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例谈深度学习的问题设计策略

2021-06-30洪建平徐献银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运球同伴队员

洪建平 徐献银

一、问题设计充分体现深度学习

《运球组合技术运用方法1:运球+运球突破》(以下简称《运球》)一课,最吸引笔者的是全课多次有深度的提问,较好地诠释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对于深度学习,笔者的理解是以动作技术(知识点)为载体,改变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即,深度学习是深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而不是学习知识的深,旨在培养学生批判、归纳、总结、辨析等思维能力。

1.结构性问题设计,形成学科观念

结构性问题的设计是以体育项目知识结构为基础,根据学生对项目的实际认知而设计的能体现知识本质与意义的问题。它是帮助学生发展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重要载体。如,在《运球》一课的“4VS4”比赛中,教师通过一串问题较好地落实了“足球战术”这一大概念。问题1:同伴给你创造了1VS1的机会时,你怎么进攻?问题2:你无法突破时怎么办?问题3:同伴的位置很不好,你可以引导他往哪里跑?问题4:同伴跑了之后,防守队员会怎么做?问题5:防守队员跑开之后,你可以怎样进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用加速、变向运球等方法进攻”;通过问题2引导学生得出“传球给同伴”;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得出“呼应同伴从防守队员后面绕,反向拉开距离”;通过问题4引导学生得出“防守队员会立即跟上同伴”;通过问题5引导学生得出“传球给同伴或者直接变向换球门进攻”。

以上的结构性问题设计与师生问答,让学生在学习运球突破的同时还学习了相关的战术,这些战术的习得与指向知识结构化的问题设计不可分离,使学生超越了“运球突破”这一内容,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

2.推进性问题设计,增加思维深度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组前后关联的推进性问题,能有效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在《运球》一课中,当学生无法突破防守且同伴位置不佳时,教师采用一组问题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问题1:这个时候突破防守是不是很难?问题2:那你该怎么办?问题3:同伴的位置好吗?问题4:这个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

问题1,学生无需思考,直接回答“难”,为问题2提供思考的空间;问题2是基于现状,让学生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回答“传球”;基于有限的事实,教师提出批判性问题3,学生回答“容易被抢断”;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最后教师提出问题4,学生回答“转身运球,把空间拉大,再寻找机会”。

以上的问题设计与师生问答,展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由问题1的判断性回答到问题4的全局思考后选择合理进攻战术的回答,体现了不同层次问题的思维程度,而不是一些高难度问题的简单堆砌过程。

3.分析性问题设计,提升思维广度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围绕比赛现象,设计一连串分析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能让学生逐步找到现象产生的原因。如,《运球》一课中,在4VS4的比赛中,教师针对一次传球没有成功的现象,问旁边观看的学生“A同学这个球传得怎么样?”观看的学生说“不是很好。”;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并让学生分析传得不好的原因,讨论后学生回答“接球的同学还没到,提前量太大了。”;最后教师又问“我们在场上的同学可以怎样提醒同伴来接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给一个手势,也可以给一个眼神或其他暗示信号。”

通过这种形式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对技战术进行深入剖析,寻找最根源性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是技战术提升的过程,也是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思维深度发展的过程。

4.引导性问题设计,增加思维宽度

引导性问题是带有暗示性的问题,通常在情形描述时带有一定的指向性,是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如,《运球》一课中,教师对突破时经常丢球的学生从方法上进行引导。首先提问“当我们快要面临防守队员时,双脚运球的频率应越快还是越慢?”学生答“越快”;接着马上追问“脚步频率快有利于变向加速还是不利于变向加速?”学生答“有利于”;最后再问“刚才没有成功的原因是触球太重还是太轻?”学生最终答“太重”。

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充分使用引导性问题,逐步揭开突破时丢球的原因是触球太重,让学生知道了突破时要降低运球频率,控制触球力量。

5.情境性问题设计,引发认知冲突

情境性问题的设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构建一个特有的练习情境,并根据练习情境设计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思维性问题,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发生深度学习,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运球》一课中,教师针对第一个练习“单一身体练习:运球+运球突破”的站桩防守设计练习情境“2人1组,要求防守人传球后,距离进攻人3m处站桩防守,当进攻人带球穿越的瞬间,防守人转身迅速逼近”。针对问题1“如果我想让对方追不上自己,要过去穿越底线时,怎么做对自己更有利?”学生答“快速变向”;通过问题2追问“变向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学生答“做假动作”;通过问题3继续追问“你刚才这样做假动作防守队员会被迷惑吗?”学生想了想回答“不会”;教师通过问题4再次追问“在这么大一个区域,怎么选择对进攻更有利?”学生答“靠近防守队员,然后突然变向加速”。

通过这样的情境性问题设计,教师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中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要有效运球突破,需要提前选择方向,让重心偏移,靠近后通过变向、加速、假动作等过人”。

6.递进性问题设计,突破教学重点

递进性问题一般是根据核心内容,以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围绕动作技术设计的一串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技术,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如,《运球》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与防守人不同距离时,做出合理决策”,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突破的时机、方向、速度等设计以下问题:“距离防守队员较远和较近时分别怎么突破?距离多近时做假动作比较好?往左边或右边突破时突破人应该在防守队员的哪个位置?在突破时速度是怎么变化的?”

通过这一系列递进性问题的运用,学生就能根据自身特点去判断突破的时机、运球的方式、踢球的方向、速度的快慢变化等,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促进技术的掌握。

二、优化教学组织

1.学练过程可进一步逼近真实情境

在1VS1的自由对抗、2VS2的自由对抗比赛时,教师多次强调要给对手“压力”,但练习要求是“站桩防守和迎上站桩防守”,很难给对手有真实的“压力感”。建议对“站桩防守”进一步增加条件限制,如先采用双手放背后移动防守(不准抢断),再采用双手放背后移动防守(可以抢断),最后到自由对抗,以这样的形式逐步提高防守强度,讓持球者真正感受“压力”,让学练过程进一步体现真实情境。

2.课堂评价需要进一步关注过程

本课的学练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计分评价。其实记分数更多地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而是要注意知识的构建。建议根据比赛的比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失分,从分数引向技术运用是否合理,这个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即通过评价他人理解并掌握知识。B5669B6B-C48A-4BEE-89B1-D85883DE901B

猜你喜欢

运球同伴队员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提升传接球射门技术训练四则
完形填空一则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寻找失散的同伴
“双人运球”乐翻天
落地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NBA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