和废液池等组成。系统控制单元包括程控电源、泵和阀门,通常控制加热棒的加热功率和冷却水流量,从而模拟更多的工况。热量自加热棒中产生,从高温热管的蒸发段传输至冷凝段,使铜块温度上升。温差发电器热源由热管及铜块提供,热阱由冷却水板提供,两端温度差距过大,进而产生电能,最终实现热能到电能的直接转换。
本文采用碱金属钾热管,主要包括管壳、吸液芯、钾金属和密封端盖,其正常运行温度为400~700 ℃。钾热管的管壳采用2520不锈钢;吸液芯呈丝网状,选用的材料为316不锈钢,丝网的目数为800目。钾热管的主要参数列于表1。
表1 钾热管主要参数Table 1 Main parameter of potassium heat pipe
本文采用了9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的CoSb3型温差发电器,单个器件由32对PN节组成,质量为84 g。其热电转换效率可达5%,设计发电功率为200 W,常温下N级、P级的塞贝克系数分别为-0.000 11 V·K-1和0.000 10 V·K-1。温差发电器输出的直流电可通过逆变器转换成220 V(或其他电压)的交流电,进而给其他装置供电。冷却水板、温差发电器、云母片、铜块之间通过螺栓螺母贯穿相连,压紧固定。CoSb3型温差发电器在高温下易氧化,从而影响其热电转换效率,因此本装置需放置在保护气腔室中并充满氩气或氦气,其安装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温差发电器安装示意图Fig.2 Installation diagram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2 数学物理模型
2.1 热管模型
本文在热阻网络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热管模型[12],如图3所示。
图3 热阻网络法Fig.3 Thermal resistance network method
热管蒸发段管壁径向导热及其热阻R1为:
(1)
式中:do为热管管壁外直径;di为热管管壁内直径;λw为热管管壁材料的导热率;L1为热管蒸发段长度。
热管蒸发段吸液芯径向导热及其热阻R2为:
(2)
式中:dv为热管内气腔的直径;λe为当量导热系数,与吸液芯材料和工质的导热性有关。
热管冷凝段吸液芯径向导热及其热阻R3为:
(3)
式中,L2为热管冷凝段长度。
热管冷凝段管壁径向导热及其热阻R4为:
(4)
热管蒸发段气液界面的相变传热及其热阻R5为:
(5)
式中:R为气体常数;Tv为蒸气温度;r为汽化潜热;pv为蒸气压力。
蒸气轴向流动传热及其热阻R6为:
(6)
式中:Le为热管的有效长度,是蒸发段和冷凝段的一半长度加上绝热段的长度;μv为蒸气的动力学黏度系数;ρv为蒸气密度。
热管冷凝段气液界面的相变传热及其热阻R7为:
(7)
热管吸液芯的轴向导热及其热阻R8为:
(8)
式中,L为热管长度。
热管管壁的轴向导热及其热阻R9为:
(9)
2.2 温差发电器
温差发电器不仅涉及复杂的热电效应,在高温情况下还会出现热对流和热辐射现象。同时温差发电器的物性在发电时会有变化。本文为简化问题进行以下假设[13]:1) 忽略汤姆逊效应、热对流和热辐射现象;2) 热量仅在一维方向上传递,忽略其他方向的传热;3) 忽略温差发电器与保护气腔室的换热;4) 本文主要关注传热问题,所以温差发电器的PN节除导热系数外的物理特性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基于假设,如图4所示,建立了温差发电器单个热电偶对的模型。
通常,单个温差发电器含有m个热电偶对,其物理性质由这些热电偶对共同决定,则单个温差发电器的总赛贝克系数α、m个热电偶对的总导热系数K、m个热电偶对的总电阻R、导流片的总导热系数K1、基板的总导热系数K2、空气间隙的总导热系数K3由式(10)~(15)确定。
α=m(αP-αN)
(10)
(11)
(12)
(13)
(14)
(15)
式中:αP、αN分别为热电偶P极、N极的塞贝克系数;kP、kN分别为热电偶P极、N极的导热系数;RP、RN分别为热电偶P极、N极的电阻;k1为单个热电偶对中导流片的导热系数;k2为单个热电偶对中基板的导热系数;k3为单个热电偶对中空气间隙的导热系数;A为单个热电偶中P极或N极的横截面积;A1为单个热电偶对空气间隙的横截面积;A2为单个热电偶对基板的横截面积;L为热电偶对的高度;L1为导流片高度;L2为基板高度。
则根据叠加原理,温差发电器热端的导热系数KH和冷端的导热系数KC为:
(16)
(17)
式中:R1为热电偶与导流片的接触热阻;R2为导流片与基板的接触热阻;RH为基板与热端的接触热阻;RC为基板与冷端的接触热阻。
2.3 网格敏感性及边界条件
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热管模拟装置进行1∶1建模,利用ICEM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进行网格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在网格数量大于180万时,热管蒸发段温度的数值趋于稳定,因此本文建立模型的网格数量为210万左右。
图5 网格敏感性分析Fig.5 Mesh sensitivity analysis
网格划分完毕后需在FLUENT中进行设置。整个热管小型装置可视为流固耦合问题;对于吸液芯,工质在吸液芯内的流动一般为层流流动且流速很小;同时,本文中的热管为钾金属热管,钾的热导率较高,各处的温度差别不大。因此,在FLUENT中进行求解计算时,可忽略吸液芯内液体工质的流动,将工质和吸液芯等效成一种固体材料,采用纯导热模型[14]。吸液芯的等效导热系数和等效密度由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定义。
热管气腔在稳态过程时呈现连续蒸气流状态,因此本文将热管气腔视为固体导热问题,其等效导热系数可由热管网络模型中蒸气轴向流动传热的热阻R6推导得出,其余物理特性取钾蒸气的真实值即可,并使用UDF定义了在热管稳态时气腔的等效密度和等效导热系数。
对于温差发电器,其热电偶对的材料为CoSb3,由于本文主要关注传热问题,所以在进行设置时假设CoSb3除导热系数外的物理特性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oSb3的导热系数采取线性拟合公式:
kN=5.537-0.008t+8.199×
10-6t2-1.891×10-9t3
(18)
kP=1.554+0.005t-1.377×10-5t2+
1.183×10-8t3-7.655×10-13t4
(19)
式中,t为CoSb3的温度。
3 数值模拟验证
3.1 热管
图6示出热管的稳态数值模拟结果。由图6可见,不同工况下热管的温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其轴向方向有着明显的温降,而在径向方向温差不超过2 ℃,这证明热管主要依靠轴向传热,从而也证明了热阻网络模型的正确性。
加热功率:a——1 200 W;b——1 000 W图6 不同工况下热管的稳态数值模拟结果Fig.6 Steady-state simulation result of heat pipe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图7示出热管在稳态时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由图7可见:温度的数值模拟结果要高于实验结果,这是由于在数值模拟计算中未考虑热损耗;加热功率越高,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越小。对于热管蒸发段,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间的误差最大为26.79 ℃、最小为8.05 ℃,相对误差最大为5.45%、最小为1.24%;对于热管冷凝段,二者的误差最大为21.40 ℃,最小为-1.31 ℃,相对误差最大为4.71%、最小为-0.21%。对于热管各测点,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45%,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a——热管蒸发段;b——热管冷凝段图7 热管稳态时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Fig.7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parison of steady-state heat pipe
3.2 温差发电器
图8示出温差发电器在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数值模拟结果。由图8可见,温差发电器的温降主要发生在y轴方向上,在中间的热电偶上可看到明显的温度分层,反映了温差发电器尤其是热电偶的热阻大。同时温差发电器上部温度分布不均匀,这是热电偶对PN极的导热系数不同所导致的。
加热功率:a——1 200 W;b——1 000 W图8 不同工况下温差发电器的稳态数值模拟结果Fig.8 Steady-state simulation result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图9示出温差发电器稳态时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由图9a可见,对于温差发电器热端,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间的误差最大为20.03 ℃、最小为3.07 ℃,相对误差最大为3.13%、最小为0.50%。由图9b可见:对于温差发电器冷端,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其温度一直在26 ℃附近波动,与加热功率的关系不是很大;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间的误差随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变小,最大为5.96 ℃、最小为0.12 ℃。这是因为在进行数值模拟时,为节约计算资源,且冷却水的温升不高,因此在数值模拟程序中将冷却水设置为了层流,致使其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而实际实验中为湍流对比,从而导致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差过大。温差发电器的对比结果证明了模型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a——温差发电器热端;b——温差发电器冷端图9 温差发电器稳态时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Fig.9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parison of steady-stat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4 结论
本文借助热阻网络法建立了高温热管的稳态模型,并建立了单个温差发电器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热管反应堆模拟装置的稳态数值模拟计算。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装置的稳态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热管蒸发段温度的误差最小可达到8.05 ℃,热管冷凝段温度的误差最小为-1.31 ℃,温差发电器热端温度的误差最小可达到3.07 ℃。热管各测点温度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45%,温差发电器热端温度各测点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03%,对比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