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判定方法在武汉某工程中的对比研究
2019-06-20刘焕存孙凤玲
刘 涛 刘焕存 孙凤玲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98)
0 引言
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Ra的确定,主要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和桩基工程手册,由Q-s曲线、s-lg t曲线、s-lg Q曲线和桩顶沉降量s进行判断[1]。但有些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得出的单一Q-s曲线、s-lg t曲线和s-lg Q曲线并不能较清晰、准确地判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提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Ra不能反应真实情况。文章以武汉某工程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的判定为例,对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Ra的判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较为合适的判定方法,为优化设计和工程施工提供相关参考。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条件
武汉某工程位于武汉东西湖区,从表层往下依次为:素填土①1层、杂填土①2层、粉质黏土②层、粉质黏土③1层、粉质黏土③2层、粉质黏土③3层、粉细砂夹粉质黏土④1层、细砂④2层、砾砂④3层、圆砾④4层、细砂⑤1层、粉质黏土⑤2层、粗砂⑤3层、强风化泥岩⑥层、中风化泥岩⑦层。水位较低,位于粉质黏土③3层下半部、粉细砂夹粉质黏土④1层上半部,为承压水(见图1)。
1.2 桩基设计参数
(1)SZ1—SZ6为端承摩擦桩,桩径800 mm,设计参数见表1。
(2)SZ7—SZ14端承摩擦桩,桩径1000 mm,设计参数见表2。
图1 典型地质剖面图
表1 SZ1—SZ6设计参数表
表2 SZ7—SZ14设计参数表
2 静载荷数据分析
2.1 Q-s曲线2:3比例尺判定极限承载力
按照Q-s曲线2:3比例尺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的判定,分为陡降型Q-s曲线和缓变型Q-s曲线[2-3]:对于陡降型Q-s曲线,应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对应缓变型Q-s曲线,取s=40 mm对应的荷载值。单桩竖向承载力Ra=Qu/2。
2.2 s-lg t曲线判定极限承载力
按照s-lgt曲线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判定,应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单桩竖向承载力Ra=Qu/2。
图2 SZ1—SZ6 Q-s曲线图(D=800 mm,L=3.0 m)
图3 SZ7—SZ14 Q-s曲线图(D=1000,L=35 m)
表3 Q-s曲线(2:3比例尺)判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 u
图4 SZ1 s-lg t曲线图
图5 SZ2 s-lg t曲线图
图6 SZ3 s-lg t曲线图
图7 SZ4 s-lg t曲线图
图8 SZ5 s-lg t曲线图
图9 SZ6 s-lg t曲线图
图10 SZ7 s-lg t曲线图
图11 SZ8 s-lg t曲线图
图12 SZ9 s-lg t曲线图
图13 SZ10 s-lg t曲线图
图14 SZ11 s-lg t曲线图
图15 SZ12 s-lg t曲线图
图16 SZ13 s-lg t曲线图
图17 SZ14 s-lg t曲线图
表4 s-lg t曲线判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 u
图18 SZ1—SZ6 s-lg Q曲线图(D=800 mm,L=30 m)
图19 SZ7—SZ14 s-lg Q曲线图(D=1000 mm,L=35 m)
2.3 s-lg Q曲线判定极限承载力
按照s-lgQ曲线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判定,应取s-lgQ曲线出现陡降直线段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值,Ra=Qu/2。
3 单桩竖向承载力判定方法对比分析
根据武汉某项目“试验桩静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可以判断出桩顶标高沉降量s=10 mm对应的载荷值,即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然后综合前三种曲线判定值,得出如下数据:
表5 s-lg Q曲线判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 u
表6 四种方法判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R a
Q-s曲线判定值与s-lgt曲线判定值:①对于直径800 mm的桩SZ1-SZ6,除SZ3、SZ6一致外,其余4根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差别较大,即有66.6%的桩数判断结果不一致;对于直径1000 mm的桩SZ7-SZ14,SZ11、SZ12和SZ13判断结果不一致,即有38%的桩数判断结果不一样;②Q-s曲线判断值均比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大,s-lgt曲线判断值有比原承载力设计值大的也有小的,Q-s曲线的判定结果导致设计值太过于保守;③s-lgt曲线判定值均较Q-s曲线判定值偏小或相等,且与原单桩承载力Ra设计值较接近。
Q-s曲线判定值与s-lgQ曲线判定值:①对于直径800 mm的桩SZ1-SZ6,除SZ5不一样外,其余5根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一样;对于直径1000 mm的桩SZ7-SZ14,所有桩号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一样;②Q-s曲线和s-lg Q曲线判定结果基本一致,可以选择两者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判断依据。
Q-s曲线判定值与桩顶沉降量s(s=10 mm)判定值:①对于直径800 mm的桩SZ1-SZ6,所有6根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不一样,不一致率100%;对于直径1000 mm的桩SZ7-SZ14,所有8根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不一样,不一致率100%;②桩顶沉降量s(s=10 mm)判定值与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相差太大,无法作为判断依据。
综合上述对比,Q-s曲线(2:3比例尺)、s-lg t曲线、s-lg Q曲线和桩顶沉降量s(s=10 mm)四种方法在判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时,通过识图和读表能够直观、迅速地进行判别。Q-s曲线和s-lg Q曲线判定结果相近,可以选取其中任意一种,但是Q-s曲线判定结果往往比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偏大较多,s-lg t曲线判定结果与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比较接近;根据桩顶沉降量s判定Ra,判定的承载力与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差别太大,不宜选取。
4 结论与建议
(1)本工程钻孔灌注桩,根据静载荷曲线(Q-s曲线、s-lg t曲线、s-lg Q曲线)和桩顶沉降量s判定单桩竖向承载力Ra时,Q-s曲线判定和s-lg Q曲线判定的结果相近,但是比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大较多,这样就会产生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取值过于保守的概念,因此不可以单一的Q-s曲线或s-lg Q曲线为判断依据。
(2)s-lg t曲线判定结果虽然与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较接近,但是其判定值有的比原承载力设计值大、有的比原承载力设计值小,不能准确判定单桩承载力。
(3)根据桩顶沉降量s判定单桩竖向承载力Ra,其判定值与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差距太大,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建议采用。
(4)为确保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建议综合采用Q-s曲线(s-lg Q曲线)+s-lg t曲线的综合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