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运动教育模式构建 初中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实践

2021-06-30姜庆军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练课外俱乐部

基于运动教育模式构建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是学校全校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每周2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学校借鉴运动教育模式理论与方法,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生小组式的教学活动为基础,以运动项目学习和比赛活动为形式,展开探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修养的校园课外体育活动。

一、俱乐部活动的总体架构

(一)理论基础

运动教育模式以“身体活动是游戏的一种形式、运动在文化中占据重要角色和身体活动应当成为学校体育的课程”[1]三种理念相互关联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赛季教学、角色扮演和小组式的合作互助学习,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参与身体活动能力的、能理解和尊重规则礼仪以及运动传统的、具有文化修养的、信奉运动文化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和维护这些文化的运动员[1]。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在澳大利亚、北美洲、欧洲等地的发展和实践运用已经非常成熟[2],在我国也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运用,其有益于实现体育学科素养的落地,有助于适应复杂情境的体育课堂教学[3]。

(二)实践基础

为了更加有实效地开展初中体育俱乐部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学校探索、创新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新方式,并先从足球俱乐部展开了试点和实验。经过1年的实验证实,在初中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借鉴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方法、策略是切实可行的[4]。

(三)设计思路

经过9年实践和发展,学校组建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棒垒球、飞盘、武术、健美操、攀岩、射箭、田径12个俱乐部,在一体化构建学校体育课程、深化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下,对课外活动俱乐部课程提出了“拓展课堂教学时空、体验真实比赛情境、具象学生运动技能”的实施思路。具体如下:在落实“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4]的具体策略上,体育课堂教学在按照“勤练、常赛”的要求上,强化“教会”;俱乐部活动课程中在兼顾“教会、勤练”的基础上,强化项目的“常赛”(图1-1),全面评估学生的运动技能等级,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学识和体育修养。

(四)组织流程

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从教师和学生2个线索,逐渐形成了从俱乐部选项、展开活动、评估定级到达成俱乐部培养目标的活动组织流程(图1-2)。

(五)实施模式

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课外体育俱乐部经过不断优化俱乐部选项方式,迭代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内容、方法与评价等,逐渐形成了体育俱乐部活动模式(图1-3)。该模式从活动环节、步骤之间、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视角,以理论基础、组织流程、活动形式、实施策略4个部分,形成了俱乐部活动各环节的组织方式和时空结构。

二、俱乐部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俱乐部选定办法

新生入学前,学校通过微视频推送各体育俱乐部介绍、选择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运动技能储备,进行网上选项。体育教师在第1次课外活动前,向全体学生公布俱乐部选定结果、俱乐部活动地点。此后整个学年,学生直接去选定的俱乐部参加活动,中途不调整。直至1个学年后学生获得选择项目的运动等级证书,且期望转换的俱乐部中有学额,才可以“转会”俱乐部。

(二)俱乐部实施办法

1.确定赛季

囿于学校教育教学现实和天气情况,每学期正常活动时间一般为12~15周,时间上要满足赛季的长度不少于20节课的要求。学校生源来自本地区不同区域的学生,学生的不同项目技能储备差异较大,俱乐部直接展开比赛是有难度的。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学习季+比赛季”的赛季设置,系统设计了初中3年学习季、季前赛、季后赛结合测试季以及庆祝活动的俱乐部赛季安排(表1)。

学习季与季前赛互为补充、相輔相成,学习季获得的知识在季前赛中实践应用,季前赛中的技能战术不足可以在学习季中继续巩固提高。学习季、季前赛与季后赛密切相关,在季前赛中获取其他小组(队)的基本情况以便在季后赛中制订策略,季后赛的比赛经历为下一轮学习季、季前赛学练提供参考。庆祝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全面呈现各小组项目学习、比赛成果和体育文化。庆祝活动,从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活动组织均由学生完成,教师仅做好配合工作。庆祝活动中的总决赛一般以师生赛或全明星赛的形式开展(图2-1)。

2.展开活动

赛季确定后,不同赛季需要不同“角色”加入:学习季,以学练为主,教师主导学练,需要“队长角色”配合组织俱乐部活动;季前赛,学练赛结合,在学习季基础上,丰富“教练角色”介入技战术落实;季后赛,以赛为主,学生全员参与,需要各角色团队合作,整体呈现。

“队长”角色。学习季需要各小组(队)队长领取学习任务(图2-2),展开单个与组合技术、单个与区域战术学(复)习。因此,俱乐部成立后,即展开异质分组,同时以学生自荐的形式竞选队长角色。在学习季,队长领取每节课的学练任务后(图2-3),由其带领自己的小组展开热身和学练,并且记录小组(队)成员的学练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练的主导者,引导、辅导全体学生学练。

“教练”角色。完成学习季后,学生的体能、技能逐渐提高,组内队员之间逐渐熟悉,初步满足了季前赛的条件(图2-4)。季前赛开展需要“教练”角色承担区域战术学练、比赛邀请等工作,本赛季队长角色工作不变,教师成为学生学练赛的资源。

其他角色。随着季前赛的结束,其他角色如“裁判”“记录员”“比赛监督”以及队员等均需上线。基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意愿,在教练和队长角色主导下,展开裁判、计分、赛事协调与发布、比赛保障等工作安排。此时教师虽然仍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也要转变成学习、比赛和评价的仲裁,指导、引导季后赛。

3.评价策略

俱乐部对学生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过程性评价由各小组(队)学生参与技能学习、身体活动、比赛参与3个方面组成,由教练员给出评价,记录员进行记录;表现性评价由教师对各组比赛中的非上场运动员给出;终结性评价由各俱乐部制订的2项专项技能和1项专项体能考核得出,如在软式垒球俱乐部考核的两项专项技能是传接球和击远,专项技能则考核全垒跑,并最终颁发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证书。3748CE62-CAC8-4FFC-AD96-21E35B6E36E6

三、俱乐部活动的反思与展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需要教师指导、教会学生如何从“无”或 “低”技能到“有”技能,从“有”技能到“用”技能,再到会比赛、组织比赛。有基础的学生侧重组合技术应用、区域战术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后续的比赛中认识到比赛需要自己有什么技能、怎么用技能、如何去比赛。零基础的学生侧重从单个技术向组合技术过渡、单个战术与区域战术交叉,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在后续比赛中需要掌握什么技能、能用什么技能、怎么用技能、怎么去比赛,以此让学生实现会技能→用技能→会比赛。

(二)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

无论学生是否具有体技能储备,活动初期就让学生根据任务卡,展开自主的小组合作学练是不现实的。而体育俱乐部中的“学”,必须经历教师通过适切的任务单,引导学生逐步经历一起学→合作学→互助学→探究学的过程,才能逐步实现学生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三)采用学习+比赛季有机结合的形式

通过一个阶段的单个与组合技术、区域战术学(复)习,为后续比赛储备了体技能。自由选择迎战或邀请比赛的季前赛可以让学生自我诊断,并通过比赛观照自己的体技能情况,更好地提升团队的运动能力。测试季的设计贴合了初中教育的现状,将总决赛的“赛”转换为庆祝活动的“演”,使学生加深了对项目运动文化的理解。

实践证实,体育俱乐部活动有效拓展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时空,尤其在落实“常赛”的要求上发挥了较明显的作用。但如何将“学、练、赛、评”在课堂教学和俱乐部活动中有机融合、相互提升,真正助力学生结构化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培育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汪晓赞.体育课程教学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21,19.

[2]李小刚,美国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5):161-165.

[3]高航,高嶸.论运动教育模式的时代价值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20(1):105-110.

[4]姜庆军.基于运动教育模式构建初中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实证研究—以“体育艺术2+1足球俱乐部实验研究为例”[C].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2014.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运动教育理论构建初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T-c/2016/24)、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3748CE62-CAC8-4FFC-AD96-21E35B6E36E6

猜你喜欢

学练课外俱乐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