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正面热点事件舆情演化与引导策略研究
2021-06-29陈坚伟孙玮陈爱丽
陈坚伟 孙玮 陈爱丽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450)
当前,高校热点事件舆情正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构建,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它具有表达、监督、疏导情绪和推进改革等作用。高校舆情正面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主要是校园师生,由于文化氛围、生活空间、利益观点与在校学生趋同[1],对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事件中所蕴含的正向精神价值,更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每每发生的各个高校正面热点事件中,总能传递出不同维度的正向精神价值。从“三峡大学女生带瘫痪母亲上学”、“湖南大学保安办画展”和“川大男寝全员6人获17名校保研”等事件中,人们看到励志之路,从“郑州大学生连续7年织围脖送给环卫工”和“华中科大三名校友联合捐赠一亿元”事件中人们读懂爱心与奉献,从“西北工业大学研发太阳能无人机”和“复旦研制全球首个全硅激光器”等事件加深了人们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从“东南大学教授自费4600跨省打车回校上课”等事件人们体会到责任与担当。可以看到,在正面热点事件中,高校师生因事件而引发的正面情绪和态度,对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甚至珍贵的意义。因此,研究分析高校正面热点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积极效应,传播正面舆论效应,归纳高校正面热点事件舆论引导路径,显得迫切而必要,对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加强高校治理的角度出发,基于典型正面热点事件,以“三峡大学女生带瘫痪母亲上学”事件为例,采用文献法、案例法等,针对正面热点事件的发展轨迹和节点,提出热点事件舆论引导路径,以期为高校舆情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正面热点事件的发展脉络
与其它舆情事件相似,“三峡大学女生带瘫痪母亲上学”正面热点事件舆情,经历了舆情起源、舆情发展、舆情回落等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三峡大学女学生带母亲上学”舆情事件主要节点一览表
在高校正面热点事件中,舆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舆情起源阶段,当事人所在的学校通过官方媒体公众号首次披露该事件,引起校园学子的关注和留言。二是舆情发展阶段,随着媒体的报道,媒体更注重挖掘事件细节,增加互动,引发更多媒体进行跟踪报道,这一阶段事件的搜索量、点击量均明显增加,受众面不断扩大,引起社会更多关注。三是舆情回落阶段,公众对前期新闻事件报道已较熟悉,上述事件中,当事人被评选为“西陵区道德模范”的新闻,校园微信公众号获得2000多的阅读量,直至获得“感动恩施”及“区道德模范”等新闻,众多网友评论和送上祝福。
从舆情各个阶段看,正面舆情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公众对事件的态度主要持积极或中立的态度,网友在获得新闻事件后积极参与互动反馈,反馈评论中多以积极词汇为主,小部分评论语言则比较中性,整体正面倾向比较明显;其次,参与媒体迅速增加。由高校官方媒体,到网络知名媒体,再到民间自媒体等,相关媒体认识到正面信息的价值,纷纷转载参与,迅速参与事件的传播,不同类型的媒体数量迅速增加;最后,公众参与面不断扩大。由于媒体的迅速加入,新闻参与者由最初的校园师生,扩大到社会公众,再扩散到其它高校,且呈现地域接近性[2],同时对高校学子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等正向价值的诠释得到进一步传播。
二、正面事件舆情发展动因分析
(一)正面热点事件所蕴藏的价值取向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师生言行往往受到公众关注。在“带母上学”事件中,为照顾瘫痪母亲,放弃师范专业而改报医学专业,首先充分体现了当事人孝顺的人格。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孝顺深深扎根中华民族文化土壤,是备受推崇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当事人在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孝顺,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共鸣。其次,在面对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面对、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不仅没有被困难压垮,而且在学业上取得了比其他同学更为优异的一系列成绩: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二等奖学金、专项奖“自强之星”、校运会3000米第一名、医学院“十佳杰出青年”、五四评优“优秀团员”等荣誉,通过荣誉和困境的直接对比,形成反差,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孝顺母亲的情感交相辉映,在网友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评论里“励志”“勇敢”“坚韧”“不离不弃”等积极正面色彩的词语频出。所体现的与困难斗争的坚定信念也深深触动公众的内心。生活中很多人也曾与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展开搏斗,这种搏斗可能并不是一朝一夕,而需要坚守与长期付出,在事件中对女孩的敬佩与怜爱等情感得到充分表达,在各种细节的充分描述中,展现所蕴藏的正向精神价值,公众在获得信息和互动评论过程中感受以正向价值的力量,信息的传播的基本动因也得到了有效建立。
(二)舆论场强弱关系的呈现与转化
在舆论世界里,强弱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关系,在舆论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强弱关系上往往呈现相反状态,舆情事件当事人以弱者姿态出现时,则舆论更偏向于当事人;反之,当舆情事件当事人以强者姿态出现时,舆论将偏离当事人;弱者在群体的认同上,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如“湖南大学保安办画展”事件,当事人因家庭条件中学辍学,但并没因困难而放弃上进,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潜心研究画龙,这种出身平凡却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赢得了公众广泛好评。在“带母上学”事件中,当事人以在校学生身份,担负起照顾瘫痪母亲的责任,实属不易,弱势个体属性十分明显;不仅如此,她在学业上还取得了骄人成绩,使人们目睹通过顽强努力战胜生活困难的生动案例,更进一步引发草根阶层努力向上的情感共鸣,在事件传播中获得大量的积极评价,使正面事件得到迅速扩散。
三、正面热点事件舆情引导策略
(一)挖掘事件中的正向精神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指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能从优秀的个体中获得对行为的认知。在正面事件的传播中,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正向精神力量是传播的价值所在,是社会群体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其精神价值是驱动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教育热点事件具有公共属性,而这种公共属性需要超越具体的人数,指向其背后的公共价值[3]。在大数据时代,舆论的引导将更加注重事件本身所透露的社会价值信息[4],因此,在正面事件传播中,须充分挖掘事件所蕴含的正向精神价值,既要从全貌上展示事件的基本情况,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也要突出事件关键细节,通过细节和事实的展现,使公众设身处地感受当事人的处境,理解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感受人格的高尚。高校学生思维活跃,行动迅速,更乐于发布或传播热点事件[5],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事件中的正向精神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公众获得正面精神价值,满足人们对于正向精神价值的需求,从优秀社会个体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二)建立有效的行为反馈机制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们会依据行动所得到的奖赏,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期得到更多奖赏。这一理论说明,可通过互动和激励等方式干预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促使行为往期望方向发展,并借此塑造和强化正面行为。在弘扬社会正向精神价值过程中,积极行为需要及时得到鼓励与赞赏。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行为标准,使这些标准具体化,提高行为衡量的可操作性;其次,需要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鼓励和保护正当行为,宣传和弘扬正向事件,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对情绪化、非逻辑性的表达,要从真实性角度予以引导,确保信息在不同呈现样态的传播中不失真,在舆情研判中需要将数据和经验并重[6],同时从技术和设计等节点进行有效引导,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师生积极行为予以及时反馈和激励。
(三)推动“两个舆论场”的空间转化
“两个舆论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两个舆论场包括由官方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和由民间形成的“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可能有割裂或融合趋势[7]。他指出,“两个舆论场”最理想的状态是完全重合,即媒体所报道的,正是群众所关心的和迫切需求的。但由于“两个舆论场”的当事人在分析视角、事件关注点、表达范式等存在差异,其信息传播逻辑也不尽相同,因而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割裂现象,对舆论引导带来障碍。因此,需要有效打通两个舆论场,加强两个舆论场的空间转化。可通过内容与形式上的努力,使两个舆论场的转化得以持续发展,一方面,内容上,要将公众关注的话题纳入官方媒体,使群众关心的话题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延展,同时通过贴近群众工作生活的日常例子,讲述人格闪光点,挖掘正向价值需求,使生活中精神暖流流入读者心灵。另一方面,形式上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短视频优势,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信息,在表达基本态度推崇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使正面信息同时成为公众更乐意主动传播的价值载体;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共同作用,融合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发挥正向价值弥合不同群体、引领和塑造青年学子的作用。
(四)发挥高校新媒体舆论阵地作用
无垠的网络空间源源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持续生成各种信息,在这片网络空间里,学生网民已占据不小的规模。据统计,我国学生网民已近2.23亿,比例达23.7%[8]。当下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仍不够深入,未认识到意识形态与自身的联系,面对社会出现的多元价值观时,未能进行有效辨别和判断。因此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积极发挥正面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多维动态的信息整合[9],研判舆情趋势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尤为重要。美国新闻学者比尔·科瓦齐等人指出[10],新闻媒体必须成为公众评论和妥协的论坛和广场。具体到校园媒体,除学校一级官方媒体以外,高校学生所加入的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及人文社团等,会通过社团所开设媒体源源不断产生信息,社团信息的质量与导向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具有明显地域和行业特点的自媒体,也会针对学生区域特点和身份特点,开展信息服务。这些媒体如持续对具有正向精神力量素材的传播,就能与官方舆论同步产生效果,对社团成员形成持续影响;可通过网络“意见领袖”的独特视角和耳闻目睹,解读事件的精彩之处[11]。反之,如社团媒体在运行中存在导向错误问题,将对学生的价值判断等产生不良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具有不断累积的特点,在达到临界点前难以察觉。从正面事件中发挥舆论对青年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高校社团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加强对事件走向关键节点的把握,培育对正面事件引导的敏感意识,构建基于新媒体的正面事件引导方案,提升舆论引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