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与应用分析

2021-06-30张良

中国建材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单桩桩体特征值

张良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工程概况及地层参数

某地基处理工程位于A市东南区域,交通便利。主楼地上14层、地下2层,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筏板基础。天然地基坐落在第④层粉质粘土或第⑤层中砂上,天然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须进行处理。根据本工程设计要求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素混凝土桩处理地基,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20kPa,控制沉降量不大于80mm,建筑的整体倾斜不大于0.25%。地质情况见表1。

表1 项目基础范围内地层参数汇总表

2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及应用

本工程复合地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20kPa。工程±0.000为绝对标高56.650m,有效桩顶相对标高均为-9.200m(其上为褥垫层、素砼垫层及防水层)。

2.1 素砼桩桩体设计参数

1)桩径(D);根据本地区机械设备确定,本工程取D=400mm。

2)桩长(L);根据地层情况,桩端持力层选择均为第⑥层中砂,选取6个勘察点地层分别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确定有效桩长为13.00m。见表2。

表2 有效桩长的确定(单位:m)

2.2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

根据规范规定,本工程单桩承载力按公式法计算:

式中:qp—桩端阻力特征值(kPa);Ap—桩体截面面积(m2);up—桩身周长(m);qsi—桩侧i土侧摩阻力特征值(kPa);αp—桩端阻力发挥系数,取1.0;li—按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m)。根据表2中6个勘察点和公式(1)及相关参数进行计算,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的综合取值为470kN。

2.3 素砼桩面积置换率(m)

面积置换率采用式(2)进行反算: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均取0.90;Ra—单桩承载力特征值;Ap—单桩截面积,为0.1257m2;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均取0.90;fak—桩间土天然承载力特征值,均取140kPa。经计算,3#楼最小面积置换率为5.99%。

2.4 计算桩体材料强度(fcu)

根据规范规定,按公式fcu≥4×Ra×λ÷Ap计算各楼所需桩体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边长150mm立方体试块标准养护28d)为13.80MPa。综合考虑本工程实际情况,桩体材料采用C20混凝土。

2.5 素砼桩的布置原则及桩间距的确定

1)素砼桩布置原则。根据本工程情况,素砼桩原则上在基础范围内布置,采用矩形布置。

2)素砼桩间距。3#主楼桩间距为1.40×1.45,局部调整。

2.6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下卧层验算

复合地基承载力采用式(2)计算,计算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根据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7条规定,对桩端持力层及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满足要求。

2.7 复合地基变形验算

根据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3.5条规定,计算复合地基沉降量。对四个角点和中心点分别进行计算,3#楼最大沉降量小于80mm,见表3。

表3 沉降计算

2.8 整体倾斜验算

根据上一结果,3#楼的最大整体倾斜为0.000045。最大整体倾斜小于0.25%,满足设计要求。

3 检测

检测规范要求,单桩承载力为总桩数的0.5%,且数量不少于3个,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为总桩数的0.5%,且数量不少于3个,桩身完整性测试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检测后的单桩曲线单桩Q-S,s-lgt,s-lgQ及单桩复合P-S,s-lgt,s-lgp曲线如图1所示。(图中只给出一个单桩和一个单桩复合的检测曲线)

图1 检验点的单桩Q-S,s-lgt,s-lgQ及单桩复合P-S,s-lgt,s-lgp曲线

可见,3#楼119号单桩静载试验、269号单桩静载试验在最大加载情况下没有达到极限破坏,沉降稳定,证明在该设计方案下应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满足要求。

4 结语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近年来在地基处理市场上应用规范,其设计对工程质量和造价有直接影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选择合适的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不能过于保守而选择更深层的地层,这会增加额外工程造价,并不经济。

猜你喜欢

单桩桩体特征值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车站支撑拆除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一类内部具有不连续性的不定Strum-Liouville算子的非实特征值问题
一类带强制位势的p-Laplace特征值问题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单圈图关联矩阵的特征值
桩筏基础桩土荷载分担比研究
基于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分析研究
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判定方法在武汉某工程中的对比研究
Impact of Phase Noise on TDMS Based Calibration for Spaceborne Multi-Beam Anten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