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2021-06-29李耀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关键能力实验探究

李耀佳

摘 要:以“钠及其化合物”的高三复习课为例,尝试利用“情境—问题—能力”设计教学,通过巧设情境、重组实验、设置认知冲突、创建开放性问题等策略引出深阶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化学表征;重组实验;实验探究;认知冲突;开放性问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由于时间短、内容多,很多老师急于赶进度,已经习惯于“知识梳理,考题选讲,练习强化”这种模式教学,导致课堂过于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复习还有另外一个弊端,对知识点复习只是蜻蜓点水,课堂上学生没有经过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学生的关键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因此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知识点背诵熟练,做了很多的题目,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无法提高。高考是能力测试为主导的考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整合信息等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能力是可以经过训练得到的,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化学关键能力的要素包括化学表征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方法和分析能力、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证据推理与论证能力、模型认知能力[1]。这些能力都属于高阶能力,培养能力最有效的策略在于思维的训练,而引发思维训练需要问题引领。因此课堂设置深度的问题可以引发思维向深度发展,从而发展关键能力。

如何设置深度问题培养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以下笔者以“钠及其化合物”高三复习课为例,通过巧设情境、重组实验、设置认知冲突、创建开放性问题等策略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所进行的实践研究,具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碳酸钠”转化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夯实基础。

2.以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通过“情境—设问—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批判性思维和方案评价等关键能力。

二、教学流程

环节一:完成“转化任务”,为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给学生设置完成“转化任务”的作业[2],该作业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是结合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NaCl类别和化合价,建立价类二维图;第2部分是根据价类二维图,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纯碱,其他试剂任选,尽可能多地设计转化过程,并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课堂前5分钟,让1~2个小组展示“转化任务”设计,学生相互点评。通过完成“转化任务”帮助学生完善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夯实基础。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掌握水平越好,越有利于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的建构,也越有利于这个过程中发展关键能力。反过来能力水平提高也有利于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

环节二:巧设情境,发展关键能力。

【情境1】1807年,英国H·戴维用电解氢氧化钾熔体的方法制得较纯净金属钾,但在实际生产中却不能用此法。现在金属钾的生产方法都采用金属钠与氯化钾的反应:Na+KCl=K↑+NaCl。 有关反应如下表:

问题1:金属钠与氯化钾反应置换出单质钾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吗?为什么?

问题2:该反应的温度应该如何控制?

问题3:把钠分别投入硫酸、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铵溶液中。

请解释相关实验现象。

问题4: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公布了如下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

该电池负极材料是什么?能否把电极锂外层裹包的聚合物电解质去掉?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1主要是为了唤醒旧知识,理解钠与盐溶液反应的本质。设置问题2是为了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学生需要从情境中获取产物K为气体以及反应中各物质的溶沸点,并结合平衡移动的思想,综合得出结论。设置问题3让学生从平衡移动思想、三重表征等解释实验现象,发展学生的化学表征能力。设置问题4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环节三:重组实验,发展关键能力。

【情境2】向饱和NaOH溶液(滴加酚酞)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有大量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红色褪去,并放出热量,有少量晶体析出。

问题1:Na2O2与水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

问题2:为什么有晶体析出?恢复到室温后,溶液中的c(Na+)和c(OH-)如何变化?

问题3:根据反应前后的可变量,你认为造成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问题4: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提供试剂:NaOH溶液、过氧化钠粉末、酚酞、二氧化锰、H2O2、MnO2)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1~2是为了唤醒旧知识,并经过推理证实反应有氢氧化钠产物生成,培养推理能力;设置问题3~4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验的可变量(温度、O2、H2O2)出发,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并设计探究实验证实或证伪,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环节四:设置认知冲突,发展关键能力。

【情境3】在讲台上展示两瓶溶液,标签上只标示浓度,沒有标明物质的化学式,其中一瓶浓度为0.6mol/L,另一瓶为0.3mol/L。这两瓶溶液一瓶为碳酸钠,另一瓶为碳酸氢钠,请大家提出鉴别这两种溶液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提出如下方案:

学生1:分别测定两瓶溶液的PH,PH较大的是碳酸钠。

学生2:不可行,因为两瓶溶液的浓度不相同。

这时全班学生恍然大悟,明白需要控制变量使得两瓶溶液的浓度相同,这样比较才有意义。

教师:准确稀释溶液浓度,应该如何操作?

学生3:取25ml0.6mol/L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然后加水稀释至50ml。

学生基于浓度相同情况下,继续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1:分别测定浓度相同的两瓶溶液的pH值,pH值大的是碳酸钠。

方案2:各取5ml0.3mol/L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速率快的是碳酸氢钠。

方案3:各取5ml0.3mol/L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等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碳酸钠。

针对每一种方案,老师都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完成实验验证。方案1和2都证实了原来0.6mol/L溶液就是碳酸氢钠。导致方案3实验前已经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预计原0.6mol/L待测溶液没有沉淀生成。实验后却发现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这时学生再次陷入认知冲突中。

问题1: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是碳酸钙吗?如果是,那么碳酸根来自哪里?

问题2:从沉淀溶解平衡角度思考,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3:你能改进方案3,用氯化钙溶液也能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吗?

【设计意图:学生遇到认知冲突时,要能大胆假设,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原有知识的使用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成立。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环节五:创建开放性问题,发展关键能力。

【情境4】纯碱有广泛的用途,是化学工业中的基础物质。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测定工业生产的纯碱的纯度。

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大多只是停留在原理的层面上,比如:

方案1:称量一定质量的样品后,加入过量的硝酸,再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测定氯化银的质量。

方案2:称量一定质量的样品后,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或者氯化钡溶液),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

方案3:称量一定质量的样品后,加入硫酸,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或质量)。

问题1:从误差大小分析,方案1~2测定氯化银的质量、测定碳酸钙质量或测定氯化钡的质量,哪一种的误差更小,更符合要求。

问题2:针对方案3,请画出试验装置。若要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如何保证装置内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

【设计意图: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情境—问题—能力”三条明暗线铺开进行教学,针对钠、过氧化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通过创设情境、重组课本实验、设置认知冲突、创建开放性问题引出问题。学生进入高三前已经系统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因此学生能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钠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或钠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知识解决。又如解释氯化钙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有沉淀生成,可以利用Qc与Ksp相对大小进行解释。这样既能夯实基础,又能实现必修知识和选修知识的有效衔接。能力是素养的本质,是蕴含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因此问题是形成能力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深阶问题。如何有效设置深阶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三点:

1.问题的广度:问题或问题的解决涉及的知识面越广,越容易帮助学生整合各个知识板块,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

2.问题的梯度:最好的问题应该是能调动学生思考,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诱发学生继续向问题的本质思考,生成新的問题,这样层层深推,实现深度思考。

3.问题的深度:有效的课堂实际就是深阶问题解决的课堂。什么是深阶问题?那些简单“对不对”“是不是”的提问对思维能力的启发没有意义,因此不利于能力的形成。那是不是越难的问题就会越有深度呢?显然不是。问题的提出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问题要能引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思考问题,深挖知识本质以及内在关系。

课堂对多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因为生成性问题或学生适应程度等导致课时紧张。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放弃课堂的探究氛围,不能因学生无法提出方案,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不利于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从生产生活、科学发展史、课本实验、学生认知冲突等不断挖掘深阶问题情境,精心提出层层深入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季冬,王后雄.高中化学关键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研究[J].化学教学,2019(2):3-6.

[2]曾国琼.基于“观念建构”的中学化学教与学策略研究:以“铜及其化合物”复习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2):18-21.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关键能力实验探究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