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
2021-06-29李科秀
李科秀
摘要:国家的二胎、三胎政策逐渐开放和落实之后,全国各地的新生儿数量具有一定的提升,而对于新生儿来说,其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夯实自身学习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国内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教育仍存在着较多的混龄教育现象,这种学前教育现状对于当代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能够使得当代学前教育工作的效率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对于广大的幼儿群体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裨益。故此,笔者就将针对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提升当代幼儿园教育工作整体成效。
关键词:幼儿教育;混龄教育;教育策略;教学改革;研究分析
前言: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属于是基础教育,能否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对于幼儿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当代幼儿园教育工作依旧残存着一定的问题,包含教学效率比较低和教育超前现象等等,这不利于国内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的发展,而混龄教育能够应对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这对于国内广大幼儿群体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进行详尽阐述,希望对国内学前教育后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效果。
一、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优势分析
实际的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当中,其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并非是教学计划或者是课堂压力,而是“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和成长的方式”。虽然幼儿的混龄教育是以往学前教育不够发达的一种体现,但是其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优势是不能否定的,总结下来,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优势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性比较强
很多幼儿园中都具有年龄不同的幼儿,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幼兒园混龄教育的适应性就是比较强的了。而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年龄稍长的幼儿带动年龄稍小的幼儿进行学习和成长[1],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二)实现层次化教学
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混龄教育可以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实施教育,也就是层次化教学的实施,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得到比较大的提升,这是普通的学前教育所难以做到的。最明显的是,混龄教育可以使得幼儿群体和教师的压力都具有一定的减轻,并且可以提升幼儿进行学习和成长的兴趣,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良好的发挥[2]。
二、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实施策略
虽然幼儿园混龄教育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本质上并未具有成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正式出台,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工作,探寻得到一种可行的、温和的改革方式,使得幼儿能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共同助力现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发展;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在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想要达到良好的混龄教育效果,需要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一组幼儿中,既要具有年龄较小的幼儿,同时还需要具有年龄比较大的幼儿,其中年龄比较大、相对成熟的幼儿可以当小组的组长,使得年龄比较大的幼儿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榜样和引导方面的作用[3]。
譬如,在幼儿的互帮互助的品德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同时使得年龄比较大的幼儿做出示范作用,做到照顾有效。而且如果是同龄的幼儿,想要实现高质量的互帮互助品德教学就比较困难,而混龄教育在其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年龄比较大的幼儿和较小的幼儿在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中会具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受。
(二)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养
但凡是教育性质的工作,教师在其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的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因此,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点,幼儿园教育机构可以开展定期定时的教育培训工作,必要情况下,可以邀请具有成功混龄教育的教师,以座谈会等等形式开展培训[4],从而提升幼儿园内教师对于混龄教育的认知水平,这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行运用,进而促进当代幼儿群体的学习和成长。
结论: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针对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了,幼儿园混龄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并且比较适合在当代学前教育改革中进行运用,进而实现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其中的层次化针对性学前教育,更是能够提升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梁红蕾.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2):82-84.
[2]赵翠翠.浅析幼儿园混龄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27):1.
[3]李丽. 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4]罗璇.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现状与展望[J].毕节学院学报,2011,29(03):117-120.