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容、方法、组织、评价”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

2021-06-30唐鹤玲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接球学练发球

唐鹤玲

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打造形式灵活多样、评价到位、学习充满活力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形态是体育教师应该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乒乓球正手斜线平击发球练习方法:定点区域正手平击发球》(以下简称《乒乓球》)一课,从“内容、方法、组织、评价”4个方面出发,通过情境创设与方法应用促进技能发展的“精准化”,创新条件与环境,将评价标准贯穿于课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体育品德,从而达到“会学、会用、会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明确教学内容

要实现课堂转型,明确教学内容是关键。根据学情分析,将教学内容化零为整,体现知识结构化。“学练三个一”的内容构成,要求将完整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合理分解和组合,练习内容层层递进,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乒乓球》一课,始终围绕《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对“学练三个一”的要求(图1),递进设计单一身体练习(定点区域正手平击发球到扇形区域),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定点区域正手平击发球+反手推挡直线或斜线),以及双打升降级比赛轮换的运用,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组合,最后运用到比赛中。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内容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获得快乐,践行了让学生体验从“单一身体练习”到“组合动作”的巩固与提升,将教学情境合理贯穿于课堂中,使课堂中学生要达到的正手斜线平击发球的表现标准基本实现,学生能够完成动作组合并能运用动作组合打比赛,从知识结构化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的学练赛展开,通过三者的优化、联动、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学、练、赛”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充实了“学练三个一”的内涵。

二、聚焦教学方法实施

在《乒乓球》一课中,教师采用辅助器材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并基于教学目标,以问题启发,以任务驱动,让学生深度体验、探究,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尝试,主动思考,找出答案,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1.设“问题”针对引导

好的问题启发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体育教学中应以问题启发、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寻答案。问题的创设要符合教学情境,遵守层层递进原则,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进行,从单一练习、组合练习到教学比赛,问题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感受更多、收获更多,只有在课堂体验中寻找到答案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快乐。

在《乒乓球》一课中,教师在练习开始前提出2个问题。问题1:发球时能破坏接发球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问题2:定点区域正手平击发球质量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2个问题的抛出推动了课堂的开始,学生自我实践、不断思考,带着最初的问题通过学习寻找答案并达成学习目标。而问题3与问题4作为课堂教学中分组指导和集体讲解时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提出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单一身体练习1.1”向“单一身体练习1.2”逐渐过渡,学生进行实践、思考和反馈,再加入装置绳的练习,引出问题5与问题6,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并获得合作探究的快乐(图2)。

问题1~6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由思考问题1、问题2,到回答问题1、问题2,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找到高质量发球的“秘诀”;再继续以问题4~6为导向,通过组合练习和双打升降级比赛,让学生更好地将技术运用在实战中,同时在实战中验证问题的答案。

2.创“环境”精准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1根绳子与球网之间的直观区域(区域A),并通过调节绳子与球网之间的距离,要求学生将球从区域中穿过(见图3),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正手斜线平击发球技术。

增加辅助器械,创新练习环境,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其积极性。装置绳设置有3个调节高度,分别是45cm、40cm、35cm(图4),绳子高度越低要求练习学生的重心越低,由此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正手发斜线平击球技术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练习中,学生会更加专注于如何让球精准地通过区域A到达扇形目标区域。适应一定高度后,可降低绳子的高度,增加挑战难度,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节装置绳的高度进行分层练习,同时学会主动学习。

3.明“要求”提高效率

针对不同的练习,从球的落点、步法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规”可依。就球的落点来讲,在单一练习中,要求发球和接发球都必须通过指定区域A,其中发球需落到对方球台扇形区域B内(图5),且落点区域B中的位置不同,得分也不同,从大到小分别计1分、2分,依次翻倍加分。如在定点区域正手平击发球+反手推挡的练习中,在通过区域A的前提下,发球直接得分,发球方计1分;接发球学生能够将球成功回击到对方球台上,则接发球方计1分。

就步法来讲,在单一练习的第2个练习中,1号、2号为发球学生,3号、4号为接球学生(接球方式为用手接握住球,其中3号学生必须站在离球台1m的标志线后接球)。3号学生开始成准备姿势,跟随1号、2號学生的发球路线,通过步法移动接球,每完成1次接球必须还原成准备姿势;4号学生跟在3号学生身后模仿移动,同时接3号未接到的球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图6)。

4.加“步法”融入体能

步法移动练习是乒乓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灵敏性也是乒乓球运动的必备体能。为了提高学生灵敏性,笔者将步法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中。准备部分中,设计有跟随音乐的花样慢跑,其中专项准备活动中设计了步法移动练习;基本部分中的单一练习,将步法移动和正手斜线平击发球相结合,4位不同角色的学生任务不同,对接球学生布置有任务也有明确要求,必须通过步法移动接球并立即还原,反复练习。在小组比赛中,将体能巧妙融入练习中,让练习充满挑战并富有趣味,让学生提高技能的同时发展体能,并降低了学生的疲劳感。43018AFF-BE88-4F56-9C86-CA46A5A7FDC5

三、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教學组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中,笔者建立了学练小组合作制,进行分层教学,并将小组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减少集体集合次数,增加学生练习时间与练习密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在单一练习的第2个练习中,教师将其中2张球台的学生集中并通过学生展示,以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使其迅速返回自己所在球台练习,这一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其他学生的练习时间,也针对性地指导了出现问题的学生。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注意多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每张球台的练习效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制,即结合学生学练表现,降低或提高其学习任务,或调整小组,并给予积分奖励等。由此,有效激发了学生学练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落实课堂学习评价

1.积分评价,贯穿课堂

教师在巡回观察与指导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如语言评价、积分评价等。在《乒乓球》一课中,教师将小组学习贯穿于整节课堂中,将32名学生分为各16人的黄队和蓝队。学练过程中,所有的练习都给予积分,并对2支队伍进行积分评比。每张球台4人分为2个小组并分属不同队伍,针对各小组统计积分(图7)。学练结束后,向各小组通报积分。由此,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竞争意识,促进全员参与学习。

2.互评形式 ,升华育人

评价在课堂中不可缺少,本课中采取了互评的形式。如,在单一练习第2个练习中,教师要求接球学生在接球的同时用语言对发球学生进行评价,发球学生若将球发到扇形区域中,接球学生要大声说“好球”,发球未到扇形区域或发球出界接球学生要说“加油”等。互评的形式增加了课堂活跃度,大声的学习评价也让学生能够根据听到的评价反馈对练习做出改进,同时互评对评价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技术判断,为自我学习提供衡量标准与自信心。当全场都是“好球”“加油”的时候,课堂氛围也会越来越浓。随着练习的深入,当“好球”的声音逐渐变多,说明学生完成度较好、效率较高。虽然每张球台的学生是互相比拼的状态,但互评也是一种互相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2):29-30.43018AFF-BE88-4F56-9C86-CA46A5A7FDC5

猜你喜欢

接球学练发球
论心理因素对网球发球技术的影响
大树的日常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单元教学微型专题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发球上网的步伐
对发球的理解和体会
抛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