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意象为议题进行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2021-06-29许燕鑫代顺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古诗词

许燕鑫,代顺丽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单篇阅读的模式,它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相关联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群文阅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推动作用。群文建构是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群文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三点:确定议题、选择文章、设计问题。[2]

目前,初中课本的古诗词多以“创作时代”“体裁”等为议题,类似的议题确定无法让学生在多篇文本对比中寻找其中的异同之处,不利于探究古诗词鉴赏的策略,而品味意象是解读古诗词情感的关键所在。笔者以意象“月”为议题,进行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建构。

一、群文阅读含义及意义

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在此背景下,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阅读,但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在这里,第一次出现“群文”这个概念。赵镜中教授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3]蒋军晶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里,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因此,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个相关联文本对比阅读,通过梳理整合以及对比异同等方式,对多篇相关联文本有进一步理解,由原本的读懂“一篇”到现在的读懂“一类”文章。

群文阅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推动作用。学生在多篇相关联的文本阅读中,既能感受到语言“同中有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逐步提高建构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在短时间内围绕议题进行多文本的对比阅读,并通过梳理、整合、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也促进学生思维的螺旋性发展与线性提升,从而掌握阅读策略。并且,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培养自身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

二、初中古诗词议题确定的现状研究

议题的确定是群文阅读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文本组合的合理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议题具有开放性和可议论性,也就是说议题给学生提供了可讨论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目前,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以“时代”“体裁”“创作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议题的确定。首先,以“时代”为议题,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以创作时代为议题选择《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唐诗,以期学生熟悉唐诗的常识、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但是,仅以时代作为议题选择文本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抓住要点对诗歌进行系统地对比,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并且,学生很难通过阅读五篇并无密切关联的唐诗就把握唐诗的相关常识。其次,以“体裁”为议题,例如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中以体裁为议题选择《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满江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四首词,学习目标是感受词的音韵美,体悟每首词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思考词与诗的不同。学生在阅读这四首词的过程中虽可体悟词与诗的异同之处,但容易将每首词视为独立的个体,专注分析单首词所蕴含的情感,无法比较出这四首词之间的异同。最后,以“作者”为议题,例如将杜甫的相关诗词组成群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杜甫的生平及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以作者为议题进行群文构建的方式确实可以达到体悟诗人独特创作风格的目的,却无法让学生在品析诗词的过程中掌握诗词鉴赏的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古诗词以“创作时代”“体裁”“作者”为议题选取文本的形式过于片面,议题的确定依然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

三、以意象为议题

初中古诗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教师要抓好阅读的切入点,如思想情感、艺术风格、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4]其中,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不同于一般的景物,它是能够传达丰富意义的象,是言情达志的最主要的手段。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采用分析意象的方法来赏析古诗词,以此感悟诗人所传达的情感。首先,学生可以品味意象的形色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如《江雪》中描绘了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等意象,这些意象色调清冷、质感深寒,给人以清冷的美感,体悟到凄清的意境。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的结构入手赏析,诗歌的意象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景物,而是多个意象的组合营造出诗歌的意境。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出多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给人苍凉之感,小桥、流水、人家又象征着温馨、生机。这样明暗结合的意象组合,学生可以感受到游子羁旅的孤寂,但在沉重、孤寂的现实中又怀揣着一丝希望,渴望实现归家的梦想。最后,学生通过把握意象的传统意义象征,可以掌握诗歌基本的感情基调,例如折柳喻离别、梅喻坚贞、牡丹喻富贵等。

由此可见,品味意象是解读古诗词情感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通过品析意象从多角度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探寻古诗词间的异同之处,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从意象入手,以意象为议题来进行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四、以“月”意象为例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一)确定议题

前文谈及以意象为议题进行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设计。在诸多的意象中,“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比较平民化、人性化,常和人的亲情和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且出现的频率较高。[5]

早在《诗经》中提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临照天宇突出纯洁的感情。[6]此外,李白的《静夜思》可谓是不朽之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以“月”寄托思乡之情。曹操在《短歌行》写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曹操将贤才比作月,将求贤不得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同诗人眼中的“月”表达的情意是不同的。

一弯新月,可以象征情感或事物的萌发;一轮满月,可以昭示人世间情的美满;月的皎洁,还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高洁品格和美好生活。月亮这一意象蕴含着诸多文化寓意,学生通过品“月”感悟其中所传达的意寓。因此,笔者以“古代诗人眼中的月”为议题,探讨同一个意象“月”在不同诗人笔下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二)选择文章

教师选择文本时要围绕核心议题,注重互文性或互异性。群文互文,指的是文本具有关联性,读者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它。群文互异指的是文本之间的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有较大差异,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下不同体裁的文章。[7]通过互文互异的文本,可以围绕同一话题形成巨大张力,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此外,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并不是随意堆砌而成,文本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因而学生围绕某个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时,会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多个文本之间的异同与关联。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围绕“诗人眼中的月”这个议题选取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月夜》,李白《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王维《鸟鸣涧》《竹里馆》,师生共同探讨不同诗人眼中的月,以及对意象“月”的描摹与情感表达的异同,从中感悟“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以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是群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动力。首先,在问题设计方面,需要提解答域宽的问题,无需标准答案的限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2]其次,教师需要对多篇文章的异同点设计提问角度。教师提问时并不是笼统地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进行文本对比后找出异同”,提出的问题应该要有指向性,例如从文本的艺术手法、情感方面找异同。最后,教师可以以阅读单的形式呈现问题,在阅读单上体现多个话题元素,避免问题过多过杂,加重学生理解负担。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对比,理清思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预设如下的问题。

1.每一首诗歌里都有“月”这个意象,诗人借月想表达什么呢?可能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地方。请试着填写下表1。

表1 “月”的诗句、创作背景及情感表达

设计目的:学生根据在多篇文本中找出描写“月”的诗句以及结合预习时所查找的创作背景,分析出诗人借月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将意象“月”放置在诗歌整体营造的氛围中,以结合创作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品意象以及知人论世的品诗方法,并且在多篇文本分析中比较诗人借“月”抒情的异同,训练学生梳理探究能力,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深入,从中感悟“月”所传达的文化寓意,提升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

2.基于情感分析后,根据诗人表达的情感对意象“月”进行分类。

设计目的:基于上题的情感分析后,学生根据情感对意象“月”进行分类,训练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对“月”所表达的情感有进一步体悟,感受到不同诗人眼中的月。

预设将上述“月”的意象分为三类:

(1)“思乡怀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诗人借月表达思念妻儿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借月寄托手足亲情以及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

(2)“抒怀言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诗人李白借月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邀月对影体现自身孤寂,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傲与寂寞。

(3)“宁静高洁气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诗人借月凸显高洁气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写月光的明净宁静,从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中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分类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对“月”意象的理解,体悟同一个月在不同诗人眼中的差别,“月”成为了诗人思乡怀人、抒怀言志以及表达高洁志向的寄托。这样的区分能够让学生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从而更加理解不同诗人眼中的“月”之意蕴。

3.阅读杜甫《月夜》以及下面的材料,结合创作背景和“月”意象的意蕴,探究杜甫望月时的情怀。

《后出塞五首(其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设计目的:师生除了以“古代诗人眼中的月”为议题,对不同诗人的“月”之佳作进行横向对比外,还可以对同个诗人不同时期望月的诗词进行纵向对比,这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以及深层理解诗人的望月情怀。例如此题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月夜》《江汉》为群文,感悟杜甫的孤月情怀。

《后出塞五首(其二)》写于安史之乱前夕,其中“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月夜宿营图,越是写边塞凄清的月色,越是反映士兵们内心的孤寂凄苦。《月夜》是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杜甫被禁长安望月思亲思家之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借月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牵挂之情。《江汉》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情景交融,借孤月表达自身羁旅以及壮志未酬的孤寂之感。[8]

学生对杜甫安史之乱前、中、后的诗词进行纵向比较,从中更加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感受到杜甫不同时期的望月情怀。

五、结 语

初中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群文阅读要求教师按照开放性和可议论性的原则确定议题,根据互文互异性来进行群文文本的选择。针对目前初中课本里的古诗词课文选取无逻辑关联的现状以及古诗词中审美意象的作用,笔者选取审美意象“月”为切入点,围绕“诗人眼中的月”的议题对多个相关联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意象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品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基于诗歌情感对意象“月”进行分类,激发学生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入,进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古诗词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我爱古诗词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