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2021-06-29李海维
李海维
摘 要:语文这个科目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类学科,是其他科目的工具学科,其中包含着浓烈的文学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陶冶学生心灵的作用。尤其是高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歌,寄托着浓浓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生加以揣摩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中的深层韵味。对此,深入研究文本细读的应用作用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现代诗歌的细节。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现代诗歌
对当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现代诗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模糊性、盲目性、随意性等。并且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诗歌的教学方面过于死板和僵化。而出现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便是语文教师并没有掌握有效的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而文本细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弥补教学漏洞、培育学生文学素养与美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针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与美学素养的培养。
一、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应用文本细读的意义和作用
简单地说,文本细读是对文字展开充分和细致的阅读,从每段文字的每一句话出发,延伸到整段话及全篇文字,在充分和细致的阅读中对文字进行合理构思与解释。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需要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创造出适宜的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阅读者更好地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阅读者的文字鉴赏能力、欣赏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针对高中语文来说,现代诗歌作为一项特别题材,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的抒发与表达以及作者所展现出的微观看法和宏观理想都是十分特殊的,这时应用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解读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体会到作者在每个文字中蕴含的情感。[1 ]
二、文本细读的应用
(一)细致品读诗歌结构
现代诗歌与普通文章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诗歌具有很强的情感渲染和鲜明的节奏感,在情感表达方面比较直接。将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应用到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当中,就需要语文教師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下手,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的结构,进而去把握诗歌的节奏。对诗歌结构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把握间歇和断句的调整,这也是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诗歌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2 ]
就拿《再别康桥》举例来说,那一句经典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阅读时若一气呵成地读完,便显得十分急促。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法去给这一句进行断句,不同的断句方式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阅读效果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断句中体会作者告别康桥的感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种断句形式便有着一气呵成的阅读情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断句形式更能帮助学生找到作者在告别康桥时的内心所想。
(二)细细揣摩诗歌细节
在现代诗歌中,语言的应用充满着张力,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作者通过反复琢磨才敲定的,所以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因此学生想要抓住诗歌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运用文本细读,去细细品读诗歌语言,揣摩诗歌细节。[3 ]
就拿《雨巷》这篇诗歌举例来说,学生应用文本细读时需要对这首诗的多个语言细节进行细细品读,即对“逢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这些字词展开细读,研究作者为什么希望遇见这样的姑娘。通过仔细揣摩,可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出的迷茫、伤感之情和满怀期盼的情怀。
(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现代诗歌侧重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样是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和学习所学诗歌的创作背景,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关系,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心境。例如,在学习《雨巷》时,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或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环境,诗人在当时的政局下,因曾投身革命被捕陷入无限的彷徨和迷茫中,采用朦胧含蓄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以及自身内心的孤寂。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还能够了解当时的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篇幅越来越大,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品读能力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品读的场所,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文本之上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和独特思想获取独特的感悟。而文本细读正是满足教师这一教学目的的有效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现代诗歌的阅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技能和知识内涵,进而更深入、客观地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隋本吉.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於亚东.文本细读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5).
[3]王木春.谈文本细读中的“咬文嚼字”[J].中学语文教学,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