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建设策略初探
——以浦东新区林地建设为例
2021-06-29陈知贤
陈知贤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0 引言
生态公益林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1]。
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新增公益林达6.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1%增至18.21%。到2025年,浦东新区森林覆盖率目标为19.5%。同时,浦东新区土地资源稀缺,植物品种、土壤环境等自然因素有其自身的特质,拟建条件受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制约,公益林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急待优化适宜本地的生态公益林设计原则和方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林地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发挥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为今后浦东新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伴随城市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公益林承载着多方面的需求。我们思考在优化公益林生态功能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公园城市”和“森林城市”的推进要求,适当开发已建公益林林下空间,提升景观面貌,探索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1 浦东新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笔者有幸参与“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三林镇、航头镇、川沙新镇和张江镇的生态公益林设计。生态公益林面积和数量在快速增长,其建设品质提升较为缓慢,人工痕迹过重,结构单一,生态效益低,民众对公益林的满意度不高[2]。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低,建成品质较差
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由市、区、镇三级财政承担,市、区级财政补贴标准是1.2万元/亩,剩余资金由镇财政承担。比如航头镇、川沙新镇、三林镇、和张江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标准在1.2万~2.8万元/亩左右,换算成平方米是18~42 元/m2,与目前防护林带和公共绿地的建设标准差距巨大。大部分公益林的建设费用只能满足小规格乔木种植和简易配套设施,导致建成公益林品质较差,造林积极性低。同时,公益林养护定额标准低,普遍存在管理养护不到位的情况[3],后期苗木长势不佳,存活率低。
1.2 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单一、生态效益低、缺少景观特色
目前公益林建设项目的现场验收主要针对场地情况、乔木质量和植物检疫证书,其余方面没有具体要求,导致目前多数的公益林都是单层片林为主,造林树种多以常规树种密植,如香樟、女贞、水杉、落羽杉、栾树、朴树等,人工痕迹过重,植物群落结构单一,色彩单调,林下黄土裸露,生态稳定性差,生态效益低。
1.3 生态公益林斑块破碎
由于经济发展、基本农田保护等用地矛盾突出,可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目前公益林用地主要来源于土壤检测不合格的减量化土地,闲置集体土地,农田、道路、河道边缘空地等,建成的林地在结构布局上比较琐碎。以2018年浦东新区航头镇公益林建设(四期)为例,建设面积564.4 亩,涉及12 个村,共计61 个地块,只有4 个地块面积大于30 亩,47 个公益林面积都小于10 亩,地块分散,难以呈现生态集聚效应。
1.4 土地基础条件差,苗木存活率低
目前生态公益林场地多是荒地、泥库、减量化复垦后土壤检测不合格的地块,土壤条件较差,渣土较多,盐碱程度高。由于建设费用大多不含前期场地平整费用和土壤改良费用,施工单位直接种植苗木,导致苗木存活率低,长势缓慢。
2 新建生态公益林设计方法
公益林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生态功能。在生态公益林设计中,遵循“近自然森林”理论,选择乡土树种按自然群落结构密植在近似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4],进一步提高公益林的生态功能。
在此基础上,生态公益林设计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结合场地情况进行分类设计,选择适宜的苗木品种,配合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和基础配套设施来提高新建公益林的建设品质。
2.1 生态公益林分类设计
对于新建生态公益林项目,在作业设计前期,摸排建设场地情况,根据不同场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对地块进行分类设计。以建设标准为2.5万元/亩的浦东新区生态公益林项目为例,一般由多个地块组成。在作业设计前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踏勘现场,与甲方沟通,根据地块的分布情况,细分公益林类型;第二步:测算相应的造林费用,综合平衡造价;第三步:确定不同林地的种植形式,列举苗木品种、规格和注意事项;第四步:确定基础设施,具体做法详见表1。
表1 生态公益林作业设计分类建议
2.2 苗木品种设计
苗木种植是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最主要内容,选取有独立主干的乔木和花灌木为主。笔者对浦东新区已建生态公益林的苗木品种进行初略统计,常用品种有香樟、女贞、水杉、池杉、落羽杉、栾树、银杏、榉树、朴树、无患子、喜树、臭椿、枫杨、乌桕、独本桂花等,除了小规格香樟的存活率较低,水杉、池杉、落羽杉等杉类植物需要在休眠期移植,其余品种在浦东新区移植存活率高,生长良好,可以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广泛采用。
在此基础上,核心区公益林建议增加“四化”树种,如红花槭、娜塔栎、三角枫、乐昌含笑、白玉兰、巨紫荆、高杆石楠、西府海棠等开花和彩叶植物,增添林地色彩。其中乐昌含笑和白玉兰适宜种植在地势较高、土壤偏酸性的地块,这两个品种在低洼积水处容易烂根,导致移植存活率低。重要路口节点和林带边缘配置细叶芒、醉鱼草、伞房决明、绣线菊、金丝桃、美丽月见草等形态野趣的灌木和宿根植物;林下籽播金鸡菊、天人菊、白花三叶草等适应性强、发芽率高的地被植物。
宅前屋后的公益林以独本桂花、西府海棠、红叶李、杨梅、枇杷等会开花结果的花灌木为主。地块边缘增加栀子花、月季等带香味的植物,以此提升居民对公益林的好感度。
小路两侧公益林选择香樟、榉树、朴树、国槐等分支点较高的乔木,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过。重点道路路缘布置美丽月见草、萱草、美女樱等开花植物。
河岸防护林带选择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垂柳、枫杨、乌桕等耐水湿植物,其中垂柳的种植需要谨慎,靠近居民区避免种植,防止春季柳絮扰民。
农田防护林多选择树冠较窄的杉类植物,减少对阳光的遮挡,降低对农作物的影响。
2.3 土壤改良
生态公益林采用适地适树的方式来保证苗木的存活率。受土质因素影响无法直接种植苗木,需要进行土壤改良。遇到含水量较高的泥库,建议翻挖泥库,设置排水沟排除积水、夏季暴晒、掺拌周边干土等方式降低土壤水分,达到苗木种植要求。对于盐碱含量特别高的地块,可以在底部堆放渣土,抬高地形,在上层覆盖种植土,增加有机肥料,种植耐盐碱植物。
2.4 基础设施
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主要包含养护便道和沟渠开挖。30 亩以上的生态公益林建议预留2.5m宽左右的土路基作为养护便道。块状大型生态公益林可以设围沟、腰沟、畦沟,形成网状沟系,就近接通周边自然河道或市政排水系统。
3 探讨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着力构建“公园城市”和“森林城市”,打造“千园”工程和环廊森林片区,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开放休闲林地[5],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这些项目的建设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上海而言,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与此同时,最新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林业工作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中提出,造林工作除了要注重公益林造林质量,也要推进森林经营,打造开放休闲空间,提升林地综合能力[6]。那么在政府决策层面是否可以将“绿”和“林”有机结合?根据地块的上位规划,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生态公益林进行升级改造,使其焕发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实现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浦东新区三林镇在“十三五”期间建设的公益林约有70%的地块位于规划三林400m外环绿带内,用地性质是G9(其他绿地)。远期,三林400m外环绿带建设方案可以结合已建公益林,打开围墙,重新规划布局场地;加强林地抚育,避免高强度开发,重点开发林下空间,新建步道、木栈道或改造原有养护便道与周边市政道路相衔接,增加儿童活动、休闲娱乐的场地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对已建公益林局部疏伐,增加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优化绿化层次,提升景观面貌[7];挖掘当地人文和自然优势,以野生动物和特色植物形成鲜明的主题[8],适当增加科普教育内容,吸引民众,打造开放式的带状森林,为城市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游憩场所,提高公益林的社会效益,见图1。
图1 三林镇公益林升级改造方案
川沙新镇和航头镇的已建公益林多位于成片民宅附近,可以升级改造为微型开放林地,见图2。在保留现状乔木林的基础上,通过打开公益林围墙,设置环形漫步道与周边道路贯通;林下增加活动场地、健身设施、休憩座椅和标识系统,吸引周边居民在此健身运动;漫步道沿线增加宿根植物花带,林下籽播地被植物,增加绿化层次,提升整体景观面貌,提高普通民众对于生态公益林的满意度。
图2 微型开放公益林升级改造方案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森林资源,还具有很高的综合效益,促进和维系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浦东新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仅要关注“量”的增加,更需要关注“质”的提升,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加强林地抚育、整合林地网络,完善林地生态涵养功能,为上海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打下扎实基础。在确保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功能开发和景观提升,增加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涉及生态公益林用地属性、林地和绿地建设指标、财政资金、后期养护管理的多重矛盾,有待于我们后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