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柱-抗震墙结构书库楼板裂缝成因分析与抗震鉴定*

2021-06-29朱震宇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板带板面楼板

朱震宇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0 引言

混凝土结构因原材料具有非匀质性、组成成分多样、成型方式特殊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缝[1]。按裂缝成因,大致可分为荷载作用、变形作用、荷载与变形共同作用、碱骨料反应、质量力(惯性力)作用引起的裂缝[2]。实际工程中裂缝形态各异,成因错综复杂,造成的后果不尽相同。

在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楼板作为主要结构构件,楼板裂缝不仅影响结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能,裂缝开展严重时还可能影响结构安全性能。为此,以某9层板柱-抗震墙结构书库为依托,开展现场检测与抗震鉴定,评估楼板裂缝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并根据鉴定结果提出相应加固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板柱-抗震墙结构书库位于7度设防区,建于1988年,地上9层,首层层高4.00m,2层及以上各层层高2.80m,屋面标高26.400m。平面总体呈T字形,东西向长50.45m,南北向长41.95m,总建筑面积约9 866m2,标准层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层平面布置

无梁楼盖采用无柱帽形式,楼层周边采用有梁框架。首层柱采用C35混凝土浇筑,其余柱、墙、梁、板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梁柱主筋、无梁楼盖钢筋及抗震墙端部主筋分别采用φ25,φ28,φ32 Q345钢筋,梁柱箍筋、抗震墙分布钢筋及梁板区域板钢筋均采用φ8@250 HPB235钢筋,柱底700~1 000mm高度内箍筋加密(间距100mm)。

无梁楼盖楼板厚200mm,板面采用分离式配筋,柱上板带配筋φ(16~20)@200,跨中板带配筋φ(12~14)@200。板底钢筋双层双向拉通,柱上板带配筋φ14@200,跨中板带配筋φ12@200。

柱上板带在沿与柱顶正交方向设有附加配筋加强区,即柱上板带加强区,构造如图2所示,加强区宽度与柱宽度相同。附加抗弯钢筋为双层双向φ18 HPB235钢筋,锚固长度1 600mm;附加箍筋采用φ10@100四肢箍,箍筋布置长度1 000mm。

图2 柱上板带加强区构造

抗震墙厚200mm,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采用φ8@200,双层布置,墙肢两端设2~4根φ(20~25)主筋。

基础为预制混凝土方桩,桩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上节桩长14m,下节桩长13.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桩顶相对标高为-1.900m。

2 结构检测

2.1 建筑结构布置检测

依据竣工图纸,对建筑结构布置进行现场检测。结果表明,房屋结构体系、建筑布局、轴网尺寸及层高与设计图纸基本相符。

2.2 承重构件截面尺寸与配筋检测

依据竣工图纸,现场对承重构件截面尺寸与配筋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房屋梁、柱截面尺寸与设计图纸基本相符,混凝土梁及剪力墙钢筋配置满足设计要求,8层部分柱底箍筋未按设计要求加密,部分板面钢筋规格不符合要求,多数板面保护层偏厚。

2.3 承重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

采用混凝土回弹仪对主要承重构件混凝土强度进行抽样检测,并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无蜂窝、麻面等缺陷;混凝土芯样质地坚硬,外观无明显缺陷;首层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36.7MPa,2层及以上各层梁、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为32.3MPa,均符合设计要求。

2.4 房屋损伤调查

经现场调查,房屋损伤主要表现如下。

1)无梁楼盖楼板局部开裂,裂缝主要类型为:①楼板外围阳角切角裂缝 基本为贯通裂缝,普遍存在于各层楼板中。②板面裂缝 多围绕在柱根附近,呈放射状开裂或沿柱根平行于柱边向外延伸;少数位于梁侧边缘,沿梁跨度方向开展,裂缝宽度一般≤0.3mm,根据抽样检测结果,裂缝深度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但未贯通。楼板典型裂缝形态如图3,4所示。

图3 楼板典型裂缝形态

图4 9层北侧楼板裂缝分布情况

2)部分墙体开裂,主要表现为首层东侧围护墙东倾斜裂缝和高楼层抗震墙角部斜裂缝。

3)各层飘窗悬挑板与墙水平接缝开裂。

4)室内墙、屋面存在渗水、涂料脱落现象,外立面粉刷层存在龟裂、起鼓等老化损伤。

2.5 房屋变形测量

采用全站仪对房屋角点棱线倾斜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房屋南北向整体略向南倾斜,倾斜率为0.032%~0.106%;房屋东西向倾斜无明显一致性规律,倾斜率为0.011%~0.113%。

3 房屋抗震鉴定

3.1 结构布置与抗震构造措施

本工程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板柱体系有利于节约建筑空间,且平面布置灵活,但板柱节点较弱,不利于抗震,GB 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限定板柱结构应用范围为板柱-抗震墙体系,对节点构造提出较严格要求。此外,房屋楼板采用无柱帽平板,相对于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柱顶处平板抗冲切承载力较低。

本工程建造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为TJ 11—78《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按该规范要求,本工程房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一般不设防。实际上,房屋建造时已采取了部分抗震措施,如房屋周边采用有梁框架、设置抗震墙与柱上板带加强区、柱底箍筋加密等,参照 JGJ 8(一)—76《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5]和JGJ 8(二)—79 《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6]进行了抗震设计。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7]中的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鉴定适用对象不包括板柱-抗震墙结构,因此,仅对房屋框架梁柱及抗震墙抗震措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工程房屋抗震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要结构构件(无梁楼盖)局部开裂、部分填充墙开裂、承重柱箍筋构造不满足要求。

3.2 抗震验算参数与模型

考虑房屋实际结构形式及使用荷载,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有关规定,采用PKPM软件PMSAP模块对房屋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验算时考虑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及地震组合作用,材料强度按原设计计算。

3.3 结构变形

小震作用下,x,y向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分别为1/1 785,1/1 918,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之比分别为1.369,1.127,x,y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之比分别为1.369,1.260。

3.4 墙柱承载力

1)1~3层柱顶、柱底箍筋配置不足,4层及以上各层柱顶箍筋配置不足。

2)抗震墙水平分布钢筋配置不足。

3.5 无梁楼盖楼板承载力

无梁楼盖楼板面外弯矩应力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图中正值表示板面受拉,负值表示板底受拉。由图5可知,除柱上板带加强区外,柱顶周边存在较大应力。根据朱炳寅[8]的研究成果,柱中线两侧750mm范围内板带平均弯矩为其相邻柱上板带平均弯矩的2.6倍,因此,分别验算柱上板带加强区、非加强区配筋。根据验算结果,柱顶周边柱上板带加强区板面配筋满足要求,而非加强区板面配筋普遍不满足要求。

图5 楼板面外弯矩计算结果(单位:kN·m)

4 裂缝成因分析

无梁楼盖楼板外围阳角切角裂缝成因如下:①受楼板四周抗震墙及边梁较强的约束作用,混凝土在温度及材料收缩效应下发生的变形受到约束,在角部等应力集中部位出现较大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引起楼板开裂;②楼面荷载较大,且板面保护层较厚,对于板面四角开裂具有一定影响。

无梁楼盖楼板板面裂缝成因如下:①原柱上板带仅在柱顶正交方向、与柱等宽范围内布置附加加强钢筋,但除柱上板带加强区外,柱顶周边存在较大应力,而柱顶周边柱上板带非加强区楼板实际配筋不足,抗弯承载力无法抵抗平面外弯矩,导致板面混凝土开裂;②楼面使用荷载较大且长期作用,受混凝土徐变、钢筋应力松弛的影响,楼板抗弯刚度随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挠度进一步增大,裂缝进一步开展。

5 安全性能与抗震性能综合评估

本工程主要结构损伤为柱周边无梁楼盖楼板板面开裂,根据现场检测及承载力验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知此类裂缝为由构造缺陷、荷载作用、施工缺陷等因素引起的受力裂缝。随着楼板荷载的继续作用,裂缝进一步开展,降低楼板耐久性能,加速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等,影响楼板正常使用。由于房屋建成时间较早,各类构造措施相对现行规范不够完善,柱上板带及板柱节点较薄弱,随着板面裂缝的开展,节点抗冲切承载力进一步降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板面裂缝对房屋结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房屋抗震性能达不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规定的7度抗震设防、A类建筑要求,应采取可靠的抗震加固措施,以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

6 加固措施

1)对楼板现有裂缝采取可靠措施进行封闭处理,根据各类裂缝不同成因分别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如楼板四角切角裂缝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

2)考虑房屋仍在使用中,且书架对楼层净高有一定要求等,可采用增设钢结构柱帽的方式对板柱节点抗弯、抗冲切承载力进行补强,同时利用钢结构柱帽环箍柱顶的便利条件,同步对柱顶箍筋进行补强,提高板柱节点区域及柱顶抗震性能。

3)对抗震墙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可采用局部增加墙厚、增设抗震墙等方法。

4)对于其他抗震承载力存在缺陷(如框架梁纵筋、箍筋及柱箍筋配置不足等)的构件,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钢板等方法进行加固、补强。

7 结语

1)本工程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楼板为无柱帽平板,板柱节点刚度相对较弱,不利于抗震。房屋存在一定扭转不规则,主要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存在缺陷,总体上达不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规定的A类建筑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

2)经现场检测与抗震鉴定,无梁楼盖楼板裂缝主要为外围阳角切角裂缝及板面裂缝,其中板面裂缝多呈放射状围绕在柱周边或平行于柱边向外延伸,由构造缺陷、荷载作用、施工缺陷等因素引起,对楼板使用性能、安全性能等具有较大影响。

3)对楼板现有裂缝采取可靠措施进行封闭处理,根据各类裂缝不同成因分别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如楼板四角切角裂缝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采用增设钢结构柱帽的方式在对板柱节点抗弯、抗冲切承载力进行补强的同时对柱顶箍筋进行补强,提高板柱节点区域及柱顶抗震性能。

猜你喜欢

板带板面楼板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装配式剪力墙套筒灌浆缺陷检测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楼板开洞层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美味老翟板面
板带拉伸机钳口夹紧缓冲装置分析计算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金属板带坯料的连续挤压生产方法
舌尖上的高三
板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