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风险承担力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基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户微观调查
2021-06-29马艳艳马凯月安变龙
马艳艳,马凯月,安变龙
(1.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户趋向于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为了维持高产量和高效益,农户不断增加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导致农田面源污染。因使用化肥及农药而引发的土壤盐渍化、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超标以及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给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这为解决农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及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缓解农业非点源污染,但实践中农户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采纳程度较低[2-3]。作为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最终需求者,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因此,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成为引导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效供给、加快农业向提质增效转变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其中,用社会网络理论来分析农户新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贾敬敦等认为,新型农业技术能够被农户接受和广泛使用,直接有效的传播渠道是人际传播[4]。Cai等认为,中国农村特有的关系型社会网络使农户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农业技术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基于地缘与亲缘形成的社会网络对网络内成员具有信息传递与集体决策的先天优势[5]。刘亚、李庆海等明确提出,农户社会网络是促进新型农业技术扩散,激励农户采纳新型技术的关键因素[6-7]。冯晓龙等采用实证模型研究苹果种植户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效应,发现充分发挥农村及农民社会网络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是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关键[8]。旷浩源利用养殖业案例分析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发现技术信息通过社会网络流动能够提高技术的扩散速度及资源配置能力[9]。Foster、Bandiera等研究发现,邻居购买或社会网络中其他成员使用新型农业技术的经历显著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10-11]。Ramirez也发现农户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网来获取灌溉技术信息,进而提高技术采用率[12]。
农户风险承担力是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另一关键因素。舒尔茨“理性小农”假设认为,农户面对多种技术方案时,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标,会考虑新型农业技术采纳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13]。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是政府主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技术,但还是有不少农户认为其存在较大的风险[14]。即便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户生产目标一致,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率,但因其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往往也使得农户望而却步。农业生产本身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而技术投入存在较大的收益不确定性,这使得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持谨慎态度,表现出较强的风险规避特征[15]。农户对于新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就会影响农业技术的采纳水平[16]。姚文认为,农户风险承担能力越强,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用意愿就越强烈[17]。而贺志武等认为,农户风险偏好会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18],在感知风险不存在的情况下,风险偏好不影响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采纳[19]。
综上,有关农户农业新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较为丰富,但考察社会网络及风险承担力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475户玉米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二元Logistic选择模型分析农户社会网络及风险承担力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期规范引导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选择,提高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率,同时为政府精准施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技术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户在获取技术信息方面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20]。社会网络的有效运行,能加速农户技术学习的进程,改善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态度及采纳行为[21-22]。此外,社会网络有助于农户了解更优质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技术成果,使农户的认知偏差减少[23];有助于农户生产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形成统一的生产技术管理,促进农户生产经验的积累及传递,使农户掌握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进程加速[24]。长期以来,农户之间通过社会网络建立了合作,形成了相互信任的信息传递渠道,大大降低了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风险。若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起使用者是当地农户中具有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的权威人士,就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将新技术的使用经验及技术采纳信息层层传递,从而降低其他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不确定性[25]。可见,社会网络有助于促进农户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及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26]。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说H1——社会网络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风险承担能力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实践中,农户不愿意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原因之一是害怕技术投入使用后要承担相应的风险[27]。根据风险感知理论,处于未知环境中的决策者会结合已有条件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来规避风险。由于生产风险不可控及信息不对称,农户在农业生产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利润最大化,还要考虑风险最小化[28]。现阶段,农户不再是满足生存最大化的传统小农。鉴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短时期内无法获得收益的特点,农户偏向于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来规避风险[29]。此外,鉴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收益并不稳定[30]。此时,风险承担能力成为农户能否接受环境友好型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若农户风险承担能力较强,则更倾向于尝试高收益、高风险的环境友好型技术[31]。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说H2——风险承担能力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统计描述
(一)数据来源
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东经104°17′~104°41′,北纬36°06′~39°05′,常年干旱少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宁夏平均水平的1/6。该区域主要包括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开发区、原州区北部、西吉西部、中宁县和中卫市城区的山区部分,总面积2.85万km2,占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43%。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全力推进保障黄河安澜、保护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发展中的重中之重。2019年5月,课题组依托宁夏科技扶贫指导员项目,根据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等3类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使用情况,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对玉米种植户进行实地调研。项目组成员分别在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和红寺堡区等4个县(区)8个乡(镇)随机发放问卷520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4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35%。具体区域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数量与区域分布Table 1 Sample siz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农户的个人特征。如表2所示,在样本农户中,采纳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有285户,占总样本的60%;未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有190户,占比40%。从性别来看,样本农户中的男性占比为46.74%,女性占比为53.26%。从年龄来看,主要集中于40~<50岁,占比31.16%;其次为30~<40岁,占比25.05%;0~<30岁和50~<60岁的占比均为19.79%;60岁及以上的占比4.21%。另外,经过计算,样本农户的平均年龄为39.57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的占比48.84%,初中的占比29.26%,高中或中专的占比18.74%,大专及以上的占比3.16%。可见,样本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表2 样本农户的个人特征Table 2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 farmers
2.样本农户的家庭特征。由表3可知,从农业劳动力数量来看,农户家庭有2~3个农业劳动力的占71.79%;从家庭收入来看,61.90%的样本农户家庭年收入在10 000到30 000元;从农业收入占比来看,77.69%的样本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在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下;从实际经营耕地面积来看,73.89%的农户耕地面积在0.33 hm2及以下,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另外,经过计算,农户家庭耕地块数平均是3.653块。以上样本农户数据统计结果基本符合宁夏中部干旱带特征,样本数据的整体代表性较强。
表3 样本农户的家庭特征Table 3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households
四、研究方法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主要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等3类。以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如果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其中1种或1种以上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则Y=1;如果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没有使用任何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则Y=0。被解释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故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f(X1,X2,…,Xn)。其中,X1,X2,…,Xn分别代表农户的不同禀赋特征。Y=1的总体概率为P(Y=1),Y=0的总体概率为P(Y=0)=1-P(Y=1),则n个自变量X1,X2,…,Xn所对应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为:
上式可以转化为:
其中,βi是Xi对应的偏回归系数,β0是常数项,exp(·)是以自然对数为底的指数,ε是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以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为被解释变量。项目组对当地农户玉米种植采纳的农业技术情况进行调研,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问题“请问您家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是否采纳以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设计选项为“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②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③秸秆还田技术④以上3项中的任何1项都没有采纳”,再根据农户回答情况进行统计。若受访农户选择了以上3种环境友好型技术中的1种或以上,就认为农户具有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赋值为1;若受访农户选择第④选项,就认为农户不具有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赋值为0。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以社会网络和风险承担力为核心解释变量。(1)社会网络。借鉴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农户“是否有在基层政府工作的亲戚朋友”“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是否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和其他农户交流农业技术”3个变量来衡量社会网络。(2)风险承担力。本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使用3个题项对农户的风险承担力进行度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并提取公共因子,再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最终提取2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收益风险承担能力和外部环境承受能力,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3.783%。经检验,测度项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68,KMO检验值为0.631,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26.538(sig.=0,小于0.001),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比较适合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测度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7,表明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农户的风险承担力测度指标体系说明如表4所示。
表4 农户的风险承担力测度指标Table 4 Measure indexes of farmers′risk bearing capacity
根据所提取的公共因子得分及方差贡献率,计算得到农户的风险承担力总得分为:
其中,F表示农户的风险承担力总得分,F1表示收益风险承担能力,F2表示外部环境承受能力。
3.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其中,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经历以及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了解程度等5个变量;家庭特征包括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占比以及耕地块数等3个变量。
上述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5所示。
表5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分析Table 5 Variable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三)实证结果分析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2倍的似然函数值为347.064,考克斯—斯奈尔卡方值和内戈尔科卡方值分别为0.460和0.621,且Sig.值为0(<0.001),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该模型的总体拟合度较好。
表6 模型回归结果Table 6 Model regression results
1.社会网络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有在基层政府工作的亲戚朋友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存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正向影响作用。农户通过与在基层政府工作的亲戚朋友交往,及时了解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最新政策,使得环境友好型技术从被了解到被接受的时间缩短。实证结果显示,参加过农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和其他农户交流农业技术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分别存在1%、10%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正向影响作用。农户通过参加技术培训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经济价值和使用方法,采纳意愿大大增加。另外,参与农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引导更多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有助于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见,社会网络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积极性,研究假说H1得到验证。
2.风险承担力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本文将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理解为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投资时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承受力。从实证结果来看,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正向影响作用。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是其中之一。风险承担能力越强的农户越倾向于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研究假说H2得到验证。
3.农户的个人特征及家庭特征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农户的性别与受教育程度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正向影响作用。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女性农户,男性农户更愿意尝试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其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重要因素。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的意愿就越强,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积极性就越高。农户的耕地块数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存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的负向影响作用,即农户耕地块数越多,农户就越不愿意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在调研中,样本农户的耕种土地面积普遍较少且比较分散,这导致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成本提升、收益减少,进而影响了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积极性。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基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社会网络和风险承担能力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近年来,宁夏在中部干旱带通过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使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接纳程度大大提高,样本农户中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比例达到60%;(2)农户的社会网络与风险承担能力是促进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显著影响因素;(3)中部干旱带农户实际经营耕地的细碎化程度较高,严重阻碍了农户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采纳。
(二)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与讨论,获得如下启示: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农户的社会网络。政府在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及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网络在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扩散过程中的优势条件,积极配合互联网多元化信息发布平台,更好地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传播和服务。注重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并通过示范农户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及交流会,加强农户之间的经验分享,优化社会网络,扩展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
2.加强政策补贴力度,降低农户技术采纳的风险预期。因环境友好型技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农户对其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的前期,可以设置政府奖励,加大政策补贴力度,从而鼓励、促进农户积极采纳新技术。同时,应加强政策宣传,促使农户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知环境友好型技术在提升耕地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及增强农产品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农户消除顾虑,在内心真正地接纳新技术。如此,政府通过资金支持、政策保障及政策宣传,可以大大提高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需求。
3.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应规范农地流转市场,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引导耕地向受教育程度高和创业能力强的农户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政府优惠政策,实施耕地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降低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成本,有助于农户获得良好的农业生产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