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价值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模式探析
2021-06-29刘志勇
刘志勇,刘 航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国内外医院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医药流通行业中,以欧盟、日本、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地区和国家通过建立高标准化、高信息化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高度信息化和高标准化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促进了药品规范化、用药安全性以及药品可追溯性的提升,可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物流配送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加快商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地区广泛采用SPD(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环节专业化管理。
国内医院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仍较为传统,首先由采购部门收集各科室需求,结合库存情况开展采购工作,供应商接收到订单后安排相关配送服务,将药品或耗材配送至医院,医院在验收入库时,由库存管理部门将物品种类、金额、供应商名称、发票号码等信息手工录入HIS系统。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医院管理全部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药品和耗材的采购、验收、出入库、库存管理和信息控制完全由医院自己负责。但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和资源调配更加复杂,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能力已成为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对于供应链的采购环节,为了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在“4+7”城市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同时组织相关地区形成联盟,积极推进跨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基本实现了减轻患者药费负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目标。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许多省份都建立了基于政府监管的药品、耗材交易平台,医院直接在政府平台上提交采购订单,由政府集中带量采购,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药品和耗材成本。2014年上海市启动药品采购阳光平台计划,目前上海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完全实现了信息化采购,以政府主导的药品采购B2B平台也在全国多地应用,对加强药品监管,提升药品流转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仓储及配送环节中,现有的模式采用的方案是供应商将货物送入医院仓库,医院药库工作人员进行逐项检查后入库验收,最后由院内药库向内部各单位配送以及药房发药,现有模式流程复杂,不利于医院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面对上述问题,国内各医院、医药流通企业以及药品生产厂家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
国内的几家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从2005年开始就向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信息衔接系统,与医院等客户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医院通过信息接口及电子化平台将采购信息直接传入供应商的企业管理系统,供应商在接到订单后可以在发出医疗物资的同时,将发出物资的有效期、批号、规格、发票等信息传回医院的HIS系统中,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传输。通过供应链信息衔接系统,供应商可以实时了解医院的采购需求,提高了医疗物资的流通效率,并将医护人员从仓储管理、发票信息管理等非专业活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随着信息衔接系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在信息互联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条形码扫描等物联网技术手段,提高了医院药品保养的信息化水平,供应链管理的范畴也不断延伸,开始探索院内物流管理的改革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0年起用5年时间,率先将社会资本嵌入整合,设计了由医药公司派遣团队进行药品的院内配送的模式,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互联整合,实现了医院药品调剂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构建了多院区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物联网和云技术为核心,以供应商和医院的数据端口为基础开发了医院药品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完成从采购决策、验收入库、发放复核、储存养护等过程进行全程管理。
随着院内供应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部分物流管理公司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司也加入了改革行列。上海市多家医院与医药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与医药企业全面互联互通,完成了供应链对接,并将院内物流一并纳入医药流通企业的供应链中。
2.价值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优势
医院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完善医院供应链的采购、配送、验收、库存、配送等环节,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2.1 释放医疗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价值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将院内物资的领用和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减少了医护人员在病房和仓库之间往返次数,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服务患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使药师能够聚焦于药事服务工作,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医护人员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培训和学习,进行讨论交流以及科研合作,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同时,患者取药时间及排队时间大幅减少。
2.2 优化内部流程,降低服务成本
价值导向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将医院对于物资的管理范围集中在诊疗区域的使用,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显著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医院内物流配送成本。新模式还依托信息化电子平台,在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医院节省了人员经费。相较于传统模式,新模式使医院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在优化内部流程的同时降低了服务成本。
表1 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
3.未来发展方向
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医院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和发展空间,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3.1 引入智能发药系统,提高取药效率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不断建设,患者在移动端即可实现挂号、诊疗和付费,大量患者集中在药房取药排队,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药房工作人员也存在较大的压力,药房配药成了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新瓶颈,为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患者取药排队的状况,医院可以考虑将自动化设备与医疗服务流程结合,引入门诊药房智能发药系统,通过HIS系统与智能发药系统的对接,使自动发药机接收已缴费的处方信息,并根据医嘱进行智能配药、自动发药。智能发药系统可以改变医院药房传统的手工调剂分发模式,充分发挥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医院药品调剂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药房的运行效率,提高药物调配的准确性,有效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减小药房占地。同时将药师从传统的手工单纯发药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走到临床一线和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解答患者的疑问和咨询。
3.2 将HRP系统与供应商系统对接,实现零库存管理
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库存过多导致的物资老化、变质,或者库存不足导致的无法及时向使用科室提供物资等问题。零库存管理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管理费用、维护成本、装卸、搬运、保管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使存货不再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另一方面能回避物资积压带来的风险。随着医院HRP系统的不断完善,医院可以将HRP系统与供应商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由供应商监控医院的库存,当医院的物资库存降到订货点以下时,由供应商自主安排配送。
4.风险及应对策略
4.1 信息泄露风险
医院通过建立HRP系统,将院内物资申领、物资采购、库存管理、账务管理等模块整合,医院与供应商在物资需求、库存管理等环境实现信息共享。但零库存管理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给医院信息管理带来风险。由于HRP系统需要与医院系统实现信息互联,医院HIS系统中存在大量涉及到病人隐私以及医院经营管理的信息,管理者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医院经营信息和病人用药诊断信息被企业不当使用。对于多端口的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必须严格控制访问权限,从系统层面上设定访问权限,保证数据的分权查阅,过滤医院HIS系统与HRP系统接口中涉及患者个人隐私、处方、医嘱等敏感信息。
4.2 物流配送风险
医院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服务协议,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院内标准化物流配送服务,承揽医院各科室标本、药品、静配中心配备药品、物流中心耗材流程管理和消毒供应中心物料配送等服务工作。但是对于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可能存在配送不及时,运送过程中的物资损坏等问题,这就需要医院在与第三方签订的合同中加强相应的监管条约,保障服务质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医院还可以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协商设置24小时客服专员,进行物流配送各个流程的调度工作。
4.3 人力资源风险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引入会给医院原有的人事结构带来冲击,需要人事部门平衡和妥善处理相关问题,重新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平稳过渡职能结构的转变。
由于新模式下院内的物流配送由第三方负责,医院库房原有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针对第三方企业的物流人员,医院也需要提前建立一套适合于医院环境的工作培训计划,以便第三方人员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对于医院内部的职能变化,可以将药师工作的侧重点更多地放在服务患者、指导用药及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将库房管理人员从验收、配送、库存盘点等工作中解放出来,重点放在物资监控、抽查、对账等监督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