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究

2021-06-29马艳红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

马艳红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是高校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最生动的课堂。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具有多重价值意蕴:增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力,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意志品质,坚定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心理情感认同。本研究重点从微主题设置和可视化呈现、多平台联通两个方面,探究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中国抗疫故事;微叙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乏力、主旋律式微等现象。2020年年初,一场骤然袭来的疫情让全国人民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在这场共克时艰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是最鲜活的教材。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探究中国抗疫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念范式、载体媒介、实践路径,仍意义深远。

一、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冲突源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多元价值体系的交织碰撞,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性困惑,更是值得高校思政课反思的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生成机制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是其价值同构和内化的产物。本研究借用数学的同构概念来阐明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与之相应的价值观的过程样态。第一,价值同构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动力。这一过程大体经历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要注重实践向度下的正信息和正能量输入。第二,价值同构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生成的外在保障。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生成,需要正强化和外部条件的优化,集中体现在优化同构理念、同构内容、同构环境等方面。第三,价值同构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生成中具有统整和核心引领作用。价值同构的显性作用是使大学生由多元易变的感性认知逐渐趋向相对稳定统一的理性认知。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范式转型

高校思政课既关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又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二者理应达到平衡协同。传统的抽象化、概念化、“高大上”的教学叙事范式导致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流于形式,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内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叙事范式亟待转型和优化升级:其一,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其二,要精准契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所需所想,引领大学生建立“认知—情感”聯结。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守正创新,以培根铸魂为导向,多元化应用现代传播手段,引领大学生自觉趋向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与个体内心体验的统一。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价值意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形成了蕴含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文化禀赋的抗疫精神,再次升华了以伦理道德                                                          为底色的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谱系。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具有多重价值意蕴。

(一)增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力

思政课承载着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很容易使用空洞的政治说教和宏大的叙事范式,导致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被遮蔽和边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力度、效度大打折扣。高校思政课实效的式微和话语权的失落,呼唤思政课教学的结构性变革。

中国抗疫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具有较强的思想引领价值。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中国抗疫故事生动化、通俗化、直观形象化地融入教学,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练且主题更突出。抽象政治理论和价值体系的故事化叙事范式,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反思精神,也是增强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力的有效抓手。

(二)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意志品质

几千年来,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和迎难而上、奋斗进取的意志品质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独特的元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白衣战士逆行驰援,夜以继日守护患者,省际之间对口帮扶湖北,全国各地“搬家式”的物资支援,基层党员恪尽职守践行初心使命,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科研工作者强化攻关,医务工作者超负荷工作,相关企业及时复工加班加点生产抗疫物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志愿者以身试“苗”等,深刻诠释着中华民族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必胜信念。正是一个个中国人的实干与担当,才筑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中最坚实的精神堤坝。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每一位国人,尤其是90后、00后这一青年群体的战“疫”故事,更能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奋斗进取精神和意志品质。

(三)坚定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心理情感认同

在中西方意识文化交织博弈的场域下,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倾向和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不断渗透正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了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和理性判断世情国情的能力,给大学生带来思想价值观念的迷茫和政治信仰的认知偏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为“四个自信”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现实佐证。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中国抗疫故事适时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新叙事范式,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坚定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心理情感认同。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教育语境下的理性诉求和应然逻辑。思政课教师要筑牢共同体意识和价值同构理念,突出传承性和时代性,遵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中国抗疫故事生动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各环节。

(一)全域统筹育人导向和引领重心,实现协同育人最大增量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协同联动,挖掘中国抗疫故事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导向,推动每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协同育人最大增量。

从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及其导向来看,不同专业的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侧重点各异。因此,中国抗疫故事融入各专业思政课也应各有侧重: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领大学生深化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对人民立场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辩证、战略、底线思维和能力,使大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其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中国抗疫故事中迎难而上、争做时代先锋的青春力量,引领大学生筑牢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奋斗进取的意志品质和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筑牢社会主义道德观、伦理观和法治观。其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应从历史演进的维度讲深、讲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抗疫精神体现。其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眼于增强“四个自信”,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彰显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为重要切入点,着力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治理效能。其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时效性和全局观为指引,讲好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统整优化教学范式和可行路径,实现知识传输、价值塑造、思想引领多重供给

教学范式是教学内容、过程、结构方式的有机统一。对于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互融互构的高校思政课而言,必然要构建与其相匹配的教学范式。

1.微主题设置和可视化呈现:图像叙事范式的探索和实践

当前,多元媒介的融合使我们处在海德格尔所预言的“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图像叙事范式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探索。图像叙事,既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图像叙事主要通过微主题甄选和可视化呈现实现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的投射和扩散,以生成性教学文化为重要支撑,在编码解码图像信息中达成价值共识。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图像叙事范式,旨在通过读图解码的信息传递方式创设图像化、微叙事教学场景,实现社会现实素材与理论知识、历史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入脑入心。

第一,構建以静态图像为主、动态图像为辅的中国抗疫故事资源库。教师应在挖掘中国抗疫故事的育人元素、可视化资源素材,以及教学活动的生动化呈现等方面下功夫。第二,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倾向建构精准画像。教师通过分析大学生认知结构,适时融入中国抗疫故事微话题,如疫情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医护人员义无反顾争当人民“守护神”的故事、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等。教师通过甄选和设置微主题讲深、讲透中国抗疫故事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增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塑造效能。第三,注重多视角、立体化、可视化呈现。教师要做好纪实图片、纪录片等纪实性内容的延展叙事,从历史语境和社会发展角度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创作新图像,如创作漫画、录制微视频等,讲好身边的抗疫故事。教师通过对中国抗疫故事已有纪实性内容的深度剖析和对创作的新图像的意象解读,促进大学生实现从抽象理论知识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内化的飞跃。

2.多平台联通:“课堂—实践—网络”一体化推进路径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实施社会主义理念的入脑入心,必然要求课堂、实践、网络教学形式和教学平台互联互通。

首先,凝聚集体智慧搭建平台,实践真知课堂、行走课堂、舞台课堂互融共生的一体化课堂教学范式和优化路径。教师应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宣讲中国抗疫故事的交流平台,打造常态化的鲜活生动的特色活动。思政课教师通过适时讲先进典型或普通人物的抗疫故事、解读抗疫精神等,“润物无声”地使大学生积淀家国情怀,涵养意志品质。

其次,统筹构建多层次、普及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项目化实践教学范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应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广泛开展活动。实践教学要分类、分层推进,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的热点、焦点问题,从政治、制度、思想优势以及中国精神、使命意识与担当等方面设计项目任务。

最后,精心提炼线上教学内容,凸显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价值引领、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在现实教学环境与虚拟教学环境、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协同推进的新常态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需要思政课教师立体规划教学体系,深耕教材重难点,灵活运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中的鲜活素材,提炼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线上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专题微课,并通过QQ、微信、网络教学等方式推送给学生。

中国抗疫故事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引领力。当前,高校思政课通过可视化、多平台、多层次以及适时适度设置话题的微叙事逻辑呈现中国抗疫故事,有助于优化“知识传输+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的多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是高校思政课进一步提升亲和力、感染力和“精准滴灌”能力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昊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2]高志明,古良琴.兼济天下:抗“疫”精神的文化禀赋[J].决策探索(下),2020(6).

[3]陈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探索,2020(4).

[4]郭丽娜.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重维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6).

[5]习蓉晖.基于图像叙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滴灌”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4).

[6]杨思帆,刘丹.学校教育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价值与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5).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思政课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作用与途径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