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内外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2021-06-29杨春梅
杨春梅
【摘要】校内外教育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校内外教育共同的育人目标,如何将二者衔接起来,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区别;条件;意义;方式
一、校内外教育的区别
校内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按照教学计划,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强制性和公益性。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在学校教育之余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未成年人进行各种技能特长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校内外教育衔接的条件
1.资金投入。校内外教育的运行需要投入,为实现共同育人目标,要确保经费方面有保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也规定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政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各级相关部门必须按照《教育法》规定,确保教育经费有较大增长。
2、师资保障。教育的兴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好教育离不开好教师,要使教育处于领先地位,好教师不能缺位,为此,各级相关部门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招聘特岗教師、事业单位招考以及落实优秀人才“服务绿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以柔性引才理念为校内外教育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三、校内外教育衔接的意义
学生自踏入校门开始,就由专业人员负责,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且在时间上、内容上、受教育的模式上固定,学生活动范围窄,人数众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得到制约,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不能均衡发展,更不可能自由发展。校外教育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弥补学生在学校教学中所缺少的各方面的知识:实践活动培养动手动脑习惯;科技活动激发创新动力;艺体培训提升素质;公益活动更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教育从来都不可能是拔苗就可以助长的,这与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只有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共同携手,搭建教育育人大课堂,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四、校内外教育衔接的方式
1、共享基层资源,与社区教育和谐发展。校内教育、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共同营造“三育融合”良好格局,增强教育的整合力,创设联动发展新渠道,以文化娱乐节目为纽带、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文艺活动、节假日庆祝活动、义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走入社区,放眼社会,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共享德育基地,联合部门共建育人纽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校内外教育的任务,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学校、或者校外教育机构可以与公安、消防、法院、林业、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共享优质资源,与学校构建学生健康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服务指导功能,要强化与学校的合力,一是将艺术、科技课送入偏远乡镇学校,既可以弥补当地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兴趣;二是建设综合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科技实验、军事训练、素质拓展等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三是发挥场所、地域、器材和人才优势,组织学生走进校外课堂,拓展学生活动空间。四是校内外共同开展展示、汇报、比赛等类型的活动,既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还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五是合力开展义务段延时课后辅导服务,与学校共同制定课后服务方案,统筹整合校内外教师力量、设施设备配备,严格落实相关收费等政策规定,遵循学生和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开展涉及校内的课后辅导、学困生转化、特长生培养以及校外的课外阅读、艺体兴趣等课后服务工作,破解学校午间放学后、家长上下班前孩子无人接管的社会难题,破解活动中心活动范围窄、形式单一的难题,实现校内外教育效应和家长满意度提升“双赢”。
探索校内外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共同发展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全社会共同携手,用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从发展的角度构建校内外教育育人大课堂,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